科研人员,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选择科研方向。对新的助理教授来说,这还关系到能不能尽快拿到成果和基金,上tenure保住自己的终身教职。我们做计算的,因为船小好调头,对方向的选择更有灵活性一些。那么琳琅满目的这么多有意思的方向,选什么呢?
本节主要讨论我自己团队的独立的研究方向。作为做计算的新人,有很多也跟做实验的合作。如何跟人合作也是个大学问:我后面会专门写一节讨论合作的问题。
要选择独立自主的科研方向,就先要回答一个问题:这就为什么要做科研?小时候我想做科研,是满足自己对大自然的好奇心;长大了还想做,加上了改变这个世界雄心壮志;后来被折腾了很多年,慢慢发现一份稳定的工作养家糊口也很重要。现在我上了tenure track,至少6-7年是有饭吃的,那么如何在这三个目的中选择呢?这里有一个trade-off:我们都需要生存,不能让虚无缥缈的理想耗尽有限的资源,也不能让“生存”成为唯一的目标。作为助理教授,大概可以放一放的是那个暂时没有营养的“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找一个长远有影响力,短期能创造生存条件的方向。
很多助理教授,都是基于自己博后期间的工作,从这里继续延伸。其实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从成熟的领域慢慢发展出自己有特色的专门领域,是多数研究人员的必由之路。这样的好处是知道哪里去申请基金,哪里去发表文章。一方面自己以前的工作为后面的研究的可行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自己独立前跟前老板们一起做的文章可能还在领域里面有些知名度,对基金评审人和期刊编委都有正面的影响。但是我觉得以前的方向都不够激动人心,好像也不会改变这个世界。我希望做一个配得上我的才华的伟大的方向一炮打响!
于是我刚入职的时候,把团队的重心押宝到了一个我梦想了很久的但是没什么基础的方向。我认为这个方向代表着未来最重要的发展,会改变下一个时代该领域的面貌。这么好的方向,为什么以前没有人做呢?我的解释是只有我这样的又懂理论物理,又懂统计学习,还精通各种计算机算法的人才有能力做它。于是我花了很多精力和资源去精心培育我的这个新方向,就像生养一个婴儿一样:千辛万苦十月怀胎,然后一口奶一口饭的把她喂养大。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首先这个方向非常不容易做好,花了很多心血才证实了在一部分情况下我们的新方法是比以前的方法好很多的。其次这一部分情况还过于前瞻了,目前的市场上需求并不旺盛。最后,我们做出来的阶段性成果不能得到把持着顶级期刊的大鲨鱼们的认可,常常因为无厘头的原因被拒稿。最后搞了半天,主要的结果发不出去,次要的一些边角料发了两篇小文章,也没有拿到什么基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术界,其实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学术界的基本框架是:大鲨鱼们把持着顶级期刊,连篇累牍的发他们得意的文章。我们小实验室的,就跟着他们修修补补,完善一下他们的伟大构想。为了让科研界的潮流和发表顶级文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大鲨鱼们可是伤透了脑筋。整个发表和基金评审制度都是围绕他们定制的。没有他们同意,一般人还真不容易轻易崭露头角。
作为初出茅庐的青椒,不在名校的圈子里面,跟以前的大鲨鱼老板们关系又不好,我是很难“一鸣惊人”的。在这种逆水行舟(uphill)的困境下,从技术上就尤其要做得无可挑剔。但是我作为一个刚起步的新人,无论从人员还是资源上,我都没有那么多精力将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把一个创新的工作做好,推出去得到大家的认可,可能需要长时间的孜孜不倦。张益唐老师当年安贫乐道,十多年如一日深挖数论皇冠上的明珠,耐得住“庾信平生最萧瑟”,等得到“暮年诗赋动江关”。我可没有这个定力:发不了文章拿不到钱学校就把我开掉了,东山再起就难了。其次我的(以后想做科研的)博后博士生们也需要高影响力的期刊论文找工作,不能陪我“萧瑟”着。
滚滚红尘碾压着当初绮丽的梦想,我只好赶紧改弦易辙,去跟当前最火的“明星”方向。跟着最火的方向做,其实是发高影响因子期刊的终南捷径。而且我们做计算的,本来也就没有资源自己买仪器做实验生成数据,一般是用网上的公开数据。越是流行的方向大型的公开数据就越多,越是不流行的方向公开数据越少。所以跟最流行的方向代价最小,速度最快,还最容易找到没有争议的客观标准,便于跟同行比较。其实我本来最看不起一直追着流行方向的跟风研究了。就算发的是顶刊,长远看来也就是一些可有可无的应景之作。为了快点发文章,很多影响因子30的顶刊发表的软件跑起来常常都是各种bug,出来的结果也远远达不到文章中claim的那么好。 但是形势比人强!为了生存,我也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用陶渊明的话来说,就是为了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我跟团队一起努力学习最火最新的文章,在它们的基础上改进一下,做个新工具,分析点生物学结果。事实表明,跟着“今春流行色”,还真是好吸引眼球: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跟上了“正确”的潮流,搭乘着时代的顺风车,我们做的工具,一会儿就发影响因子上10分的文章了。文章发表后,也有很多用户来找我们合作。我自己也独立的拿到一些基金继续支持我的团队运转。
总结:以我有限的经历来看,作为一个刚起步的新PI,沿着自己以前的方向扩展可能是最保险的方向。如果想开新的,暂时跟风“追星”,做最流行的也很不错。如果谁觉得自己很牛逼,要憋大的,想一步登天改变这个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我自己是不成功的,虽然我上了终身职位后还会去试一试。)
刚上PI的助理教授肯定各种雄心勃勃,想盘古开天,技惊四座。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缺的可能就是一点耐心:别着急,慢慢做,文章会有的,基金会有的,tenure会有的,学术界的影响力也是会有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