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愁的滋味】过年风俗,留在记忆里的习惯

劳柯的原创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和随笔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过年风俗,留在记忆里的习惯

文劳柯

过年风俗-认门


年前出嫁的姑娘年后第一次带女婿回娘家在我们那儿叫认门。认门一般在大年初二,娘家是要在认门的当天大摆筵席,当然比结婚那天在婆家摆的筵席规模要小些。结婚筵席的对象主要男方的亲朋好友,而认门那天来的人都是新娘同辈至亲,这些至亲当天被称为陪新客的。这里的新客就是新上门的女婿。

认门和结婚那天一样热闹,不过闹的对象由新娘变成了新郎。

来认门的新郎也不是一个人,会从自己村里带来两个帮忙的。这两个人称为扛斗的。新郎来的时候是自己不带礼物的,礼物是扛斗人的带来。斗是一种乘礼物的器具,所以带礼物的人就称为扛斗的。斗这样的器具只有在认门的那一天用,其他时候很少用。

当然扛斗的人主要任务不是扛头,是来帮新郎当酒的,所以这两个人的酒量一定要大。他们两个是认门当天和新郎一条战线的,其他的陪客都是要劝新郎喝酒的。当然帮新郎的还有新娘,等酒喝到差不多的时候,新娘就会当着众人的面要新郎不要喝酒了,然后大家就开始闹,说一定要好好管管新郎。陪客都是新娘的至亲,闹归闹,新娘一说话,酒就不喝了

一般最后醉的都是扛斗的两个人。

喝酒期间,同村的人会来闹。来的人对新郎都会评头评足,想进法子出新郎的洋相。小孩子会向新郎索要糖果,如果拿不出来,孩子们就会往新郎脸上涂锅底灰,有的时候大人也会闹,比如把新郎塞到桌子下面等等。因为是个喜庆的日子,没有人会闹得过分。当新娘觉得过分时,她就会站出来替新郎说话,闹的人也就散了。

新郎能不能喝醉,被闹到什么程度,都是新娘掌握的。

认门那天的筵席虽然在娘家摆,其实筵席的肉,鱼和酒水都是婆家在年前送来了。这些物品送来的时候叫礼。我们小时候看礼的好坏主要看礼中鱼的大小,认门的鱼都是红鲤鱼,这种鱼那个时候非常贵。

认门是一个家庭的大聚会。认门以后,新郎就见过了新娘这边所有的至亲,也就成了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新人从此也就变成了旧人。

2016/01/27

 

 

过年风俗-芝麻竿


农村的院落多为硬泥地,平时虽算不上干净,但还算整洁。唯独正月初一这天比较乱。到处都是放鞭炮留下的纸屑,还有横七竖八的各种芝麻竿。

初一是不扫地的。那些芝麻竿是三十下午撒的。干芝麻竿支支愣愣地扎人,撒芝麻竿的时候,不小心手会被扎出血,因为这个人都认为防邪,而大年三十在院子里撒芝麻竿是为了防止一个人,那就是姜子牙的老婆,应该叫前妻。

太公刚下山的时候曾经落魄一段时间,经朋友说和,讨了一个六十岁的姑娘做老婆,后来太公到商朝歌做官,不久得罪了朝廷,成了朝廷的通缉犯,要逃出朝歌去西岐,老婆拼死不从,不得已太公写了休书。姑娘本来就是朝歌人,不投敌国应该赞扬才对。

谁曾想若干年后太公发迹,领周灭商。姑娘羞愧难当,竟然上吊自杀。太公封神台封神时,可怜的姑娘被封为扫帚星,换句话说,就是灾星。

这大年三十的芝麻竿就是防扫帚星。

姑娘大年初一生人,三十晚上要化些吃的,结果无人欢迎。想想着是可怜。

当然不会有人相信扫帚神会三十晚上来,人们依旧在过年的时候撒芝麻,一则遵守习俗,二则讨个喜庆,三则增加过年的味道。

只是可怜了姑娘....

