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人体的衰老并不由皱纹、记忆力、体力这些方面上开始的,而是在脾胃上。一旦我们的脾胃率先老化,那么随之而来的是整个消化系统的疲软,消化出了问题,那么后续的营养也开始渐渐地落后,故而由此,人才逐步进入“老化期。”
但在自然界中,生老病死可谓是最平平无奇的一种常态了;而无论我们是男是女,都会有老去的那一天;是故,当人们身体开始衰老的时候,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而这些出现的变化其实同我们日常的护理养生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人老胃先老,人轻胃不轻
古代自然学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万象皆有“生长化收藏”的规律,既:开始、发展、变化、收敛、蜕藏这五个阶段,并周而复始,无从以往。
而这套理论也自然而然地应用到了人自己身上,因为人也正是这天地间万物万象中的一员,而人的老迈开始于“化”形成于“收”,在“化”境时,人的身体开始本能地朝衰退、内敛转换,而“化”境又对土属地,而五脏之中脾胃却正应土象,是故人老胃先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黄帝内经》有言:“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这里的五七值得是相乘之理,三十五岁,意味着人体通常运行到三十五岁左右,肉身就开始渐渐老化,此时阳明脉这一脉象开始走下坡路,面部开始发干不再像从前那么水润光泽,头发也逐渐开始脱落,到此命数时,人已经开始肉眼可见的老起来了。
而《黄帝内经》中的这个阳明脉值得是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这两条经都同面气相关,所以一旦阳明脉走向衰弱,那么脸皮首先表现的就是消失光泽,同时脸部的形状也会开始发生改变。
特别是足阳明胃经,它起于瞳孔的正下方,然后往下走到腮部,沿着面颊再往上走,直到额头,几乎覆盖了我们整张脸。而且胃与脾相表里,本就是多气多血之经,是要去滋养面部肤发的,如果经脉衰弱,气血不足了,脸上的老藏都藏不住。
所以,要延缓衰老,光在脸蛋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养好脾胃补足气血才是根本。
在脾胃老化的路上,你中了几招?
《黄帝内经》中写阳明脉为“五七而衰”但其实黄帝在的那个时代,自然环境尚且优美,人与自然尚不冲突,但如今发展到现代,先不说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没有以前那么缓和了,且就但看现代人在生活上,那可谓较祖先而言凌乱了不止一星半点,而脾胃的老化通常也开始的较早,为此本文列出以下脾胃老化的特征,诸位且看看与自己是否一一对应:
首衰:脸色无光发黄来
所谓脾血表于面庞,脾虚的人往往脸上首先会消失光泽再其次增抹黄色,且日常饮食里也开始表现为食欲渐坏,且伴有腹泻或者水便的情况,这一现象是因为脾胃运化虚弱导致气血不足,皮肤无血气滋养所造成的。
次衰:鼻梁充血暗淡白
从中医讲究的“望闻问切”来看,通过望法面诊下来,脾虚脾弱者一旦出现热症其鼻梁两侧鼻翼处便会发红发紫,而反之发青发白这说明邪寒入体,需要赶紧排湿。
再衰:口唇皮青又脱屑
所谓“脾之血在唇”拥有一副健康的脾胃不仅能使你的嘴唇红润、干湿有度,并且也可以保障你的唇皮不会轻易干燥、脱皮。但如果你的嘴唇不仅不那么红润并且还伴随着干燥脱皮的情况,那可得好好注意了。
后衰:睡眠口水淌不止
一个人如果其脾气充盈,那么他的津液就可以正常在体内运转,并且一夜下来口水也会只留在口腔,不会轻易流出。可当脾胃一旦虚弱下来,那么就会出现“流口水”的症状,睡觉时难免流的都是。
又衰:湿寒侵体便似水
人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成为各个脏器的津液,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就会导致大肠津液及蠕动不足,继而造成便秘。而脾胃湿重则往往便溏、大便不成形。
并衰:一夜难眠对枕来
古语云:“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除了面对自己日益颓丧的肉体外,其实还要面对自己日益下降的睡眠质量,所以通常在夜里容易多梦、噩梦、失眠。
晚衰:思虑深愁不直白
我们说脾主思,思虑会伤脾,那么脾弱也会影响思虑,经常忍不住想太多的人,脾胃往往也许容易运化失常,甚至心慌、健忘、烦躁等。反之脾胃健运的人,因为胃与心有大络相通,心神能得到滋养,则神清气爽、精力旺盛。
养脾心需静,口需淡,胃需安
首忌:沉迷麻辣,无法自拔
麻辣饮食对于现代的人来说恐怕很难拒绝,醇香刺激的香辣味舒爽着我们口腔、食道、肠胃的同时其实也在灼烧着三者。
且不说吃多了对于口腔、食道、肠胃这三者的伤害,就单算这类重口味饮食对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少吃也算好的。
