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妙悟铸文章: . “真情妙语铸文章”,这是画家范曾赠杨振宁先生的一副画作上的题词。杨振宁先生认为:真情、妙语、铸文章,是治学的三部曲。意为铸就一好文章需要三个重要条件:一是真情,二是妙悟,?三是铸造。我想,我们做尊重教育的研究,也必须具备真情、妙悟和铸造精神。
杨振宁说,“‘真情’是指的你有兴趣,才会努力;经历过艰辛过程取得进展,就是妙悟;有了妙悟后,才会有最终结果——铸文章。我想问问莫言,文学也是一样的吗?”
杨振宁莫言范曾对话科学与文学 莫言称想到天上去
分享到:
0
2013-05-16 16:34:53字号:A- A A+来源:新华网
关键字:杨振宁莫言杨振宁莫言杨振宁莫言范曾范曾杨振宁莫言对话杨振宁莫言对话科学与文学
[杨振宁与莫言]
杨振宁与莫言
5月15日,由北京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活动在北大举行。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与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围绕科学与文学的话题,展开了一场穿越55年的“诺奖对话”,并就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等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
谈到科学与文学的风格,范曾(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南开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文学院、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这样提问:“杨振宁先生曾说过,科学家从来都不能发明,他只是在不断发现。我想问莫言兄,您是在发明创造,还是有另一种途径?”
莫言回答:“文学创作与科学研究,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是文学针对的多是人和人类的情感,而科学则侧重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事物和物质原理。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很多作品都是经过现实人物想象加工的综合,但又不能和某个人‘对上号’,这是文学更自由的地方。”
杨振宁说,“科学家的研究风格,虽然也是想,但不是幻想。科学是发现已存在的事物,而非发明,所以说科学是一个猜想的学问;而文学发明的成分更多,有幻想的文学,没有幻想的科学。但两者都需要‘妙悟’和‘想象力’”
在杨振宁看来,科学与文学无对立之处,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之所以选择科学,是喜欢科学的简洁之美。”
谈到未来的写作之路,莫言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奖项,可以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学之路滚滚向前。”在他看来,要想写出好的作品,首先就应该把“奖”忘掉。
一位山东籍学生提到:“自从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许多人把他的家乡山东高密当成了旅游胜地,许多人到了那要摸一下砖,挖一个萝卜,为的是沾沾大师的‘仙气’。”
莫言说:“在我得奖之后,许多人有‘造神’的想法。对此,我一方面表示理解,另一方面我也想说,请大家真的不要把我莫言神化,更不要把我想成什么‘文曲星’。”
杨振宁和莫言所走的人生之路不同,一个走进了科学殿堂,一个选择了文学之路。殊途同归,二人都走上了诺奖领奖台,只是中间时隔55年。
杨振宁给青年学子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9年前,范曾先生画了一幅大画送给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画的是杨振宁和陈省身先生之间的对话,其中有一句题诗是“真情妙悟铸文章”。
“科学研究必须是这样的过程,”杨振宁说,“‘真情’是指的你有兴趣,才会努力;经历过艰辛过程取得进展,就是妙悟;有了妙悟后,才会有最终结果——铸文章。我想问问莫言,文学也是一样的吗?”
莫言说,“那更加恰当了,因为是‘铸文章’嘛。”
范曾说,他曾问过陈省身先生:“您是伟大数学家,您的学问我一点儿也不懂,为什么别人说你好,好在什么地方?”