2016/1/28

 

 

 

 

过年风俗—割肉


小的时候,家乡的人很少有人吃牛肉,因为牛是用来耕地的。所谓的过年吃肉,是指吃猪肉。腊月十五一过,大人们就开始频繁的赶集去看肉的价格。然后根据自己家的经济情况和人口来决定买多少肉。

我们那儿年关买肉不叫买肉,叫割肉。

如果看到自己熟悉的人从集市上回来,就会问:“老王,今天割了没有。”如果老王刚巧买了肉,老王就会兴高采烈地说:“割了,再等也不会便宜了。”“每年都一样总希望到最后便宜,等到最后总是贵。”

“割肉’在过去是我们那儿过年的头等大事。

肉是过年用的,即便提早割来也不不会马上做。肉买来一后会被挂在院子里的树杈上或者房屋的横梁上,这个过程叫‘晾’,据说肉‘晾’得时间越长,肉就会越香。小年过后才是做肉的日子,那个时候每天村里会飘荡着肉香。

做肉的时候,被晾干的肉首先被分成几大块,和着大葱,老姜,大茴香(八角)在铁锅里慢炖,一般要炖两个多时辰。等肉香飘满了整个院落,做肉的人就会用筷子去戳,如果一下子可以把大块的肉戳穿,做肉的第一道工序也就完成了。

被炖透了的肉西先踢去骨头,然后挑出一些最好的精肉成块放置,年后用作炒菜招待客人。把带皮的肉切成长方体型,四周抹上糖乳,肉片朝下放在蒸碗里,然后再加上葱段,姜片和少许肉汤,就做成了蒸肉,不过这种肉要再蒸上两三个时辰才能吃,等肉蒸好了,香味四溢,入口即化。

剩下的肉要切成块状,重新倒回铁锅,加盐后把汤煮开,就成了汤肉。汤肉出锅时会先盛出两碗较稠的,一碗是大年初二女主人回娘家带的,另外一碗是大年初一送给男主人的父母的。剩下的汤和肉盛在一个大盆里,等凉了以后,肉和汤就会结成块,吃的时候挖出一碗放在灶上蒸一下或者和别的菜一起炖。

蒸肉一般是用来招待客人的,只有汤肉是用来吃的。除了初一那一天,如果没有客人来,肉也不是天天吃的。一般到正月十五家里还有汤肉,甚至有的人家可以把汤肉放到二月初二。

过了二月初二,年也就过完了,人们也就开始为下一个年做准备了…

2016/01/09

 

 

 

 

过年风俗—做馍


和平常相比,过年做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样式上都要多得多,一般情况下是要请人帮忙的,所以关系较好的邻里之间都是轮着做,今天你到我们家帮忙,明天我到你家帮忙。

做馍那天主人会在凌晨三四点钟把面和好,然后捂在被子里。到早上七八点钟的时候,帮忙的人也来了,面也发得白白胖胖。当面盆打开的时候,面香四溢,和着甜味。来帮忙的人就会说些吉利话:“你看这面,发得多好啊!象气吹得一样,今年的馍肯定好吃。”

面发好以后,接下来就是揉面。揉面可是体力活,妇女和老人是干不来的。揉面的人会脱去外套,挽起袖子,然后从面盆里挖出一大块面放在面板上,甩开膀子开始揉,揉的时候,不断地加干面进去,面也就变得越来越筋道,揉面的人花的力气也越来越大,直到揉到三光:手光,面光,板光,面才算揉好。揉好的面会重新放回面盆,捂在被子里‘醒’。接下下来揉另外一块。

醒面大概需要半个多时辰,等面醒好以后再揉,不过这个时候就不再加干面也不需要反复地揉,而是把面揉成长条状就可以了。然后就是揪面记子,面记子是很有讲究的,只有非常有经验的人才能干这个活,要不揪出来的面记子大小不同,做出来的馍也就会大小不同,这样拿出来招待客人的时候就会很难看。

馍可以做出各种花样,根据家庭的喜好略有不同,但是每家都会做以下四种馍:蒸馍,菜馍,馅馍和花糕。

蒸馍和我们平常所说的馒头形状相同,但是吃起来和市场上卖的机器做出来的馒头却完全不同。做蒸馍的时候,把揪好的记子按在面板上使劲地揉,直到记子的表面没有任何可见的缺陷,然后再做成馒头的形状放在面板蒸锅里,醒一会再加热。等蒸熟了,蒸馍的表面光洁润滑,而内部却是一层层的,特别好的蒸馍甚至于可以一层层地揭着吃。