二忌:饥饱过甚,饮食无偿
我们人体日常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运作都依赖主食,谷物和其他食物的滋养。如果日常饮食上经常性断食而后饱食,那么想必长时间过后必然增加脾胃虚弱、胃病复发的几率。
三忌:贪生爱冷,喜湿近寒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而它的运化功能,有赖于阳气。生冷入肚,最伤脾阳。你想想,往正在工作的发动机上泼冷水会有什么效果?本身脾就恶湿,还兼有寒,这简直就是对脾胃的精准打击。
四忌:思虑过深,神乏气短
在中医的理论里,脾主思虑,思虑过分就会损伤脾气,进而造成神经系统功能分泌紊乱,同时使消化液分泌减少,故而食欲不振、神伤木讷、气息短弱、郁闷不畅这些情况也都会一一冒出。
五忌:好逸恶劳,久坐不动
《黄帝内经》中有讲,久坐伤肉,又说脾主肉,像办公族、学生一天久坐几乎不运动的,肌肉必然受伤羸弱,进而累及脾胃,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没胃口、腹胀、嗳气等等。
养脾三式:年轻化脾胃,稳定好心血
拍打足三里
民间自古就有一句流传广的话“拍打足三里,胜食老母鸡。”作为一处养脾保胃的要穴,可谓深藏功与名,不管是艾灸、针刺、拍打,它都很适合。
而日常拍打足三里是很简单可行的操作,尤其是脾胃虚寒冷痛、容易拉肚子的朋友。
敲黑板:穴位不在体表,所以按摩拍打的时候力度要透进去才有效~自己按摩的时候动作要慢而深,感觉手下酸胀发热就最好~
平常手劲儿不够或者懒得用力按压穴位的小伙伴,可以借助硅胶拍打板这类工具,商城里有一套特别适合的。
调养饮食
提到养脾胃不得抬出怀山药这位大神。民国名医张锡纯最擅长用山药治病,单用一味,也能起到很妙的作用。罗大伦老师也专门研究过山药的妙用,对它的养脾益肺、补虚益肾的功用很是肯定。
《神农本草经》里说它:“山药味甘温,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张锡纯认为山药性平可以常服多服,可以经常服,有好处。宜用生者煮汁饮之,它适合生的,不可炒用。
在这里介绍这个健脾胃、补气血的食疗方 在台湾、香港、广东等南方非常有名,几乎家喻户晓,说它是“四神”一点也不为过。
方法也很简单:莲子、茯苓、怀山药、芡实各20克,洗干净备用;猪肚300克,洗净切小片(或排骨);所有食材一起放砂锅小火炖2小时即可,吃肉喝汤。
素食放黄芪或党参5~10克,增加补气的作用,放5碗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煮成2碗水就可以了。
我没事儿的时候,也炖来喝,我用排骨代替了猪肚,不加肉就是纯素的四神汤,也可以做茶饮。
这个四神汤非常适合环境潮湿、或是体内湿气重的人。
因为这“四神”都是健脾胃的高手,而且各自的侧重点又不同,配伍非常精妙,很好的把“脾运水、肾主水、肺行水”这个水液循环转起来了!
茯苓健脾利湿,可以把中焦无法代谢掉的水液从下焦排出去;
芡实健脾祛湿,与茯苓是强强联合,即增强了脾运化水的作用,让体内的湿气通过尿液很好的排出体外;
怀山药:世上有一物,脾肺肾都补,说的便是可以入药的怀山药。
它健脾益气,补肺气、滋肾益精,肺气足则有利于推动水液到达头面部及全身皮肤,肺气不足的人容易皮肤干燥、口鼻干燥的原因就在此;肺气足,还可以将水液向内向下输送,来濡养其他脏腑,使得祛湿而不伤阴不助燥。
莲子,乃脾之果,补脾止泻,又能养心安神,减少内耗,让脾肺肾都能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
加上猪肚,健脾补全身之虚,简直太完美了,而且汤很好喝呢!
快节奏的生活,有没有简单一点的?
不过,如果煲汤,至少是2小时起步,想经常喝起,恐怕很难。我们做了简化版的四神汤散。它分别是山药,薏仁,茯苓,莲子把这样组合在一起,就是上品大集合一般的存在,而这,就是我们的商城四神汤。
将略有收敛之性的芡实,换成了更加健脾祛湿的薏仁。而薏仁也是四神汤的另一版本,让湿气更好地往下走。
这个做成了粉粉,早上吃,晚上吃,加餐都可以。脾胃通了,有一点容易饿,所以建议早上还要吃一些别的,我习惯是吃点豆制品,或是全麦面包,加点坚果什么的更有饱腹感,还有很多人早上也会吃点青菜,都非常好,记得是热的。
注意:尽管四神汤适合很多人,但大便燥结(球状便便)的人不适合,小孩如果没有上面的症状也不用吃了。
打八段锦
脾胃最喜欢的运动,要数《八段锦》里的这招了:调理脾胃需单举。功在强健脾胃,尤其适合焦虑、饮食不规律的人常常练习。
【做法】
1、站好,两腿膝盖稍微弯曲,两只手掌心向上,捧在小腹前。
2、左手翻掌,往上举,右手翻掌向右胯的旁边下按。
3、两掌一上一下撑开,同时两腿站直,把整个身体拉伸开。
4、一次维持2秒即可,两手回到原来的状态,合于小腹前,全身放松。
5、 一套完成后,换为右手来一遍,重复30次。
注意:手臂上举时要缓缓吸气,小腹微收,而手臂下落时要慢慢呼气,小腹微松。
这招你想起来就能做,不限时间地点也不需要工具,最好还是早上起床后,7~9点的时段,胃经当令,气血正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