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102 (5) 英雄

英雄事迹 

 

讲故事之前,我们先来谈谈“五七指示” “五七干校” 和“五七战士”

196657, 毛泽东审阅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写信给林彪,并提出 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 ,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也要批判资产阶级。这就是之后称为的 “五七指示” 。

两年后,1968年春,中国最靠北,最靠东的黑龙江省革委会主要负责人提出,要按照毛泽东《五七指示》的精神,开办一个农场,起名为“五七”干校。并于5月7日,送首批学员进驻庆安县柳河。这就是,全国第一所 “五七干校’- 柳河 “五七干校” 。

 柳河干校的学员,主要由原省直机关干部组成。他们到干校后,按照“五七提示“中“学军事”的要求,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伙食按部队标准每人每月12.5元,吃集体食堂。建制按工种分为农业、基建、工业、畜牧、后勤五个排。

随后,受柳河影响,各地纷纷响应“五七”指示,从中央,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到地方豫、赣、鄂、辽、吉、黑等18个省均在偏远、贫穷的农村创办了“五七”干校。党政机关、高等院校、文教科技部门的大批干部、教师、专家、文艺工作者等知识分子被送进了干校、他们不分年龄、性别,级别统统按照军队编制,编到划定的连、排、班去,成了干校中的“五七战士“。

196810月 辽宁省革委会在盘锦建立了 “一〇五” 干校(后改称 “五七” 干校)我爸爸,作为第一批学员,也被下放到了盘锦,成为了 “光荣” 的干校 里的 “五七战士” 。一年后,辽宁省委又别出心裁,效仿江西省干部插队劳动锻炼经验,又把我爸爸等下放到了农村。他去了: 清原县, 土口子公社, 荒地大队 (196911) ,再次成为” 光荣 “的插队” 五七战士 “。(据统计数字显示,当时,辽宁全省共有10万多名干部,连同25万名家属被下放到25个县(旗)516个公社 “插队落户” )

{我们作为五带之一家属 (当时, 插队干部实行 “五带” (带党团组织关系、行政关系、工资关系、户口粮食关系和家属)也跟着来到了清原。我们不但是” 五七战士 “家属,而且还是”六二六”的家属,我们” 太光荣 “了。}

下乡插队后,我爸爸,“光荣“的”五七战士”在农村受到了乡亲们, 特别是下乡插队的知青们的爱戴和敬重。他和他们天天摸爬滚打, 没时没晌。白天同乡亲们汗流在一起,什么脱土坯、插水稻、担粪挑水、打场晒粮、挖土固坝、挑泥筑堤,上山砍柴,为孤寡老乡劈绊子,样样农话都能上手,各种苦活、累活、脏活都体验。(也不知他是打哪里学的? 他可是出生在城里的大学生,再说了,也没怎么看他干家里活,都是我妈妈干的呀。)晚上还要走访贫困户,老弱病残户和知青户, 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难事和问题, 还有一些邻里纠纷等,俨然又当起了法官,调解员,比大队党支书还党支书。感情是省委下来的干部吗。

 他在那里是单身汉, 吃饭是糊弄的, 睡觉也是糊弄。整天忙地今天没有上顿,明儿没有下顿,他就是那时落下了胃病。有时老乡看着心疼,就硬把他拉到家里吃顿热乎的饭菜。知青点的同学们也常把他拉到点里吃饭,因为他们都是从城里来的,生活习惯相同,他们还喜欢听爸爸讲给他们原来省委机关里的发生的事儿,还能从爸爸那里借到书看。而我们对他的生活状态一点都不了解,虽然我们是因为他的什么“五带”政策带到了农村,可妈妈的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就是不放人,我们只好跟着战备医疗队走,驻扎在离爸爸千里之外海阳村。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我们:“你爸爸上报纸了,抚顺日报,清原日报”。“英雄事迹,救了好几条人命“。

原来是那里的知青点的同学,一天吃过晚饭后, 又加了一些柴火,想让炕烧的更热些。 燃烧木柴,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本身是没有污染的。但氧气不足时会产生一氧化碳,就会中毒的。而他们的烟囱已年久失修, 堵了他们也不知道。白天干活累的要命,十八,九岁,二十出头的大小伙子,晚上倒炕就睡着了。烟没从烟囱冒出去,反而都倒灌到屋里,狭窄的小屋满屋都弥漫浓烟。刚好我爸爸走访他人,经过此地,一看不好,那浓浓的烟雾是有毒的,许多丧生者都是被烟熏窒息而死的。 他毫不犹豫地踹开紧锁的门,冲了进去,一个一个唤醒他们,唤不醒地就背起一个往外跑, 直到屋子里所有人都救出,又给他们安排了新住处, 才返回他那清冷的独身寒舍 。此时已经是凌晨, 新的一天在等待他,

人善自带福,也许是他那里做了太多善事,好事,1972年春他被调回省城,从此,结束了光荣的“五七战士“的生活。

1979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各省各地“五七”干校陆续宣告撤销。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谢谢!)

Redston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欲千北' 的评论 : Thank you very much.
欲千北 发表评论于
+100. 人善自带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