“陈省身先生说,我做得简练,所以漂亮。我想解答一个数学问题,用很繁琐的方法得到结论,肯定不如用简洁的方法得到同样结论。可谈到小说创作,光简洁也是不行的,要丰富和绚烂。有人说莫言的小说太长,我觉得不长,最长的《丰乳肥臀》也有不尽之意。光是简洁漂亮,可能不是小说家的使命。”范曾说。
莫言认为,文学创作的“妙悟”在于灵感。“灵感突然来了,难以解决的事情就解决了。”
莫言讲述了这样一个过程,他在创作《生死疲劳》时,因为小说结构遇到了问题,无法写下去。“有一次,我在承德一座庙的壁画上看到佛教里六道轮回的情景,我突然‘妙悟’了。于是六道轮回就成了小说的结构。”
“100多年间,科学的进步非常快,以致于我一直想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把‘爱迪生’请回来在21世纪的今天呆上一周,哪样东西会让他感到最不可思议?” 91岁的杨振宁问出这个问题时,全场爆笑。
“手机,我觉得是手机。”莫言回答。
无论是科学还是文学,“中国梦”终会实现
杨振宁和莫言都认同一个观点,科学和文学都是观察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窗口,科学家和文学家也都在通过他们的民族性影响世界。
“我感觉,一个中国物理学家与一个外国物理学家会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和性格,比如一个中国物理学家喜欢的方向,跟一个德国物理学家喜欢的方向是不一样的,他们本身的‘民族性’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杨振宁说。
莫言对这一说法非常认可,“在文学中,民族性就是国民性,正如《易经》所树立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讲的是民族的进取精神,后者讲的是包容,这都是民族性的体现。”
最后,范曾先生让两位大师说说自己的“中国梦”。
杨振宁沉默许久,说:“我觉得这不能用一两句话讲。中国民族有着一百多年被欺负的历史,我父亲和我这一辈子,‘被欺负’是灵魂深处的感受。原因大家知道,是中国没有发展近代科学。所以获得诺贝尔奖成了全民族的期待,这是很自然的。”
“我想,大概是最近这几十年,中国的发展给了整个中华民族一个新的前途,也就产生了‘中国梦’。‘中国梦’是会实现的。我在国内有十多年了,我知道有数不清有能力、有决心的年轻人。当然,中国要在几十年内追上西方几百年发展的成果,问题不可避免。但是种种方面也证明,我们可以克服很多问题。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我非常乐观。”
莫言则这样回答:“到天上去。”
“最近我在网上看见一条消息,美国的一家公司在征集第一批移民火星的志愿者,中国人报名最多,我想这也表达了中国人的梦想。”莫言说。
最后,莫言引用了王蒙的小说名“青春万岁”寄语年轻学子,杨振宁说的是“自强不息”,范曾则以“诚外无物”表达了人生态度。
“妙语”摘编
其实,我并不相信科学可以了解世界一切稀奇古怪的现象,有限的神经元想了解世界上无限的现象是几乎不可能的。——杨振宁说。
有人说我会倒背《新华字典》,这是谣言,我在读完五年级被学校开除后,在家没书看就翻阅了《新华字典》,学会了许多生僻字,但‘倒背’则太夸张了,会的汉字也就500多个。——莫言
一般讲起来,尤其是数学和理论物理,二三十岁的人势不可挡。爱因斯坦二十六岁的时候一年中写了六篇文章,其中三篇绝对是世界级的。有些科学的领域特别适合年轻人走进去。为什么?有一个说法是年轻人知识面不够广,要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只专注在这个上面。到年纪大了以后,学的东西多,面就广了,有一个很大的坏处,就是顾虑也多了。——杨振宁
有人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获了(诺贝尔文学)奖还这么低调?我回答说,我如果获得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你看我还低调不?文学和自然科学是不一样的,自然科学是绝对的真理,而文学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莫言
我曾自学过一点数学,仅能不太正确地解一元二次方程。——莫言
如果问一个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你所做的重要工作,里面的“妙悟”能不能讲出来?通常都能讲出来。但是如果问一个文学家,最重要的工作是不是中间有一个顿悟的时光?我想没有。——杨振宁
在我获奖之前,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都是个争议话题,每年这个奖项颁奖之时,我总能接到无数的电话,让我深受困扰。但当我获奖之后,我发现了一个新问题,我成了众人研究的对象,似乎每个人都拿着一把手术刀等着“解剖”我,所以干脆不把自己当人了!——莫言
其实,科学与宗教是息息相关的,两者也并不矛盾,现在的情况是科学的范畴在不断扩大,科学扩充了一点范围,宗教就退后了一点,但我个人认为,科学依然是有限的,宗教是无限的。——杨振宁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