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杂谈(之五)
从快一点来!--到快一点跑!
回首来时路:人生仿佛就像上学一样,从一个懵懵无知的小孩子开始,到成为一个能识文断字的读书人,这需要有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就像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逐级升班一样,随着年岭的增长,随着知识的积累,随着阅历的增加,对许多事物的认识都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我还是一名小学生。1964年的夏天在北京上映了一部电影名叫“烈火中永生“!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这部影片对於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颇深。在影片中重庆的监狱-渣子洞,以及地下党秘密接头的地点-沙坪坝,这些情节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当影片的情节进行到小萝卜头跟狱中的阿姨们告别时,难过的我都泪流满面。特别是当演到许云峰,江姐要被提前枪决的时候,急的我直跺脚,双枪老太婆快点来呀!
电影放映后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啦。一瞬间“全国大串联“百万红卫兵都涌向了天安门广场。在那场史无前例的大劫难中,释放出许多人隐藏在内心的恶,许多平日里看似温颜儒雅的人,转瞬间就变换成了“张牙舞爪“的恶魔,许多隐身的“妖魔鬼怪“都纷纷攘攘的现身出来作恶,真是令人感到目瞪口呆。可惜“钟馗打鬼“只是传说!那场文化大革命使全国处於“失序“的状态(后全国军管)这是一堂没有课本的“社会实践课“!在那场触及灵魂的实践课中,使我迅速的脱离了童稚!
这场文化大革命改变了我许多,首先是这场突如其来的运动让我从那充满惬意的“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儿轻轻荡漾在水中“的梦幻中醒过来,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这场运动让我从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一夜间就变成了走资派的“狗崽子“!让我从少年先锋队的小队长,变成了跟班里的“积极份子们“开始割席而坐。或许这就叫做创伤?反正是通过文化大革命后,我决定不再加入任何政治组织!
就这样:我从一名革命接班人到与“先锋队组织“的分道扬镳,这是一道分水岭。在大陆如不加入共青团组织-简称“青帮“!或者你不加入共产党-简称“入党“!那你将获得一个专用称呼叫“群众“!这是极具污辱性的贬义词,所以在历次填写表格时,我都拒绝填写“群众“这词汇,并且理直气壮的填上(无党派)人士。政工部门的那几位大姐也是懒得搭理我,所以也就会心一笑,听之任之而己。
最终碰上钉子的是在公安局,80年代我去办理“出国护照“时,习惯成自然的就在申请表上写下了(无党派)人士。那位小警察接过表格一看,随即他就敌视性的看我一眼,接着就特不耐烦的来了一句“不规范“填写上“群众“!兄弟我一听也来脾气啦,咱们到底谁不规范?群众这词代表的是群体,而我是个体,我与他据理力争。最后这小警察仗势欺人他拿出了杀手锏!你还办不办?这里是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说来说去“小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我只能填上具有污辱性的词“群众“!
这思维有些跳跃,有点跑题啦,再回过头来接着说文革,1966年“文革“运动爆发后父亲被打倒,批斗,关押,工资也被停发。做为走资派的子女:我在一夜间就转换成为了社会上的异类。当时社会上对於我们这些(黑五类)的狗崽子就像对待“小罪人“一样,那些根正苗红的(红五类)可以毫无理由的就能羞辱你。
为了避难也为了“抱团取暖“我跟烂梨等一小撮“狗崽子“们纠集在了一起,就跟古代的好汉们一样。这除了有“物以类聚“的因素之外,也还有自卫的实际需要,那时只耍是谁在外面受到了欺负,我们就倾巢出动大打出手。
在当“狗崽子“的那段日子里,我们就像野地里的小刺猬一样(在城乡接合部的农田里有各式各样的小动物)而小刺猬自卫就是秉承“人不犯我我不扎人“的原则,为了壮大革命力量,我们这支(七八个人三四条枪)的司令烂梨他带着我“串联“了其它山头上的英雄豪杰,诸如全总干校的“毛猴子“,水电部的“孙和尚“,还有三里河国家计委的,以及紫竹院空司大院的等一大帮“狗崽子“,打群架还得靠人多呀!就这么着:众家好汉经常聚在一起南征北战,日子过的到也逍遥快活!
后来“四中“的老兵童小刚看我们属於是“可塑之才“,还带领烂梨和我到“大风大浪里经风雨见世面“!战场就设在当时东直门外护城河边上的那个“鸽子市“(相当於自由市场属於取缔的范畴)在那次老兵们的查抄行动中,我们就像是“伪军“一样跟随在老兵们身后摇旗呐喊。狐假虎威的就像今天的“二狗子“一样,在“鸽子市“里老兵们所到之处鸡飞狗跳的,那幅画面就跟打仗似的,场面颇为壮观!
