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理论体系 (逍遥禅作)【核心篇目三之一】

体悟人生真理,通达智慧觉悟。自觉觉他,自利利他。youtube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4fjoWGlYx4&list=PLXXuRYOXx2fKoL33puVNg_m7JH9th7Wu4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佛教理论体系

 

作者:逍遥禅

 

  这套佛教理论体系,是逍遥禅经六祖慧能点化、观音菩萨教化、弥勒佛传授,在佛力加持下亲自体悟写成的。它完善了释迦牟尼佛的佛教理论体系,诠释了佛教博大精深,与释迦牟尼佛留下的佛经和教法一脉相承,触类旁通儒释道和各种宗教哲学。

这套理论的诞生,为实现世界文化宗教哲学的大融合,建立世界道德文化联盟,消除意识形态的差别,推进全球一体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真理社会,实现万教归一、道德真理、奉天行道、世界大同的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套理论分为三个部分:

1、佛教理论的竖分(十法界和各种道的修行)

2、佛教理论横分(妄想、心识、觉心、悟性、圆融)

3、灵觉和悟后修行



 

    十  法  界              悟         觉       十  八  界    

    佛  :真空妙有             六性            六用           六识   六根  六尘    

    大乘:本心本空                见性               见           眼识    眼    色

    二乘:缘起性空                闻性               闻           耳识      耳    声

       小乘:清净光明                嗅性            嗅           鼻识      鼻    香

                                   尝性               尝           舌识      舌    味

    天  人:至善                觉性               觉           身识      身    触

    阿修罗:善、争斗          识性               知           意识      意    法

    人    :善恶不定

 

三     畜生:痴                         化身佛:善心、慈悲心

    饿鬼:贪                         报身佛:清净、光明、智慧    

    地狱:嗔                         法身佛:心如虚空、本心、本空、本源

-----------------------------------------------------------------------------------------------------

注:上图因为格式的缘故,放到博客后,右边难以调齐,附文字如下:

(由下往上读:六尘、六根、六识合称十八界)

六性: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觉性、识性

六用:见、闻、嗅、尝、觉、知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第一部分竖分:十法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三恶道的地狱道是因为人的嗔恨心造成的,饿鬼道是因为人的贪婪心造成的,畜生道是因为人的痴迷心造成的。也就是贪嗔痴三毒造成三恶道。

 

2、人道属于善恶不定心,天人属于大公无私的至善心。人道和天人道,都要修行戒恶行善的善心善念善行,修行善心圆满的至善就是天人。人有善心,必然感召善神诸佛菩萨相助和护佑。与诸佛菩萨相应,就能随佛往生,成就往生道。

 

3、声闻小乘道,是修行闻思修的自净其意”。修行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知、八正道的三十七道品,修行苦集灭道的四谛法,修行四禅八定(前四定),最终成就常乐我净的光明智慧的真心(佛心),依光明智慧的佛心成就阿罗汉道。

 

4、缘觉二乘道,是从十二因缘开始修行。

也就是要明白人的生老病死过程: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也就是说人都是随无明业识的业力牵引而行,找到自己的业力因缘而投生(识),入父母精子卵子结合体而作胎(名色),胎儿长成六根具足,出生后开始接触外界,接触外界就会有感受,有了不同的感受就有喜欢和排斥,喜欢的就抓取,贪恋获取就会形成新的业力,新的业力生成,我们就会继续不断的被业力牵引而不断的生死轮回。

因此,要想免除六道轮回,就得破除贪恋的爱取有,也就是破除贪嗔痴慢疑的我执,破除了我执,切断了善恶业力的牵引,觉悟真心(佛心)光明智慧,最终破除无明妄想佛心)光明智慧,最终破除无明妄想业力,才能跳出六道轮回。

因此,缘觉二乘依破见惑、思惑、无明惑三惑为主,以戒定慧对治贪嗔痴,以觉悟光明智慧的心性,破除无明妄想业力,最终成就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辟支佛。

 

5、大乘菩萨道有二种:

一是从光明智慧心的觉照开始,也叫般若行”,“行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即是本心本性;“用智慧心观照,照彻内外,即见本心本性(坛经)”。

二是从空入手,身空、心空、性空、法空一切空,但意识空、心空并不是“性空”,因为“性空”离不开智慧,“空性离不开觉性”,也就是说,空性与觉性是一体的“空觉一体性”,空性与觉性智慧是一体的,因此才说“性觉必明”,“一切诸如来、皆以智慧觉”。。。。。。“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道关”。