菜馍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包子。但是包子在我们那儿却是指另外一种面食,这种面食也有馅,不过是煎出来的。菜馍的馅是用红萝卜做的,用肉汤调,加上虾皮和粉丝,粉丝是油炸过的。细细的粉丝经过油锅就会变得胖胖脆脆的,揉碎了加在刮好的萝卜里。讲究的人家会在馅里加些香油,但是很少有人家在馅里加肉。做包子面记子要比做蒸馍的记子小一些,先揉一下,然后擀成中间厚四周薄的皮,加上馅,做成包子的形状。在蒸之前还是要醒一下。

馅馍和蒸馍的外形相同,所不同的是馅馍中间有馅。馅馍的馅是用的红薯作的,先把红薯削皮,煮熟,捣碎,然后加上红豆和红枣,搅拌均匀,馅也就做成了。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多加些红豆和红枣,为了调味,有些人家也会加些红糖。馅馍的皮和菜馍的皮是不同的。馅馍的皮要擀得均匀,即皮要一样后。有经验的老手包出来的馅馍蒸好以后根本看出包的痕迹,表面也是光洁润滑。吃的时候一口咬下才知道吃的是馅馍,而不是馒头。

花糕顾名思义,就是把面记子做成各种形状。先擀一个均匀的大饼,然后把做成的花按一定的图案放在饼上。手巧的人可以做成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的肚子里可以加各种各样的馅或者红枣。由于花糕看上去好玩,小孩都喜欢。

馅馍和花糕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做,平时是吃不到的。

2016/01/10

 

 

 

 

过年风俗-请神仙


所谓的过年请神仙其实就是买画有各种神仙的年画。为了表示对各路神仙的尊敬,这里买不说买,而说请。

我们那儿过年主要请三种神仙:玉皇大帝即老天爷,财神爷和灶王爷。其实这三种年画做法都很简单。用现成的刻板,涂上各种颜料,然后把白纸按在刻板上,印有各种神仙的年画也就做好了。

老天爷是要贴在堂屋(正屋)里堂桌的后边的墙上。这里的‘帖’要说成‘供’或者‘坐’。相对其他神仙,老天爷的年画最为复杂,老天爷胖胖地坐在画的正中间,一脸的慈祥,他的周围是各路神仙,都拿着上朝用的芴。

财神爷也是白白胖胖的,不过财神爷的年画上只有财神爷一个,穿着花花绿绿的官袍,带着金黄色的官帽,两只手拿着带有‘招财进宝’字样的条幅。财神爷一般供在堂屋正门的右侧,待遇也要比老天爷低一些,从初一的贡品上看,给老天爷的贡品的花样要远远多于财神爷。

集市上卖的老天爷和财神爷的年画每年都一样,所以这两个神仙并不需要每年请。供在那里也就一年四季地供在那里,逢初一十五上柱香,直到画有些烂了才会另请新的来。当然有些人家讲究,每年都会请。

灶王爷却大不相同了,每年都要请,而且供起来的时间和烧掉的时间都是严格的,‘初一五更来,二十三晚上去’说的就是灶王爷来的时间和上天的时间,所谓的上天就是把年画烧掉,不过这里的‘烧’不叫烧,叫‘送’。讲究的人家还要在二十三晚上举行一下送的仪式。

灶王爷和灶王奶奶是并排在一起的,都白白胖胖的。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占据年画的上半部分,并且左右两侧有一幅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在年画的中间部分,有个很大的聚宝盆,盆里有各式的元宝。再往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日子。

虽然每年灶王爷年画的人物都一个模样,但是每年二十四节气的日子是变的,我想这也是每年都要请灶王爷的一个原因。

灶王爷在初一五更时贴在灶的旁边,但是贴的位置却是很有讲究的。传说灶王爷每年的腊月二十三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的情况,过去人很穷,不敢让灶王爷看到锅里的情况,所以灶王爷的眼睛是不能高于锅台的,但也不能太低,一般是和锅台平。这样每次吃饭盛饭时灶王爷都可以看到放在灶台上的碗,但是看不到碗了东西,供他的人就认为他肯定认为碗里是好吃,这样到天庭以后就会对玉皇大帝说这家人的好话。