在文艺作品中常见到这样的描述“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用冠冕堂皇的文字形容那就叫“团结就是力量“!就这样(拧成一股绳后)的狗崽子们也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原本牛逼哄哄的“红五类“们从此对这些以往不屑一顾的“黑五类“们有了井水不犯河水的敬意,我们班里有一个红卫兵的头子江米条,也从此开始在我们面前变得唯唯诺诺,这个社会讲究的还就是“丛林法则“!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也变成了班主任老师眼中“一顆耗子屎能搅坏一锅汤“的那只小耗子。
后来我发现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只耍是回忆起那一段“南征北战“的峥嵘岁月,那种神情那种状态,就像是吃了兴奋剂一样!或者说就像是昔日的“电影名星“回顾他的屏幕生涯一样,那种自豪感,那种牛逼劲,就情不自禁的溢於言表,这种“后遗症“直到今天也仍然是如此。诸如在电视剧“梦开始的地方“以及电视剧“血色浪漫“中的描述:无一不是如此!毕竟这些都是历史,都是我们的青春年华!
其实那些“上山下乡“去农村插队,或者去“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老三届的大哥大姐)也是一样的心理,无论他们吃了多少的苦,无论他们遭受了多大的罪,这些都是他们苦涩难忘的青春年华!所以每当他们回忆起“兵团“或“插队生涯“的时候,那怕就是咬着牙就是流着泪,那也得喊出“青春无悔“!而如今京城里那些“黑土地攴厅“还有“老三届酒吧“等,就是那种进屋后就上炕(吃着大贴饼子与小鸡炖蘑菇)但收费却同五星级酒店一样的攴厅,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这也是时代的后遗症!
总而言之: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给每一个人的脑海中都打上了不同的烙印,对於当年卷入到了那场政治漩涡之中的成年人而言:那是一场噩梦,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他们在运动中历经过的恐怖与痛苦,是他们一生难以抚平的创伤。但对我们这些没有任何派别(年岭小想参加也没有人要)同时没人管束的小孩子们来说,却是一段无拘无束的难忘岁月,是一段偷鸡摸狗的快哉生活!
在那社会动荡不安的日子里,父亲怕我跟“毛头小子们“聚在一起招灾惹祸,於是他就搜罗来不少的“回忆录“还有一些“党史“材料,是想以此来拴住我,免得我跑到社会上去招猫斗狗的惹麻烦。那时候全市的电影院都关闭了,所有的图书馆也被封了,整个社会就像是文化沙漠一样,真的到了借不到任何一本书的程度。这个时候父亲找来的这些“精神食粮“就显得格外珍贵,就这么着“歪打正着“我竞看的入迷啦!
那时每人的兜里都装着一本“小红宝书“这叫活学活用,其实这还不够那时每个人还都能倒背如流。奇怪的是我背诵起“领袖语录“来磕磕巴巴,但说起“党史“来却是如数家珍一般。为此老师还让我担任“历史课“的课代表,也就是说我给班里那40多颗小脑袋瓜子讲过历史课。后来我又接触到了“党史研究“(其中苏区肃反和延安整风)令我感到前所未有过的惊讶!这一切就是我思想启蒙的初始,也是我独立思考的萌芽。就这样我从当年那个循规蹈矩的小傻帽-到开始了逆向思维!
时间过的很快:人们在形容时间飞逝时都爱说“弹指一挥间“!就这样在弹指之间历史的时针就指向了80年代:那年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一部电视剧名叫“上海的早晨“当剧情演到华东部队即将要打进上海,这时(党国的军政要员)都纷纷逃离了上海,此时那些上海滩的资本家们还凑在一起嘀嘀咕咕,犹豫不决的商议到底是走?还是留的问题?这时已进入剧情中的我急得又一次直跺脚,傻逼-还他妈不快跑!
从文革前观看“烈火中永生“时为重庆“渣子洞“的地下党担忧,急的我直哭-急的我直跺脚!再到文革后观看“上海的早晨“,看到在“历史关头“那些资本家唧唧咕咕的当断不断,急的我仍然下意识的直跺脚。同样都是直跺脚!但是这两者之间却是一种质的变化,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其实这种变化也是今天每位移民的内心变化)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变化来自知识的积累,来自对现实生活的观察。
斗转星移:文革已过去半个世纪啦,当年的小学生也早就跨出了国门,漂洋过海扎根在了异乡的土地上。光阴似箭:当年的小刺猬如今也已经变成女儿口中的“老唐“啦(国语说不好-老头的意思)有时我常想如果没有文革的话,那么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会在干什么呢?当然这是一个不会有“答案“的假设!
篇幅关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