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孟子见梁惠王上7.3:齐宣王问曰

夏学,就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在物质极其丰富,科技发达的今天,人最缺乏的是信仰和真正的生命智慧。而以易经为核心的华夏生命哲学,正好可以用来添补空虚的心灵,给人智慧和力量。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孟子.孟子见梁惠王上7.3:齐宣王问曰

原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齐宣王说:不。这怎能使我快乐?是为了我的远大理想啦。
孟子问道:王你能给我讲讲你的远大理想吗?
齐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说:是甘美的食物不够吃?还是轻暖的衣服不够穿?还是色彩不够炫目?还是音声不够悦耳?还是身边的侍妾不够多?王你的大臣都不缺少,难道王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哪我知道王的远大理想了。想开疆扩土,让秦楚朝贡,控制中国而安抚外邦。以你现在的所为追求这样的愿望,如同缘木求鱼,树上是网不到鱼的!
齐宣王说:有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比这还糟糕。缘木求鱼,虽然得不到鱼,不会有灾祸。以你现在所做的事,追求你的贪心,竭尽全力,接着一定会有灾难的。
齐宣王说:可以说说吗?
孟子问:邹人与楚人打仗,王觉得谁会赢?
齐宣王说:楚人赢。
孟子说:是的,所以小国一定敌不过大国,人少的一定敌不过人多的,弱小一定敌不过强大。天下海内方圆千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算是其中一个,一个征服八个,与邹人打楚人有区别吗?大概还是要回到治国的根本。现在王可以开始施行仁政,使天下贤人都愿意效忠朝廷,耕地的农民都愿意到齐国务农,商人都愿意把商品运到齐国的集市,旅途上的人都愿意出入于齐国,天下所有想倾述君王暴虐的人都投向您向您倾诉。如果是这样,谁能挡得住?
齐宣王:我糊涂,这方面没长进。但愿先生能帮我实现理想,教我明白事理。我虽然不够聪敏,我愿意尝试尝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资产而能安心,只有士可以做到。一般民众没有固定资产,因而心不安定。如果心不安定,放荡邪恶无所不做。一旦犯了罪,就接着用刑,这就是害人的圈套啊。一个仁君执政,如何能做这种坑害人民的事呢?因此明君给百姓经营生产,一定让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养育妻儿,好年景都能吃饱,坏年景不至于饿死。然后教育督促他们学好,他们也容易听从。现在百姓的生产,上不足以奉养父母,下不足以养育妻儿,年景好时总在受苦,年景恶劣难免饿死。这样他们挣扎在死亡线上而无能为力,哪里还有时间学习礼仪?您如果想行王道,为什么不回到根本呢。五亩大小的宅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棉布丝绸了;鸡鸭狗猪不错过生育的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一百亩的田地,农忙时不征用民力,八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挨饿了。重视办学校兴教育,谆谆教诲孝悌,就看不到路上有老人背负重物。老人穿棉衣丝绸,有肉吃,黎民百姓不挨饿受冻,王道得不到施行的,还没有见到过。


短评:

没有恒产的人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人,会狗急跳墙无恶不作。所以做君王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百姓的衣食温饱。否则不要怨百姓不老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