当然这些都经不起推敲的,就比如这灶王爷向老天爷汇报这事,其实是用不着的。老天爷就在堂屋最显著的位置待着呢,干嘛还需要汇报呢? 不过有些人就是信这,说不出原因,也许本来就没有原因,只不过是过年的一个风俗罢了。

2016/01/11

 

 

 

 

过年风俗-大年三十


小的时候过年,没有除夕这种说法,而把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是过年中最忙的一天。虽然在这一天以前各家年货都准备好了,按说这一天应该是比较闲的,但是我们那儿过年初一是不动刀的,所以在年三十这一天要把初一的饭准备好。

三十的早上很少有人外出,因为一家人要在一起包饺子。我们那儿的饺子不叫饺子,叫扁食。饺子都做地扁扁的,具体是什么原因我没有听人说起过。不过等我长大以后才想起其中的缘由,饺子馅相对于饺子皮来说要贵很多,我想把饺子做扁是为了省馅吧。

我们那儿虽然盛产山羊,但羊肉要比猪肉贵很多,过年的时候猪肉可以割上十几斤,但是即使富有的人家羊肉也不过割上一二斤,这一二斤羊肉是用来调饺子馅用的。调馅的时候,洗好的羊肉先放在案板上剁碎,然后再用刮子刮些红萝卜,或者剁些大白菜作为配菜。虽然叫配菜,但是有的时候要比羊肉多出很多来。再把大颗粒的食盐用刀拍碎,和着葱姜加到馅了,然后就开始搅拌。等搅拌均匀了,再把少许的油热一下,然后放凉了倒到馅里,再搅拌。不过这个时候的搅拌是很有讲究的,要用筷子沿着一个方向搅,要么顺时针,要么逆时针,要不停地搅,直到馅变得粘粘的。

大年三十的早上,你如果在大街上走上一圈,几乎家家都会传出剁饺子馅的声音,和着孩子们的嬉笑声和断断续续的鞭炮声,即使天气出奇地寒冷或者大雪纷飞,你仍然可以感到一股热烈的过年气息。

年三十的包饺子是为初一早上吃饺子,不过如果有多余的,三十的中午也会吃上一顿饺子。

中饭吃完以后的第一件事就坐门心。所谓的坐门心用普通话讲就是贴春联。我们那儿的门,特别是堂屋的门,都有很宽的门框。贴春联的时候,门框上要贴一副对联,是竖着的,门上也要贴一副对联,形状是正方形的。门上的对联要贴在门的正中间,所以贴对联在我们那里叫坐门心。

对联都是请人写的,小的时候村里有个赤脚医生腊月十五一过就忙着给人家写对联。集市上买各式春联的小册子,他就把小册子上的春联抄在红纸上,每年都差不多,不过小的时候农村人也不在乎这个,就图个吉利话。红纸黑字的春联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

等贴好了春联,接下来就是要‘上林’,其实应该叫‘上陵’。我们那儿‘陵’读作‘林’。一般父子或者兄弟一起去。上林要带些纸钱去烧,所以上林又叫‘去烧纸‘,就是给去世的亲人送些过年的钱。

因为年三十是个喜庆的日子,很少有人在亲人的坟前哭,不过在烧纸的时候会说些伤心或者安慰的话,回报一下一你的情况。等纸烧完了,会放几个特响的炮竹,一则震跑附近的妖怪,二则给自己的亲人提个醒,新年又到了。

一天忙活下来,到傍晚的时候。兄弟或者堂兄弟们会聚在某个人的家里,吃着简单的菜喝酒。虽然住在同一个村里,除了年三十的晚上,一年到头基本上也不聚一次,三十聚会即可以调节同姓兄弟之间的矛盾,又可以向外姓人显示团结。

等酒喝完了,大年三十也就算过完了,新的一个轮回也就开始了.