 

6、佛道也有两条道:

一是有部,从小乘人证得的光明智慧心入手,觉悟真心本性,直接证照寂寂照”的大圆满,发挥真空妙用的如来藏性就是佛道;

二是空部,从大乘人证得的本心本性入手,在本心本性中升起光明智慧的觉照,证“照寂寂照的大圆满,再证“三身四智五眼六神通的如来藏性。

 

7、禅宗可以说是上乘道或者说是佛道,而禅宗顿法是一种特殊的法门:教外别传、以心传心。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传这个法门时,迦叶尊者已经是觉光明智慧心性的阿罗汉了,在佛的加持下一悟至佛地”,也就是用光明智慧心照彻内外,马上到达了“无上大涅磐、圆明常寂照”的圆满心性境界。

而唐宋以后,禅宗变成了从凡夫地修行的禅宗,大多数人只是觉悟了真心的小乘道,或者觉悟了本心本性的大乘道而已,因此禅宗有了禅门三关之说,也就是觉真心、悟本性、觉悟真心本性。

释迦牟尼佛讲的很清楚:“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而解”,又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六祖坛经也告诉我们:“不论禅定解脱,唯论见性”。

不同的法门不同的道,只是为了对应不同的根机,只是与病给药、对机说法。

圆满的佛道只有一种,其他的都是次第修行的过程,因此佛说:“无三乘四乘佛法,只有一乘佛法。”

 

第二部分横分:从妄想到觉悟、圆满的道路

 

首先我们要分清楚当下自心妄想、自心心识、自心觉清净心、自性觉照和见本性、自性三身圆满。自心往外攀缘着相产生了我执(贪嗔痴慢疑)和法执(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就属于着相妄想;自心往外攀缘,缘根缘尘,就是心识十八界;自心见相离相,觉自心见闻嗅尝觉知六种功用本自清净不污染,就是觉清净心;自心清净光明智慧或者连接佛心光明智慧就是自性觉照(般若);用智慧心观照,照彻内外,就是本心本性;自性清净体(法身)、自性觉照智慧(报身)、自性心念化现(化身)三者一体就是自性三身圆满。

 

一、唯识论:

学唯识先要认识各种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识、第八识。唯识的识,是心识,包括两个方面,既有心识分别作用,又有心识影像。眼识是心识在眼根的作用,同时眼识通过眼根又摄取了色相,储存在阿赖耶识中,形成永久的记忆翻现。。。。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是如此。

只有第七识不同,第七识是觉者的分别识,已经解脱了攀缘心识的十八界,是心能、心所识,也就是只有觉者才能观察到心的六种功用:见闻嗅尝觉知;只有觉者才能观察到六种功用是一心(清净心),心(个体)分别功用所见相即是第七识。。。。

观察第八识要更难一些,必须识佛菩萨共有的佛性,因此才说“唯大菩萨和佛能知”。也就是说,第八识不是个体心识,而是佛、我、众生一体的阿赖耶识。

认识了八种识,觉悟自性三身佛,才能转识成智,如果没有觉悟自性三身佛,就别谈转识成智了。这恰恰是现在唯识不能解决的问题。。。。。。

如果次第修行来说,用化身佛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用觉照光明智慧心的报身佛,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用本心本性的佛性(法身佛)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用自性三身佛一体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如果是一悟至佛地的顿法,直接证自性三身佛,六七五八一起转,直接转成大圆镜智。因此六祖坛经上说:“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也就是说,认识了真心本性的实性,五八六七心识因即果,没有什么转不转的问题,所谓转也只是语言文字的方便说法。

 

二、心法:

所谓的“心法”,就是什么心对应什么法,“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从十法界来看:有恶心恶念恶行的恶法(三恶道)、有善心善念善行的善法(三善道)、有声闻小乘的光明智慧心的圣人法、有二乘缘觉的因缘法(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有大乘本心本性的菩萨法,有真空妙用的如来藏法(佛法)。

心法的关键是认识各种心,也是“转”,不过不是转识成智而是转“心念”。一念迷即众生,一念悟即佛。关于转心念的问题,六祖讲的很清楚:一念善能灭千年恶。这是从恶心、恶念、恶行转到善心、善念、善行上来的,也就是从三恶道转到三善道上来的,这里的关键还是自觉,自己能够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善是恶,而不是去指责别人的善恶!

