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80)“一节”与“一生”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教育随笔(80)“一节”与“一生”

 四十年前,我的一篇《教学后记》: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清清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在这儿讲了“一节”与“一生”的关系,强调平时学习对备课的作用。昨天晚上备课,我就尝到了甜头。

“苏霍姆林斯基一边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他一生写了四十多本书,六百多篇论文,一千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他的创作源泉就是学校生活。他深入观察,细心记录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案例,认真思考,不断地从理论上进行概括。他每天早晨五点到八点从事写作,白天上课、听课和当班主任,晚上整理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几十年如一日。”他就是我今后学习的榜样。

明天要给实验班讲“概括叙述”,教材上尽是抽象的道理,而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如果按书上讲的话,显然不能奏效,怎么办呢?想到一年前记下的一篇“随笔”《书犬马事》,正好说明这个问题。

《书犬马事》原文:

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一:“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曰:“使之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相与一笑。
译文:
    欧阳公在翰林院时,常和他同在翰林院供职的人一起游玩。有一匹奔驰的马踩死了一条狗,欧阳修说:“试着记录这件事。”一位说:“有狗躺在大道,奔驰的马踩死了狗。”另一位说:“有马奔驰在大道,躺着的狗遇到它被踩死了。”欧阳修说:“让你们编写史书,一万卷也不够。”(众人)说:“你怎么写?”欧阳修说:“奔驰的马在大道上杀死了一条狗。”(众人)一同笑了。

教学后记:

1981年12月28日       星期一    晴转阴

实践证明昨晚备课是成功的。全班学生都静静地听我讲故事。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故事一讲完,当我问大家,欧阳公是怎样说的呢?

马上就有一男生举手要求回答:“逸马杀犬于道”。

原来他以前曾看过这个故事,觉得非常有趣,因此,印象非常深刻。

刘友三老师经常对我说,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只有一个脑袋,而学生有几十个脑袋,而且都是非常聪明的小脑袋,一定要发扬教学民主,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

“领导讨论是一种困难的艺术,但也是很值得发展的艺术。教师必须经历过一段时间,有时要若干年的实验,才能发展起既有效又舒适的方法。”(引自[美]林格伦著、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第428页)。

领导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式教学,只有认真备课,在课堂教学进程中,适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引起全班学生思维的“开窍反应”。 “开窍反应是在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去寻找尽可能多的不同解答或答案时所使用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之一。”(引自[美]林格伦著、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第426页)

记住恩师刘老的教导,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常小结,必有长进。

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班的学生,到初三时,已经能够根据教学进度即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虽然这个要求较高,但是学生经过长期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问”训练,已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不论有没有人来听课,也不管有多少人听课,他们都敢于公开向老师质疑问难,而且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勇于即席答辩。例如,初三上学期,应华中师大中文系见习生的要求,举行了一次有三百多人听课的大型公开课,讲读《孔乙己》这一课。课堂上有这样一个讨论的片断:

学生(1):文章最后一段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中“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老师:对!她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呀!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们班肯定有同学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2):“大约”是修饰“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而“的确”只是修饰“死了”着一个词,它们修饰的范围不同,所以说它们并不矛盾。

学生(1):既然孔乙己的确死了,为什么还要用“大约”来修饰呢?

学生(2):我们在《写作》书中学过,一个病句,不但要看它是否有语法错误,还要看它是否符合语言习惯。任何人一听这句话,都觉得是通顺的。(学生笑)

学生(1):鲁迅是一个大文豪,他也懂语法,为什么他要明知故犯呢?(学生大笑)

老师:如果他要明知故犯呢?

学生(1):他不会故意说错的。(哄堂大笑)

学生(3):我觉得这一句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大约”是因为孔乙己死了那么多年,没有人知道他死的消息,大家只能根据推测来判断。推测的根据是孔乙己一生的遭遇,说明他的死是带有必然性的。所以要在后面用“的确”孔乙己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也很穷,所以他死了就没有人知道得那么确切了,只能用“大约”这个词说明。

这节公开课在见习生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中结束了。学生在这节课讨论时提出的“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成为我语文教学一生的亮点之一。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说的这样一句话:“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对一位终生从事教学的老师来说,也许一节课太微不足道了,但是他一生的教学成就,正是这一节一节课组成的,而用自己的一生来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也是一位  优秀教师的不懈追求!

正值国内新任教育部长大力推进新一轮教育改革,我以为,不论怎么改去改来,只有教师用一生的精力来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教育改革才有成功的希望!

 

 

 

 

 

 

 

 

李培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寒墨' 的评论 : 谢谢!
寒墨 发表评论于
认真教书育人的好老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