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空本无华之:鹤栖云外树,不倦苦风霜

我有摩尼珠,只待有缘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抚州黄山月轮禅师,

寻闻夹山盛化,乃往叩之。山问:“子是甚么处人?”

师曰:“闽中人。”

山曰:“还识老僧么?”

师曰:“和尚还识学人么?”

山曰:“不然。子且还老僧草鞋钱,然后老僧还子庐陵米价。”

师曰:“恁么则不识和尚也。未委庐陵米作么价?”

山曰:“真师子儿,善能哮吼。”

乃入室受印,依附七年。众请住黄山。

    

上堂:“祖师西来,特唱此事。自是诸人不荐,向外驰求。投赤水以寻珠,就荆山而觅玉。所以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认影迷头,岂非大错。”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梁殿不施功,魏邦绝心迹。”

问:“如何是道?”

师曰:“石牛频吐三春雾,木马嘶声满道途。”

问:“如何得见本来面目?”

师曰:“不劳悬石镜,天晓自鸡鸣。”

问:“宗乘一句,请师商量。”

师曰:“黄峰独脱物外秀,年来月往冷飕飕。”

 

至今为止,我已经讲了几百个公案了。灵利的禅客学人,要学会找规律。我常说,读经典和读书一样,越读越薄的才是学霸,越读越厚的一定是学渣。怎么才能越读越薄呢?找规律啊,纲举目张。你得抓住纲要。诵经如果有用,要你干嘛?直接收录机反复播放就好了。

《五灯会元》中的公案,都是记录的对话。对话大部分都是两个人,一问一答。问的是学人,答的是老师父。问的都是千篇一律,“是什么。。。?”或则“什么什么。。。如何?”无非是如何是佛,如何得道?参禅学佛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重点在老师父如何答。

我以前也总结过,答不外乎三种情况。一,不回答。常见的有“良久”或“便休”。二,问东答西弯弯绕,暗讽带刺,等于不答。比如“待案山点头,便向汝道”。三,就直接正面回答。无论祖师爷们的回答如何千变万化,都不出这三种情况之外。

如果是两大绝世高手对决,要么很精彩,金句频出,要么索然无趣,很无聊。一点即过。

 

现在我们来看看上面月轮禅师的回答。

“梁殿不施功,魏邦绝心迹。”就是无有用心处。全无刀斧痕,伎死禅和。正面答。

“石牛频吐三春雾,木马嘶声满道途。”石牛不能吐,木马不能嘶。弯弯绕着告诉你没有什么是道。

“不劳悬石镜,天晓自鸡鸣。”石镜不能照,意味着本来面目不可见,你如果悟了自然明白为什么性不可见。我以前说过,明白了性不可见,就是见性。这也算正面答。

“黄峰独脱物外秀,年来月往冷飕飕。”这句的重点是“物外秀”。性中无相,相中无性。性在物外。性和相,我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比两条平行线,完全不搭界,不相妨。

我这样抽丝剥茧,还不会吗?

 

问:“不辨中言,如何指拨?”

师曰:“剑去远矣,尔方刻舟。”

问:“如何是衲衣下事?”

师曰:“石牛水上卧,东西得自由。”

问:“如何是目前意?”

师曰:“秋风有韵,片月无方。”

问:“如何是学人用心处?”

师曰:“觉户不掩,对月莫迷。”

问:“如何是青霄路?”

师曰:“鹤栖云外树,不倦苦风霜。”

问:“过去事如何?”

师曰:“龙叫清潭,波澜自肃。”

 

这第二段对话, 有两句句是重点, 其他的都是指东打西, 连讽带刺。

“觉户不掩,对月莫迷。”后面四个字很好理解。觉户不掩,就是觉悟的人是没有用心处的。

“鹤栖云外树,不倦苦风霜。”云外是什么,当然是空。鹤栖云外,就是性在空中,是谓空性。不倦苦风霜。空性怎么会倦风霜?不相妨啊。

天啊,你要我如何说才能悟道。

还不会,美女自己把裤子脱下来让我打屁屁。帅哥自己把裤子脱下来出去弹蛋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