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钩 痛而不语

 

看过杨沫作品《青春之歌》的人,肯定会记得林道静,还有那个天天钻研故纸堆的老古董余永泽,林道静看不上他,两人后来分手了。

 

这个余永泽的原型就是曾被季羡林称为高人的著名学者、哲学家张中行,也是杨沫的前夫。

 

这个故事的时间跨度有些长哦。

 
杨沫是北京人,在家中排行第二。她的哥哥杨成勋,比杨沫大12岁。二妹杨成亮,比杨沫小4岁。三妹杨成芳,就是主演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白杨,比杨沫小6岁。
 
杨沫的母亲丁凤仪,曾在长沙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是远近闻名的大美人。
 
杨沫的父亲杨震华,中过举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前身的京师大学堂商科, 他先后创办了新华商业讲习所、新华商业专门学校。他头脑聪明,又懂商业,通过办教育,募集到一大批捐款,于是他用款项买下大片土地,租给农户,再用租金维持学校的现金流,很快就赚了一大笔钱。
 
一般而言,男人有钱就嘚瑟,杨父也不例外,开始花天酒地,还娶姨太太。杨母丁凤仪,眼里揉不得沙子,你既然敢娶姨太太,那就不客气,闹起来就是了。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不和,业难兴。杨沫10岁的时候,这个富裕家庭开始衰败。
 
杨沫上初三时,她父亲为躲债离开北京,逃之夭夭了。
 
家道中落之后,杨母就把眼睛盯在了女儿杨沫身上,力劝她嫁给一位军官,不愁吃不愁穿。况且,家人也能借上光,这桩婚姻在杨母看来,实在划算得很。
 
但是,杨沫可不这么想。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杨沫逃婚了。
 
可是一个人不管到了哪里,总要吃饭啊。于是,找工作成了杨沫的首要大事。
 
经朋友的朋友介绍,17岁的杨沫认识了比自己大5岁的张中行,此时的张中行,还是北大的学生,但是他有个在香河当小学校长的哥哥。
 
在花季般的年龄,杨沫邂逅了文质彬彬的张中行。张中行眼中的杨沫,是这个样子滴:她17岁,中等身材,不胖而偏于丰满,眼睛明亮有神。言谈举止都清爽,有理想,不世俗。
 
一见之下,两人顿生好感,相谈甚欢,很是投机。在张中行的大力举荐下,杨沫得到了香河小学教员的职位。
 
1931年9月。杨沫去香河教书,张中行在北大求学,两人鸿雁传情,升温很快。
 
突然,杨母病重,托人找到了杨沫。这样,杨沫就回到了北京。而与张中行的情感,更是爱如潮水,两人很快同居,不久,杨沫就怀了孕。
 
有情饮水饱,虽说物质条件不丰,但在精神世界两人有很多的契合。为了心爱的姑娘,据说张中行从《乐府诗集》中,找来最为中意的一首: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阁,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窝里......
 
1932年,杨沫与张中行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因病夭折。后来,杨沫又怀上了第二个孩子。
 
闲暇时光中,在妹妹白杨那里,杨沫接触到了一些人,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原型,就开始登场了。
 
杨沫与马建民相识后,产生情愫,与张中行的隔阂也就越来越大,虽然杨沫已经怀上了第二个孩子,但是她越来越无法忍受张中行学究式的生活。
 
不久,杨沫就偷偷离家,去找马建民,并写信要求与张中行断绝关系。
 
杨沫与马建民结为夫妻几个月后,杨沫与张中行的女儿马徐然出生。
 
1938年冬,杨沫与马建民的儿子马青柯出生。1945年,杨沫与马建民的女儿马豁然出生。1947年,杨沫与马建民的儿子马波(作家老鬼)出生。
 
后来,杨沫与马建民因为各种矛盾,两人开始分居异地。1985年,马建民去世。1989年,经人介绍,杨沫与李蕴昌结婚。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张中行娶得贤妻,育有四朵金花。张中行这辈子真是当姥爷的命, 算上杨沫为他生的千金,五朵金花加身啊。
 
1958年,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横空出世。改编成同名电影,崔嵬导演。谢芳演绎的林道静,其人物造型更是风靡一时: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捍着一条素白的手绢。
 
四个白,组合成林道静青春玉女的清纯世界。由此,杨沫一举成名,并去了中南海作客......
 
