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尽凡情, 别无圣解
2018-05-04 08:21
来自:https://www.sohu.com/a/230354937_100132221
未标明作者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是一句老生常谈,也是浓缩的智慧精华。很多人把世俗的习气带到学佛领域,什么都喜欢高大上,喜欢拜名山,求名师,求大法,求加持,而对于流传千年的古训,见没什么奇特,也就不以为然,实在是不应该。
“讲起办道,诸佛菩萨只叫除习气,有习气就是众生,无习气就是圣贤。圣贤的妙用,识得则烦恼是菩提,识不得则菩提成烦恼。烦恼与菩提,如反掌覆掌。这些话说是容易,行就为难”。(虚云老和尚)
昔日白居易问鸟巢禅师,有没有简单明了的修行方法,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白居易的学问,一听就说,师父,这两句话三岁小孩都知道。鸟巢禅师说,“三岁小孩都知道,百岁老翁行不得”。
很多人对于“戒”是看不起的,认为那是约束笨人的教条,聪明人可以不用持戒,这是完全错误的。佛陀的遗言说要“以戒为师”,虚云老和尚最后叮嘱就一个字:“戒”,戒律实在是现在这个纷乱时代里修行人最好的护身符。“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收摄身心,不越雷池,自能心定澄明,智慧郎照;反过来,智慧观照,一切如梦幻泡影,自能性定如水,无贪瞋取舍之心,而因果分明,秋毫不犯。不以善小而不为,于善修修而无修;不以恶小而为之,于恶断断而无断,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正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高僧大德关于除习气,有很多精彩开示:
“只因无量劫来,妄想执着、习气深重,以致释尊说法,有四十九年,谈经约三百余会。但这些法门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治疗各种众生不同的贪、瞋、痴、慢等习气毛病。若能远离这些,你即是佛,哪有众生的差别呢?古人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如能这般做到,断除妄想、执着、习气,即是菩萨、佛祖,否则还是凡夫众生。”(虚云老和尚)
“不论大乘、小乘、佛乘,首先都是教人去除习气毛病,去无明烦恼,去贪嗔痴。你若能把毛病都去除,与经义自然会相合;如果毛病不除,总是不能明白经义的。”(宣化上人)
“佛法易修,习气难断。修行若不彻底从内心深处去改变,就不叫修行。只不过是跟佛结缘。内心深处那些种子、习气,若不能解决,遇到境界,八识田中那犹如惊涛骇浪的力量一来,你只能随波逐流。所以,修行是点滴的功夫,没有办法一蹴即成。法只有渐没有顿,顿是从渐来的。瓜熟蒂落的瞬间,是在瓜掉下来之前,必需经过时日的栽培。”(慧律法师)
“修行是什么?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习气,把我们与烦恼相应的种种习气毛病一点一点磨掉,让我们的心越来越能够趣向善法。广义的修行是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佛法。现实生活中的境界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人,一种是事。面对这两种境界,正是实践佛法的时候,也是检验自己修行程度的时候。”(学诚法师)
“实践佛法的过程,也就是降伏、断除烦惑习气的过程,习气除到怎样的程度,就是开发佛知佛见到了怎样程度。”(徐恒志老居士)
“古人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凡夫心尽,当下是佛,不用向外持求。向外持求,即是外道。心外一无所得,自心是佛。
凡夫心就是执着心,生气、生欢喜、毁誉动心、贪色、贪财、穿好、吃好、偷懒、打无明、不上殿等等习气毛病,甚至想成佛,都是凡夫心。
若能凡圣双忘,一切处如如不动,不向外求,则见自心是佛。辞亲割爱,以参禅、念佛等法门除此等凡心,以毒攻毒,病去药除。”(虚云老和尚)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修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化除习气毛病,用净慧和尚的话说,就是要“皈依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熄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我们应该善护自己的起心动念,才有贪瞋,随即觉破;刚要着境,随即牵回,这样长久用功,必得真实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