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小时候很朦胧, 甚至带些疙疙瘩瘩的记忆, 一些怨恨却有些甜蜜。好像是全然投入的那种情感。
还有一些小时候关注的, 先在也不错。就感觉是一辈子的记忆和惦念。
可能是特别需要灵魂的伴侣。后面遇到的感觉都很浅。没有早期的默契。说是友谊也带点特殊感觉。我非常需要和某系人联络。有个是青春情感, 也有相互激励一同成长的那种两小无猜的在进入社会之前的单纯情感, 不沾尘俗和利益的那种感觉。
我在美国上的中学, 当年因为亚洲人多, 就觉得也别有竞争力。很多人也是排挤竞争的厉害。我也很有个性。当时有两个男孩对我很好, 帮助我和赞誉我, 令我感动。就觉得非常的幸福和被珍惜。因为孩子有志向和希望成功, 有态度好的异性朋友就特别激励自己。
有个男生让我多年不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双敏锐又坚定的眼神给我力量, 是个榜样。还有一位与我志趣相投非常有丰富的思想和才华, 浪漫不羁的艺术家性格。这两个多年我都挂念着。一可能这真的心里需要人来做精神依靠。
而且发现很多同学出乎预测的成功。就真的觉得当年眼神儿敏锐会看。那种从小认识的感觉多年过后依然不走样儿, 和后来认识的不一样。永远相伴的那种带点亲情的感觉。
联络起来真的很难得的, 让人觉得一生有底有精神依靠。
说说以前高中身边几个二代的同学在美国成长的结果
我有个高中同学,12岁在美国长大的一个上海人,她就是老想去北大。在国外长大的也会把国内学校当做梦校。上海姑娘喜欢学北京话和北京文化。喜欢老舍,梁实秋。当年她和我也算是有共同兴趣,都热爱中国文学。她很想去北京大学读书。其实国内应该也是有给外国学生的PROGRAMS,应该相对容易申请。
不过现如今她研究欧洲哲学。现在也应该是准备当大学教授。曾经他学习经济学,是为了自己父母学的。但是真正热爱的是文史哲。后来这个同学读博研究希腊历史。虽然她从事经济的薪水肯定更高,但是她还是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我高中目前有两个大学文科教授,都是华人。其实中国人做人文方面的也还是有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的追求,寻找适合自己东西。所以年轻人还是不用只是把目的只是锁定在挣钱上。当然这个成功的追求不一定是金钱,很可能是有自己的建树。大学毕业父母就可以不用干涉了,让年轻人自己寻找自己的方向。
还有一个成为诗人。这个男生是个台湾ABC,但是他现在是文学家,耶鲁法学院毕业的。后来放弃高薪水的律师工作,着重文学研究和创造,竟然成为一位诗人。而且还和他妈妈翻译过李后主的诗词。他主要是研究和关注亚洲美国人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认同以及他们的文学。曾经也讨论过这种话题,目前感到真的太巧合了自己高中校友竟然是做这个的。
我目前感觉自己在这个ABC或者一点五代圈里看到很多惊喜。我目前觉得这些有点中国知识的二代真的是非常有思想的,其实都很内秀,都很有境界。只是经常在身边却不曾察觉。
还有两个犹太同学。以前并没有看出他们那么热爱自己的文化和群体,也没有看出他们对以色列那么有感情。因为在学校里大家的交往的环境都是当地为主。其中一个是建筑师,经常做一些犹太人宗教的建筑。这个同学曾经很赞赏我的才华,当年我也很高兴有一个和我学一样专业的人。当年我学习建筑也是喜欢某些宗教建筑和一些社会理念。家里觉得我特别不接地气,但是年轻时候有理想确实也是很可贵的。
还有一个律师现在是CEO,公司老板,自己挣钱之后都捐给以色列。真的没有看出他那么爱过。虽然都是在美国出生的。没有想到在美国出生还那么热爱以色列,而且真的有行动。
以前在小时候没有觉得,没有看出他们这么有热诚。长大一看都那么有成就。
以前在高中我以为他们很冷漠,完全就是美国人的认同。但是他们长大之后我发现他们都非常关注自己的文化和一些社会问题,并且很有责任感。所以有的时候小时候认识的人和现在差别很大。小时候认识的现在很多因为接受良好的教育的职业训练,发挥了自己的潜力,展露出完全不知晓的一面。
我比较关心美国的少数民族的成长的自己的很多选择。所以我因为从小看到大,见到他们后来的成果,也都觉得十分惊喜。而且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比较关注他们在美国本地社会之外的自己的原文化认同的事情,我觉得这是更深的内涵。也是构筑了美国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
以前在高中我很不喜欢那种和同学之间感觉,那种很不成熟的而且都在竞争的环境。现在他们长大了,感觉真的越来越立体和丰满了。所以也是给我带来一些惊喜。关键他们真的很有情怀,这种情怀应该值得尊重。想起他们,我真的不孤独。只要有和自己类似的人就好。因为现实当中很多过于物质的人,鲜有有特殊追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