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一辈子没同我讲过几次话,更没谈过人生意义。他写文章,讨论人生哲学和价值,虽然读过一些,没有留下什么记忆。只有他年轻时写下的一段、印象深刻,略去前言后语,断章取义列在这里:
"... 人的一生,如在黑夜里的长途,只有一盏小小的油灯,看得清清楚楚的路,只有面前的一步,其余无限的前途,都等着我们去征服 ..."
印象里谈的几次话,大概都是做错了什么,被他叫去说教一番。让人如坐针毡,盼着他早点说完好离开。他会讲普通话,每句都听得清楚明白。
文革时上小学,暑期到沪上祖父母家度假,祖母讲广东话,我说北京方言,经常是鸡同鸭讲,讲到最后,祖母大怒,“哈~,吾同泥岗瓦,泥汀姆冬啊!(我同你讲话,你听不懂啊!)” ,不过与她谈话总让人轻松愉快,经常是叫我到四川北路小卖部,花1毛9分买一块“简砖“(简装中冰砖)。冰砖不是北京人理解的一坨冰或“冰棍儿”,是冰激凌,“光明牌”的,碗口大,切开够四个人吃。北京产的是小圆桶装,味道份量都差很多。
祖母一生从医,也未同我谈过人生,但在90岁时那年,手里拿着墨水笔,颤颤巍巍为我题过一段话,算留个纪念:“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她去世后,家里把这句会训,刻在石板上,准备放在墓前的草地上,因种种原因作罢,以后一直放在厨房一角。
文革时期,学校课堂书本充斥人生观教育,不由分说的灌输,要学生成为无产阶级“某某主义接班人”。结果适得其反,到了改革开放,大家都成了有产阶级。
宗教中的人生观,引人向善,及享受神及人间之爱,享受上帝创造世界万物之美好,实现上帝在每个人生命中的美好规划。
来美后看电视节目,总有喜剧动画系列《辛普生一家》跳出,主角荷马是位憨厚蓝领人物。有一次荷马与上帝对话 - 荷马:神啊,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上帝:我不能告诉你。荷马:为什么?上帝:等你死了就知道。荷马:噢,我等不了这么久。上帝:连六个月也等不了?荷马:不,现在就告訴我…… 上帝:噢,好吧…… 生命的意义…… 就是“活着”。
钱穆的人生观深奥费解,要多读几遍才能领悟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虚。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的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满足转瞬成空虚。愉快与欢乐,眨眼变为烦闷与苦痛。逐步向前,成为不断的扑空。人生意义只在无尽止的过程上,而一切努力又安排在外面。人生向外安排成了某个客体,那个客体便回身阻挡人生之再向前,而且不免要回过头来吞噬人生,而使之消毁”。
读过几条言简意赅的人生观,直来直去、没有矫揉造作,虽然互相矛盾,仍让人心领神会。
- 尽情的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享受生命本身,就是人生的意义和收获啊。
- 人生注定是暂时的,矛盾的,荒谬的,没有是非对错,没有目的的,一句话,毫无意义。
- 有些人说还不是“最后去见上帝”,这话没问题,但是我要说,有些人见上帝之前一直很快活,有些人却一直很郁闷。这就是差别。如果你还是觉得反正最后是见上帝,快活和郁闷又有啥区别,那就干脆木(不)活了。
《地球: 神奇的一天》有句台词,讲述动物的生命意义。
- 我们这星球上有着每天冒着生命危险乘风破浪去捕几条鱼回来哺育的企鹅父亲;有着等待太阳化冰,徜徉游弋的独角鲸;有花开一夕的植物;有为了吃几颗花籽冒险爬高的巢鼠。他们艰难残酷又认真幸运地活着,不惊不诧地平淡着,但是这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生命和意义吧。
除了思维思辩,人类个体不也一样?每天为生活而奔波辛劳。城里人才济济,不缺真知灼见。几位博主的见地,通俗易懂、形象直观。不敢夺人之美,将原文照录如下:
-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但没有人能给你确定的答案。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人与人的不同让这些问题有非常不一样的解读。找到适合自己世界观的一种解读方式,就像找到一个人生罗盘,会让自己面对纷繁的世界不那么迷茫,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在干什么,又要去哪里。其实这样的人生就挺好了。
-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话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我的答案就是经历,经历尽可能多的东西,来充实自己的生命。一个活了110岁但始终待在小山村的人,和一个只活了30岁但到过110个国家的人,哪个的生命更长呢?我认为后者的生命更长更有意义。这是我的基本人生观!
- 人的一生,短暂而且变化莫测。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的一生是流亡者,还是朝圣者;是物质的奴隶,还是精神的贵族,也许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不过迄今看到最令人震撼的文字,来自天文学家卡尔·萨根。NASA于1977年发射旅行者一号,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一号接受指令,在距地球64亿公里处,最后一次回望母星,拍摄了一张地球悬浮在太阳系漆黑背景中的著名照片, 照片中地球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暗蓝色光点。萨根由此写成《暗淡蓝点》 一书,畅销经久。萨根的一段文字,引用极多,曾放在多部影片中做台词。找出原文,重译如下:
- 再看看那个光点。就在这里。那是家。那是我们。你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的每一个人,都在上面度过一生。我们无尽的欢乐和痛苦、数以千计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所有史前的猎人和采集者、历史上的英雄与懦夫、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国王与农夫、年轻的情侣、母亲与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道德导师、腐败的政客、“超级明星“、“最高领袖“、历史上每一个圣人与恶棍,都住在那里 — 悬浮在阳光下的一粒尘埃。
- 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只是一个极小的舞台。想想所有那些帝王将相杀戮得血流成河,他们的辉煌与胜利,曾让他们成为光点上某处转眼即逝的主宰;想想栖身于光点上某个角落的居民,对另一角落几无区别的同类犯下无尽暴行,他们的误解何其多,他们多么渴望互相残杀,他们的仇恨何其强烈。
- 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妄自尊大,我们在宇宙中拥有特权的错觉,都受到这个苍白光点的挑战。在庞大吞噬一切的暗黑宇宙中,我们的行星是一个孤独斑点。在我们的朦胧中,在这茫茫宇宙中,没有任何迹象显示我们能获得外界帮助,只能依靠我们自己。
- 地球是迄今唯一拥有生命的世界。至少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物种无其他星球可以迁徙。探访可以,移民无门。无论喜不喜欢,地球仍是我们栖身之所。有人说天文学令人谦卑并能培养性格。或许没有比这幅我们遥远微小世界的图像能更好证明人类的妄自尊大有多愚蠢。对我来说,它强调了我们有责任更友好地相处,保护和珍惜我们所知唯一的家园——那个淡蓝色的圆点。
宇宙浩瀚无垠,人生转瞬即逝,我们追求的所谓意义,在时空中微渺不值一提。茫茫宇宙,只有我们这颗星球,每天有如此多的生命活动。“只有地球这一球啊!就这一点就够让人热泪盈眶了”。萨根在《宇宙》一书中曾说,“在广袤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中,能与你共享同一颗行星和同一段时光是我的荣幸”。
将其引申,萨根的人生观,是在说,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在我们有限的活动空间里,无论遇见亲友、同事、家人、敌人、陌生人、匆匆过客,都是生命的奇迹,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友好相处,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继续浪费,还有何种借口不能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