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是用瓷碗吃饭吗?

今天把最近看的宋瓷史理顺一下。

宋代是中国瓷器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大江南北名窑四起。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为什么这五大窑名声如此响亮,主要原因是来自于朝廷的恩宠,用西方人的话说他们都属于“皇家窑口”。

定窑的白瓷从五代末年起就已经成为皇室的宠爱之物,到了宋代《宋会要》记载:“磁(瓷)器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瓷器。”这段文字表面定窑白瓷入宫以被正式载入史册。定窑白瓷洁白玉莹深受文人赏识,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就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如玉”的名句。

不过到了北宋末年,哲宗皇帝对定瓷突然感到厌倦,命汝州设官窑以烧青瓷。乾隆皇帝曾有诗句曰:“定州白恶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这句指的是定瓷的釉色过亮,在北宋末年在宫中遭贬。

汝窑当年建在河南宝丰清凉寺,古时归汝州。那里高岭土及各种矿石蕴藏丰富,另外还盛产玛瑙石,是其他窑口所不具有的优势。在烧制时加入适量的玛瑙粉,可以烧出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的青瓷。不过汝窑开烧已经是北宋末年,前前后后总共就烧了二十几年。当时的宫廷对汝瓷质量要求极为严格,所以出品量相当有限。目前全世界汝瓷成器存量只有67件。

哲宗去世后宋徽宗即位,他把汝官瓷的颜色定为“天青色”,因为宋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这种青色幽玄正和他的意思。

“天青色”作为瓷器颜色最早创于五代后周世宗帝柴荣的御窑,北宋人称之为柴窑。但是柴窑只闻其名不见其物,所以我们现在只能从现存的汝官窑推断柴窑的“天青色”。

原来写过一篇有关“天青色”小文,加链接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https://bbs.wenxuecity.com/myhouse/10650202.html

官窑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泛指由朝廷督办、专门烧制御用瓷器的窑口,狭义的是指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北宋末官窑设在东京汴梁,就是今河南开封。不过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古汴梁早已经埋在地下10米处深,窑址无处可寻。

南宋的官窑有两处,一是修内司,一是郊坛下。官窑烧制仿古瓷器,以代替祭祀所用的青铜器, 此外也烧制一些宫廷日用瓷器,如盘、碗、碟、壶、瓶等。官窑与汝窑一样,当年制作只求精致,不惜工本,只供皇家,不流民间,所以存世稀少。

哥窑的存在,至今还有疑点。首先烧造这类瓷器的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其二虽然明代人将它定为宋代所出,但是宋代所有典籍均无有关哥窑记载。

目前传世的哥窑大部分是元代的产品、存量极少,全世界目前大约只有一百余件。明《七修类稿续编》记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现在的浙江丽水处州。

钧窑瓷器产生是偶然的。早年在烧制青瓷过程中,工匠不慎将含有氧化铜的液体滴到已经上了青釉的生胎上,烧制后青瓷上出现了一块块不规则的紫斑。这些紫斑好似天空漂浮的紫色云朵,扑簌迷离,奇妙无比。后来瓷工用含有不同配方的铜釉液体,在上了青釉的器物生胎上点、洒、涂、抹,最后烧出了色彩斑斓、姿态万千的窑变釉瓷,这就是后来钧窑瓷器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自此钧窑在北宋时期独树一帜。

钧窑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钧瓷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钧窑亦即停烧。到金、元时代才又开始复苏。

钧瓷釉色斑斓扑朔,器型典雅富丽,不仅在民间深受喜爱,而且也为皇家所垂青。在收藏界流传着“黄金有价钧无价”,“钧瓷挂红,价值连城”的说法。

虽然我们现在觉得钧瓷珍贵,但是在宋朝钧瓷大碗定价只有三十文钱。三十文钱够干什么呢?最多只能在东京汴梁买一斗小麦。因为在上述五大窑中钧窑烧造的时间最长,窑址分布最广。

在饮食器具方面,宋朝有瓷杯、瓷碗、瓷瓶、瓷壶、瓷盆、瓷筷、瓷勺,但是真正的富人是不用瓷器来吃饭喝酒的。

《宋史》第一百一十三卷有一段描述,说北宋皇帝大宴群臣时吃饭用的餐具也分等级:大殿里的高级官员用金杯金碗,偏殿里的中级官员用银杯银碗,走廊里的低级官员用铜杯铜碗。在皇家宴席上是没有瓷器出现的。

《东京梦华录》罗列宫廷餐具,只提到各种各样的金银器,最次的就是红漆木盘,瓷器也是一个都没有。开封府州桥下有一个王家酒楼,招待顾客分三六九等,最上等用金盘盛菜,其次用银盘盛菜,再次用木盘盛菜,最差才用瓷盘。

不过宋朝贵族阶层不用瓷杯喝酒,不用瓷碗装饭,不用瓷盘盛菜但是他们爱用瓷瓶装酒,当时管瓷质的酒瓶叫做“经瓶”,也就是现在收藏界的“梅瓶”。因为瓷器不会溶解、氧化,酒在里面可以长期存放。

另外宋人流行点茶,点茶无须茶壶,所以宋瓷中不产茶壶。宋人用瓷瓶烧水,最喜欢的茶碗是建州窑出产的小黑碗,胎厚,造型古朴,耐高温,适合点茶。

(参考网络资讯、《白瓷》、《青瓷》,海洋蓝整理编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