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印度的市井风俗
印度教认为,人的灵魂永存,且万物有灵。生命不以生为始,亦不以死告终,乃是无穷无尽的循环往复。因此,和佛教类似,有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而每一段生命都由前世自己所为而定。善行能使人升为婆罗门,恶行则能令人堕为首陀罗、贱民甚至畜类。因此,人必须通过修行和积累功德才可达到“与梵合一”的境界,并在来世改善生活质量。
基于以上对印度教的粗浅了解,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旅游中所观察到的印度市井的各种独特现象。
印度是我所见到的人与动物相处最和谐的国度。路上随处可见猴子、牛、羊、狗,穿梭于车流与人群之中,自由自在,了无机心。甚至大象也游走于闹市(图1-4)。由于认为万物有灵,故印度人尊重动物,任其自由活动。而且许多印度人不杀生,且终生吃素,据说,全印度有过半数的人吃素。
图1-4
因此,就有了我们所住的酒店,只提供素食的现象。这对喜欢吃肉的中国人来说,开始还以为是酒店的饮食质量差。可见,我等凡人,立身不洁,缺乏慧根。就更不要提国内某些人扑杀野生动物,以饱口腹,从果子狸吃到穿山甲,直到吃出大事件来。
此次旅行,所到之处,随处可见古迹。此处所谓的古迹,不是旅游热点刻意保护的“重点文物”,不是帝王将相的宫殿楼台,也不是拜神念经的宗教寺庙,更不是历史名人的故居遗迹。印度的历史遗迹,散见于城市寻常巷陌,村镇野田。它们默默地立在那里,和当今的人们,和现代的生活共存。我们行走时,在市井中,在拥挤处,在僻静街巷里,不经意就能看见古屋、古树、古庙、古井,均保存完好,一看一问,动辄就是几百年前的物事。
图5-8是我们在斋普尔游览时拍下的古门楼和老塔楼。图9是曼达瓦镇里的一座古代留下来的村社水井。区区一眼水井,却偏偏修成了小庙的模样,四座洋葱头高塔,古朴典雅,身躯挺拔,簇拥着提水的绞车。这是我这辈子瞧见的最神气的水井。图10是在参观斋浦尔的琥珀堡时,其外面的市镇。放眼一望,历史就在眼前。只见寺塔幢幢,或高或低;古屋层层,或大或下,散落在青山之下,映照在夕阳之中。
图5-8
图9、10
中国和印度,均是以文化特色著称于世界的国家,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是,经过四十来年的大兴土木,中国的城市,无论是沿海的大都会,还是西部的小县城,均是现代化的高楼林立,灯光辉煌,广场宏大,街道宽阔,而民间的历史文化遗迹消失殆尽。如今,这些记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古迹,只见于特定的保留地,街市之中,已难觅踪迹。以至于如今行走于中国,所到之处,百城一面,了无自身特色。
以笔者家乡成都为例。这座有两千四百年建城历史,且从未更名的古城,上世纪五十年代时,笔者见过的市井古迹,包括城墙、钟楼、王府、公馆、寺庙、佛塔、牌坊、古井、老桥、小河,均统统消失。如今是高楼林立,通衢纵横,车水马龙,喧嚣热闹。唯留下翻修一新的宽窄巷子、锦里等两三处仿古街道,作为旅游热点。与其说是保护古迹,更在意的是掏旅游者的腰包。
印度的遍地古迹其实也和其宗教有关。印度教对永恒精神的追求和对彼岸世界的关注,使得印度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抱着较为漠视的态度。他们追求超脱,向往来世,这使得印度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急于去改变物质生活的落后状态。因此,成遍街区的整治和重建,那种以损害古建筑和文物古迹为代价的现代化建设,较少在印度发生。此外,这也许还和印度的土地私有制有关,和印度的小政府也有关系。由于大量的城市土地掌握在私人手里,政府雷厉风行为所欲为的空间受到钳制,由政府主导的城市统一开发受阻,故古迹文物得以幸存。
凡事都有两面。正是由于这种不重今生,却重来世的宗教信仰所带来的生活态度,使得印度的现代化发展明显慢于中国。其表现之一就是印度城市颇有脏、乱、差的模样。基础建设明显缺失,街道、人行道、路口杂乱无章,纷繁扰攘,垃圾站形同虚设,保洁清扫人员极为罕见,下水道不成系统。图11-13是拉贾斯坦邦第二大城市焦特普尔的街道景色,拉圾成堆,汚水遍地,居然无人管理。即使像首都新德里这样的首善之区,重要如印度门所在处,围栏和交通布局,也差强人意(图14),就更不用说首都小街里的拥挤和杂乱(图15)。
图11-13
图14、15
在印度旅游期间,当在街头游走时,令人印象最深的还有无处不在的小商贩。他们大都是肤色较深的人,估计多是低种姓贫民。小贩或有一辆小车(图16),或在路边搭棚(图17),甚至席地摆摊,头顶游走,沿街叫卖(图18)。所卖物事,或水果蔬菜,或饮料零食,或廉价衣物,或鲜花饰品,或报刊杂志。余曾冒昧询问一水果小贩,得知,劳累一天下来,可有二百卢比的进账,约合人民币二十元,一家几口聊可度日。
图16-18
印度的落后还表现在交通工具上。我们所到的七个城市中,最引人注目的出租车是闻名世界的“印度突突车”,一种简易的三轮机动车。它们体积小,容量大,灵活机动,价格便宜,无处不在(图19、20)。由于我们是跟团旅行,没有机会去体验它带来的零距离感觉。
图19、20
于是,旅游之暇开始思考,印度缘何如此?