如果想跳出善恶六道轮回,就不能起善恶心念,而是要觉自心、悟自性。。。。。。所谓觉自心,是指觉本自清净的自心,也就是降伏了自心妄想执着分别、解脱了心识十八界的觉者清净心;所谓的悟自性,就是认识佛菩萨共有的佛性,也就是遍及一切处的见闻觉知性。

只有认识各种道的不同心,才能谈得上转心念”,妄想凡夫就是一种妄想执着分别心,怎么转也还是凡夫的我执和法执,如何明白佛法?觉悟者、圆满者,无论当下心在何位,都可以一念转,可以一念转到善,可以一念觉,可以一念悟,可以一念理圆融,可以一念理事圆融。

 

三、见性法:

见性法是不管着相妄想、心识十八界和唯识,也不管各种心法,也不管戒定慧和淫怒痴,只管当下识不二佛性。因此六祖才说“不论禅定解脱,唯论见性”。

凡夫妄想执着的那些善恶、对错是非、戒律等等的一切法执和我执,统统与见性法不搭边。。。。。。当下识不二佛性,当下用不二佛性,你来论禅宗顿法。。。。。当下不识、当下不会用不二佛性,禅宗人连理你都不会理你。因此说:“禅宗顿法非上根利器不能承受”。

也就是说,禅宗顿法是专门接引上根利器的法门,不对中下根性的人说,其实禅宗也根本不说什么,观察你的一言一行(是法住法位),冷不丁的一句话,就完全知道你是不是修行禅宗顿法的根器。

 

第三部分:灵觉和悟后修行

 

一、何为灵觉?

认识这个灵觉时,先降伏自心妄想(破除我执和法执),解脱心识十八界(包括意根、法尘、意识),就明白自己的心灵(灵觉)了,这个灵觉有见闻嗅尝觉知六种功用,但又无形无色无声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因而说“心空”。

这个灵觉可以通达一切心性,通达佛心光明智慧就名为真心,通达佛性就名为本心本性,通达一切众生心性就名为通灵。而灵觉本就是通达佛菩萨和一切众生的,因此名为“佛我众生一体”,也叫自性三身佛!这个灵觉不仅可以通达一切心性,还可以通达万事万物万灵,因此说有情无情,同种圆智。

祖师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马祖道一说“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时,再跟你道”等等。

这个灵觉也叫灵性或者叫自性,通达天人心性名为天性,通达圣人心性名为真心真性,通达菩萨心性名为本心本性(佛性),通达佛的心性名为清净自性三身佛,通达不同的心性名为不同的道

这个灵觉通达一切心性,就可以同一切心性共同作用,与天人心性共同作用就是天眼神力,与圣人光明智慧心性共同作用就是慧眼慧力,与菩萨心性共同作用就是法眼法力,与佛共同作用就是佛眼佛力,与鬼道众生共同作用就是附体鬼力,与保家仙共同作用就是仙附体仙力。

这个灵觉不仅可以通达一切心性,与一切佛菩萨众生共同作用,还可以在自己身体六根作用,觉者为六神,迷者成六识,攀缘着相成妄想。因此说成佛成圣的是它,让你妄想轮回六道的也是它。

 

二、如何悟后起修?

悟有三种:一是悟真心,二是悟本性佛性,三是觉悟真心本性。

憨山大师说:“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这是第一种悟真心。

心经上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坛经上说:“用智慧观照,照彻内外,即见本心本性”,是第二种悟本心本性。

坛经上说无上大涅磐,圆明常寂照”,这是第三种觉悟真心本性。

悟真心,依真心修行;悟本心本性,依本心本性修行;觉悟真心本性,依真心本性修行。这都是实修实证,也都是依真心本性的自性修行。

依具心本性的自性修行。

为什么悟有三种?是针对三种根机的人说的。。。。实际上是一即三、是三即一。就如同天空中的太阳,对小乘人说太阳的光明智慧(智慧报身),对大乘人说清明的天空(本性法身),对上乘人或者佛乘人说太阳照耀下的天空、天空中有太阳(照寂寂照、法身报身一体),因此佛说:无三乘四乘佛法,只有一乘佛法。

宗门不宗门的不重要,无论是禅宗、净土还是密宗,只要你开悟了,觉悟的真心本性都是一样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