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中国治水思路中的误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三门峡水库是争议最大的工程,泥沙淤积造成了很多问题。当年黄万里教授坚持留底孔排沙的意见是对的,但不能完全否定三门峡水利枢纽的作用。黄河因为泥沙含量高,河床淤积升高,历史上决堤造成的水患频繁,为害中国几千年。三门峡水利枢纽为黄河防洪作出了贡献,也为黄河蓄水发电积累了丰富经验。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后,黄河再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患。

 

三门峡工程改建后,基本解决了库区的泥沙淤积问题,但是黄河潼关以上段及渭河下游段的淤积问题没解决,对关中平原泄洪排涝影响严重。有没有考虑过简单古老的办法呢?用挖泥船在渭河下游和黄河潼关以上段河道中间挖一深泓,再加上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做的好,可能完全解决这部分河道的淤积问题;也有可能几年后又淤了,那就再挖么,中国号称基建强国,挖泥就是小菜一碟。水库发电收益应该拿一部分用于清淤,还有挖沙收益也不错,国家财政也应补贴一部分,毕竟三门峡水利枢纽是解决整个黄河流域淤积和水患的重要组成部分。

 

黃河的治理,從工程技術看比較複雜,水流是兩相流,泥沙對水輪機磨損很大。但黃河總的治理方案並不是很複雜,水土保持是解決泥沙淤積的根本辦法,但短期之內還不會根治。建水庫可以淤積一部分泥沙,當年建三門峽工程願意就是想把沙攔在庫區而實現黃河清,原來計算是幾十年庫區淤完,幾十年後怎辦?要麼築堤,要麼就是挖。後來很短時間庫區就淤完了,才通過改建下洩,下洩泥沙除了入海之外,相當一部分還是淤積在黃河河床上。建國後黃河中下游段的河床也抬高了不少,雖然整個流域的防洪能力通過水庫調蓄有了提高,但黃河多年水量很不均衡,河床抬高留下很大洪水隱患。古代因為沒有大型施工機械,只有不斷築堤;现在有了挖泥船,完全可以而且必须采取挖的方法。

 

@王高鹏?@郭乃龙?红朝水利建设的成就,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不过也要注意成本。一吨水提升700米需要能量6860千焦耳,理论上需1.9度电,如果加上水泵、管道和灌区损失,按70%估算,1方水需2.72度电,每度电按0.6元计算,一方灌溉水需1.63元,成本很高,所以灌区作物要优化,节水措施要加强,高地应该种植水果并采用滴灌、渗灌等办法。中国政府解决水荒以前的思路以开源为主,节流方面做的不够,当然滴灌等设备也要投资,政府应该采取一些优惠措施,鼓励农民采用节水技术。

华北平原虽然引进了长江水,还是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现在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十分严重,如果粮食有多余,应该轮流休耕。我看袁隆平的海水稻前景不错,粮食生产要更多依靠科技。

南水北调东线依靠泵站抽水,耗电很多,有没有考虑一些优化方案?比如东线的洪泽湖、南四湖、东平湖都很大,但很浅,洪泽湖正常蓄水位的平均水深大约1.9米,蓄水量只有31亿立方米。洪泽湖汛期水量丰沛,大部分排入大海,如果湖底挖深2米,用挖泥船施工很方便,廢土加固加高大壩,提高防洪能力,正常蓄水位可以提高,可以增加蓄水量30~50亿立方米,可以大量减少使用泵站的时间。

南水北调东线装机容量很大,应该和电力部门紧密合作,是电力系统削峰填谷的好帮手,也可以大蝠降低调水成本。

还有水库蒸发损失的水量很多,加州采取了水库表面放塑料浮球防蒸发的办法。水资源紧缺的地方可以考虑采用。

@储有明?中国的南水北调一期建成,固然可喜可贺,但是不要沾沾自喜,由于大型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工程难度不算太大,也就是中等吧,而且工程的总体规划设计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太祖毕竟是红朝开国皇帝,雄才大略,在52年就提出了南水北调的雄伟设想。东线工程还得感谢隋杨帝打下的基础,中线工程的设计确实不错,基本上是自流。但是水利工程的构思巧妙,恐怕还没有比的过李冰父子建设的都江偃。

 

@刘厚明?@刘军?两位刘兄,我最近申请了一个节水的专利,其实是一个专利两个发明,一个可以为城市居民节约40%-60%的水,成本低而且可以节约不少水费,中国北方缺水城市如果普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模可大幅缩小;另一个是无电无自来水的地方可以用上抽水马桶,只要一桶水可以用几个月,可以说给世界带来福音。如果你们帮忙能找到合作的污水处理设备企业合作,我可以把30%干股送给你们。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