印度的落后不仅和宗教有关,而且和开国之后奉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有关。独立后的首任总理尼赫鲁,这位英国剑桥的毕业生,是一位强势领袖。他受的是英国教育,却信奉苏联模式,在“以俄为师”的道路上,其积极态度并不逊于中国。他当政之后,让印度实行苏联式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推行了一系列国家控制的五年计划,并对包括银行、制造业、通讯、交通、能源等关键部门实行国有化。
印度政府对企业实行闭关自守的保护政策。一方面不准外国公司和产品进入,以消除对国内企业的压力;一方面国家统负企业的盈亏。这样的“保护运作”,注定了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效益低下。这样的企业,我等在国内看得多,体会也深,溺爱的孩子能成才吗?统计数据指出,从1951年到1979年,印度GDP的年均增长率不到4%。
直到1991年,在前苏联解体后,在中国改革开放十余年后,印度方才改弦更张,开始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这走了四十余年的大弯路,直接导致了印度的经济落后,就业困难,城乡建设滞后,民生凋敝。
雪上加霜的是,正是这四十年,印度人口从1947年的3.5亿增加到8,9亿,增加了150%;2019年甚至达到了13.4亿,几乎是72年前的4倍。这乌泱泱的人口,都要工作,都要吃饭。怎么满足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这是一个大问题!
思考时,另外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近三十年的改革后,民主的印度为何远远落后于改革后的不那么民主的中国?表面上看,是民主社会不如专权社会;深入分析,则是不到位的半截子民主拖累了大象之国。
首先,印度虽有三权分立的民主社会基本架构,但其基础却是一个封建宗法社会。典型表现就是隐性存在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人群的明显撕裂,严重制约了低种姓人员的受教育机会、平等参与机会和越层上升机遇。大多数低种姓民众在教育、工作、经济、医疗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平均水平,而且他们俯首认命,缺乏改善命运的思维能力和竞争力。这一点,就远逊色于中国的农民,后者也曾经是中国的“二等公民”,但他们绝不认命,一旦籓篱部分撤除,他们就远走他乡,活跃于所有能够改变命运的领域,覆盖了制造、建筑、运输、家政、餐饮等多个行业。中国奇迹,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被解放出来的创造力。
其次,印度的妇女地位低下,受教育机会少。印度传统社会对妇女具有根深蒂固的歧视与偏见。涉及女性的家暴、性暴、童婚、高昂嫁妆、剥夺女性继承权等现象充斥在现代的印度社会里。2018年,世界银行曾对各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进行过调查,印度仅为26.97%,远低于中国的60.87%。这意味着,超过2/3的印度女性不外出工作,需要依靠丈夫或父亲才能生存。
第三,和走出中世纪神权的欧洲不同,也和无神论占主导的中国不同,宗教在印度的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中一直占统治地位。在印度教徒眼中,灵魂的洁净,来世的幸福远重于今天物质生活的落后。由此,形成了对困苦生活的淡定态度,表现出特有忍耐和慢节奏,不急不躁、不紧不慢。民间如此,政府官员也如此。这种民族精神迥异于中国人的“穷则思变,只争朝夕”的入世态度。
此外,由于宗教深入社会人心,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就难以避免,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族群冲突,严重撕裂印度社会。更有甚者,这种宗教和族群分歧进入到政党缠斗的领域,拖累了顶层决策,抑制了现代化进程。
但是,印度不可小觑。在某些方面,印度比中国有优势。其优势的领域包括制度建设、国际环境、国内金融体系、微观经济发展、民间组织构建等。这些“软环境”,不像市政工程、高楼、道路、高铁干线那样,易于为一个跑马观花的旅游者所察觉。
(全文完,谢谢大家这些天来的关注和留言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