 

 

 

 

过年风俗-正月初一


在过去,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那儿的大部分人是不熬夜的,后来人员流动广了,其他地方的风俗也被带来,有些人大年三十的晚上会熬夜到十二点听钟声,不过正月初一起早的风俗一直没有变。

十二点刚过,就会有人家起床。起的越早就说明这家人在过去的一年里很顺。起来的第一件事情点上蜡烛和上香,然后就是烧水下饺子。等水开了,女主人就把年三十包好的饺子一个个地下到滚烫的水里。等饺子都下完了,男主人就拿出一挂鞭来放,劈里啪嗒地一响,周围的邻居就知道这家人起来了。

顺便说一声,我们那儿的鞭和炮是由区别的,鞭较炮要小很多,都是几十个或者上百个连在一块,像一根长长的鞭子,放的时候只需点着最头上的那一个,其他的也就会自动引着,所以放鞭都是连着响,而炮都是单个地放,过春节只有下饺子的时候才放鞭,而炮在整个春节期间随时随地都可以放。

大年初一的饺子不叫饺子,叫‘汤‘,所以吃饺子就叫喝汤。去别人家拜年或者在街上遇到人, 第一句话总要问:今年的汤喝地早吗?其实就是问今年起地早吗。

第一碗饺子是给老人的,如果老人和儿子不在一起过,儿子就会把第一碗饺子送到父亲的家里,叫送汤。再不孝顺的儿子,大年初一的这碗‘汤’还是一定要送的。

吃完饺子以后,年轻人或者辈分低的人就开始去拜年。初一拜年的对象是同姓中辈分高或者年长的人,还有就是关系比较好的邻居。拜年的时候也不说‘新年好’‘给您拜年这样的话’,而是问‘喝汤吗?’。如果年长的人还在被窝里,来拜年的人就会站在床前,说:“天气冷,一定要多注意身体。”

从午夜开始,就有人挨家挨户地拜年,大街上人来人往,一直持续到天亮。等天亮了以后,所有人家都吃了新年的第一顿早饭:饺子,鞭炮声也稀疏了很多,大人们带着快乐面容,疲惫地钻进被窝睡觉,而孩子们是睡不着的,三五成群地聚在互相玩各自的新年礼物。

天亮以后大街上突然安静了下来。新年第一天的太阳静静地照着每一个院落,偶尔也会有一两声炮声,不过大部分人都在甜蜜的梦乡中构思着自己的美好的未来。

新的一天开始了。对大自然而言,这一天和其他的天没有区别。但是我们的祖先给这一天赋上了特殊含义,正月初一也就变得无比特殊…..

 

 

 

 

过年风俗-起早


虽然都是过年,但各地的风俗不一样,也就有了不同的过法。大年三十那天晚上,有些地方要熬夜,一家人聚在一起熬夜等着新年的到来,而我们那里不但不熬夜,有些人家睡的还要比平时要早,因为初一早上要早起。初一起的越早越喜庆。初一早上在街上遇到人,总要问今年起的早不早,被问的人就会说早,半夜刚过就起床了。

过了腊月二十三,街上就不停地有人放炮竹,但是初一早上起来后放炮竹方式和平时不一样,平时大多是一个个地放,而初一早上的炮竹是一挂一挂地放。如果那家有喜庆的事,比如年前家里有人结婚了,就会买上千头一挂的炮竹,初一早上起来霹雳啪塌放二十几分钟。

但初一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放炮竹,而是点火烧水。水是三十晚上在锅里存的,初一早上起来只需把火点上就行了。等水开了,就开始下扁食。扁食其实就是饺子,在我们那里称为扁食。别的地方的饺子包出来以后都是站着,我们那儿饺子包出来后都是躺着,扁扁的,所以叫扁食。如果你因此联想初一早上煮饺子在我们哪儿叫煮扁食,那你就错了。初一早上煮饺子我们叫“下汤”,所以初一早上吃扁食叫“喝汤”。给老年人拜年时,不问起的早不早,而是问汤喝的早不早。

炮竹是在扁食下锅以后再放。小时候院子里有棵大枣树,父亲总是早早地把那挂炮竹挂在枣树上,我拿着火柴等着,等母亲大声地说扁食都下锅了,我就迫不及待地把炮竹点着,然后就会霹雳啪塌一通响。这时候就会引来和我差不多大小的孩子,他们是过来捡那些没有响的炮竹,这样的炮竹我们称为“药焾”炮。捡“药焾”炮是为了要炮里的火药。小时候没有什么玩具,春节时玩“药焾”炮是百玩不厌的。