杨沫火了,可张中行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在千万人眼中,张中行就是小说中的余永泽,自私、落后,只知道钻研自己的故纸堆,老古董一个。
 
张中行,有嘴难辩,他总不能见一个人,就对着人家解释:我不是余永泽,杨沫也不是林道静吧。否则,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是你,干嘛解释呢。
 
一句话,张中行被《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弄得灰头土脸,在单位抬不起头来。
 
张中行自身,心怀坦荡:“这是小说,依我国编目的传统,入子部,与入史部的著作是不相同的。人家写的是小说,又不是历史回忆录,何必当真呢?就是把余永泽的名字改成张中行,那也是小说,我也不会出面解释与抗议。我认为小说属于艺术加工,所以我无愧于心。”
 
道不同不相与谋,张中行虽说内心千军万马,但表面上还是安然若素。能怎么办?凉拌呗。何以息谤?无辩也。
 
作家老鬼在《母亲与我》中说,母亲杨沫生气了就向父亲告状,说自己怎么淘气,把父亲的火激起来,让父亲打,她在旁边观看,父亲打屁股时,她还指挥不要总打一侧,打那边几下。而父亲动辄抽老鬼的耳光,她从没有挺身而出保护他,总是站在旁边指责他,“给父亲火上浇油,使父亲下手更重。”
 
老鬼还说:父母怕抄家,曾把一千块钱放在罐子里,埋在地下。等他们处境好些后,让哥哥去把罐子挖出来,却发现钱不翼而飞。父母马上怀疑是哥哥把钱贪污了。哥哥没有偷,当然不承认。一次,哥哥与母亲争执起来,母亲大骂哥哥是“愚而诈”。平时温顺的哥哥气愤至极,不知怎么迸出一句:“杨沫同志,你别这样冤枉好人!” 母亲哪能允许孩子当面顶撞她?立即与哥哥断绝一切来往。但哥哥还没成家,没有去处,只能住在家里。从此,父母与哥哥一句话不说,连看都不看他一眼。一天,哥哥发高烧,连续几顿没吃饭,躺在吃饭屋的床上,盖着厚厚棉被。父母围坐在一旁的饭桌吃饭,视而不见,一句关心话没有......
 
杨沫挨批时,有人跑到张中行处,想挖掘杨沫的黑材料。但张中行对杨沫一句不好的话都没说过。
 
杨沫闻知,又惊讶又感激,并亲自写信给张中行。毕竟,两人还有一个纽带小公主呢。
 
1974年,马徐然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亲是张中行。
 
徐然是个美女,在弟弟老鬼眼中,跟着大他十岁的姐姐经过长安大戏院时,因姐姐是舞蹈演员,穿着肥大的蓝绸子灯笼裤,体型窈窕,走路娉婷多姿,在人群中格外醒目,宛如仙女一般。迎面而来的男女,纷纷驻足,而徐然挺胸抬头,旁若无人,风度高雅。老鬼自豪地形容姐姐,像众星中的月亮,美丽又娇媚。
 
1978年,在贵州工作的徐然,第一次写信给张中行。哪知,张中行收到后,立刻给予女儿热情的回复:你叫我先生,我不知道我可否告诉你真实情况,以前你母亲也答应过我有机会我可以见你,其实我是你的父亲……”
 
1980年,徐然调回北京在市文联担任编辑。与生父张中行多次见面,还向老爸约稿。
 
在外人面前,徐然称张中行“张先生”,在本尊面前,就喊“父亲”。
 
在徐然眼中,老爸特别有学问,第一封信的内容 ,就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仅因为割不断的血缘关系,还因为他的文字非常干净而漂亮。
 
一说文字干净而漂亮,立马想到周作人。周作人,也是张中行的老师。当周作人的家门可罗雀的时候,有人说,去是情分不去是本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张中行还是坚持上门。
 
1995年,杨沫去世。吴祖光给老友张中行打电话,问他是否参加告别仪式。张中行拒绝了,他说:所谓告别,有两种来由,或双方有感情,或双方彼此敬重。对于杨沫,两者都没有。
 
仪式后,张中行接到女儿来信,大意是:生时的恩恩怨怨,人已故去,就都谅解了吧。
 
张中行复信时说,人在时,我沉默;人已去,我更不会说什么。
 
2006年2月24日,98岁的张中行在北京去世。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走进了心灵深处;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淡出了视线。有些人,认识了一辈子,却只若初始,难以交心;有些人,一朝相识,似故人归,真是缘分可遇不可求,命运可见不可猜啊。
 

岁月如流,往事如风,有人苦而不言,有人痛而不语。春树暮云都是耿耿于怀,一花一草皆是念念不忘。

 

 

来源网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