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病发年龄 个案年轻化

健康是自己主观控制的结果
打印 被阅读次数

43岁《黑豹》男主角查德威克鲍斯曼(Chadwick Boseman)早前因大肠癌离世。根据美国医学会的研究指出,大肠癌病发年龄,已有不少个案是在45岁以下,显示此病在年轻群组响起警号。

病发个案年轻化

肠胃肝脏科专科医生李达荣表示,该男星确诊患上大肠癌时,已是第三期,除以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外,更需要接受化学治疗或同时采用标靶治疗。如果是第四期,即癌细胞已经转移至远端的器官,就要采用纾缓的化学治疗及标靶药或

免疫治疗,以增加患者的存活率。他指出,肠癌第三期是指癌细胞扩散到大肠附近的淋巴腺,五年存活率大约是50至70%。假如癌细胞没有扩散而只黏附肠壁,这是第二期,五年存活率大约有80至90%。早初期的肿瘤只需接受手术,无须打针化疗,五年存活率更会高过90%。

李医生表示,鉴于初期肠癌没有明显症状,政府推行的大肠癌筛查计划,最为关键。筛查对象为50至75岁的香港居民,当中包括检验大便隐血,如呈阳性就需进行大肠镜检查,如发现大肠瘜肉尤其是腺状瘜肉,需及早切除,防止瘜肉演变成癌细胞。个人平日也要留意有无大便出血、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或便秘、大便变幼、贫血、胃口差、消瘦、腹部隐隐作痛等,如有这些症状,便需求医及检查。

 

初期无明显症状

大肠癌是香港最常见的癌症,究竟发病原因何在?李医生表示,大肠癌大多由瘜肉演变而成。另外,亦与生活习惯有关,例如烟酒过多,进食太多红肉,肥胖,缺乏运动,膳食纤维摄取不足等。90%以上的大肠癌是由大肠腺状瘜肉演变而成。腺状瘜肉最初是由大肠黏膜细胞增生而成,发展成不受控制的生长,便成瘜肉,再经过几年甚至十多年的发展以及多次基因突变,形成大肠癌。50岁或以上人士,有肠癌家族史,或家族遗传性肠癌,如家族性腺瘤瘜肉病(FAP)及遗传性非瘜肉大肠癌(HNPCC),他们患大肠癌的机会大大增加。另外,如病人本身有慢性结肠炎,如溃疡性直肠炎或克隆氏症,代谢性综合病者,如有脂肪肝、糖尿病等,都会增加他们患上大肠癌的风险。

治疗方面,李医生表示传统是动手术切除癌肿瘤,亦可就术前检查定下综合性治疗方案。如是第三期,患者亦需接受化疗以减低复发机会。做完大肠癌切除手术后一年,病人要再做大肠镜检查,血液及癌症指数化验(如CEA),电脑扫描或正电子扫描检查,去跟进有没有肿瘤复发。如有就要及早治疗,以增加患者的存活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