等炮竹放完了,扁食也熟了。春节因为起的早,所以大家都不饿,喝汤也就是意思一下,特别是小孩子,吃上几个扁食就就跟别的孩子一起捡炮竹去了,哪家有炮竹响就到哪家去,勤快的孩子一个早上可以捡几十头“药焾”炮,等所有家的汤都喝完了,捡炮竹也就结束了,天也亮了,孩子们就会相互比较自己的成果。

初一早上不但孩子忙,大人们也忙。舀出来的第一碗汤不是自己吃,是要送给长辈吃的,这叫送汤。送完汤回来再一家人喝汤,喝完汤后就开始出去拜年,先拜同姓的长辈,然后是异姓的长辈。午夜过后,大街上就会人来人往地拜年,一直要持续到天亮。

初一虽然不是一年最长的一天,但那一天却总是那么长,总是过不完…我已经十七年没有再家过春节了,也许一切都变了,也许一切都没有变,谁又能说清呢。

 

 

 

 

过年风俗-酒席


过年时亲戚相互走动,免不了要办酒席。年前预备的年货很大一部分是用来招待来访的亲戚。因为年货大多是成品或者半成品,置办起来也简单,酒席也算不上正规。只有一家亲戚例外,那就是年前结婚的闺女回娘家,第一次回娘家在我们那儿叫“认门”,认门时的酒席要正规,而且还要邀请至亲做“陪客“,来认门的闺女和女婿称为”新客“。

认门一般在初二。认门的酒席是要请厨师的。厨师也是本村的,当地人称为“掬匠”。认门前一天下午掬匠就会到主人家先把比较麻烦的菜做成半成品,把该切的菜都切好。认门那天早上陪客一般要比新客来得早,新客中午时分才到。新客一到,酒席很快就会预备好。

认门的酒席分酒和饭。酒要先喝,然后再吃饭。喝酒时要上菜,菜是放在碟子里的,所以喝酒时不说上了几个菜,而说上了几个‘碟子’。讲究的人家要十个碟子以上,这些碟子是一起上桌的,喝酒时桌子上满满的都是菜。喝酒时大部分时间是用来说话喝酒,不能随意夹菜。我小时候第一次参加这样酒席的时候,看着那么好吃菜不能吃,心里总是痒痒的。

等酒喝得差不多了,无论陪客和新客都有些醉意朦胧了,就开始吃饭。正式上饭以前,要先上‘干炸’。干炸一般是四碟或者八碟,有咸有甜。咸的有藕夹茄盒,甜的有糖糕炸丸子。干炸撤了就开始上馒头,馒头在我们那儿叫‘馍’。等每个人面前都有了馍,正式的饭才会上来。

上饭的时候是用碗的,所以有多少道饭就称“几道碗”。碗是一个个地上,先上的是蒸碗,又称几道蒸,蒸越多说明席越好。一般是五道蒸或者十道蒸。蒸碗包括: 蒸肉,蒸鸡,蒸鱼,蒸排骨,蒸黄面肉,蒸甜菜,等等。

等蒸碗上完了,就开始上汤,汤包括海米汤,鱿鱼汤,甜菜汤,丸子汤等。每个汤都很讲究,比如这丸子汤,要用精肉,做的时候要按一个方向搅拌,这样做出的丸子才会有韧性。最后一个是甜汤,甜汤一上,所有坐席的人都知道饭要结束了。

我有三个姐姐,四个堂姐,和一个堂妹。除了两个最大的堂姐的认门宴席我没有参加以外,其他的都参加了。平时都是我母亲做饭,在我三个姐姐认门那天是用不着我母亲做饭的,因为请了掬匠。有一次春节打电话,我一个堂姐正好回来过年,她一接电话就说:小锁,咱姐弟两个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面了。我突然感到鼻子酸酸的,眼前浮现出她认门的情景,看到每个人脸上的微笑。那天晚上我们梦到那位已经去世掬匠,他满脸都是笑容,向每个人打招呼。

今天写下这些文字,我知道我永远都没有机会再参加这样的宴席。
2017年1月17日星期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