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元凯老师当年的号召力有多大

《科大瞬间》与您分享中国科大校友和教师校园内外真实、亲切的回忆以及多视觉、多维度的人生感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科大瞬间]第167期|李晓岑 87科学史研

2018年4月24日,阔别近30年后,我在安徽滁州又见到了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温元凯老师。

2018年4月,作者(右)与温元凯老师合影

这次由同学陈勇(科学史87研)牵线、中共滁州市委邀请,我参加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被邀请的人中还包括了中国早期改革风云人物温元凯老师。除温元凯老师外,还有一些改革人物的后代,如万里的长子万伯翱先生、李大钊的孙子李宏塔先生(李葆华之子)、前国家体育领导人李梦华的儿子等。其他还有顾安苏(775)、王大明(科学史82研)、姚昆仑(科学史88研)诸校友也应邀出席了座谈会。

2018年4月,作者和校友们与温老师聚会

温老师的传奇人生,作为科大学生我们是知道一些的,也一直对温老师很尊重。因为温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今天提起笔来,几乎无从下笔。

温元凯老师对中国早期的改革开放有重要贡献。

早在1977年8月,邓小平刚复出5日,复出后第一招就是急电温元凯老师等科教人员赴京,共商国家科教大事。对于恢复高考,温老师向邓小平提出16字方针,那就是“志愿报名,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邓小平听完后立即说:“温元凯,至少采纳你四分之三,第二句话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

温老师还提出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也被邓小平当场采纳。

会议结束后,小平同志宴请大家,专门叮嘱温老师今后要做出更大贡献。这次科教会议是中国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的第一次推动,它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成为后来影响中国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以后,温老师提出一系列改革理论和建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推动者。

如他曾向国务院写信倡导“科技教育制度改革”,并提出8条具体建议,得到万里副总理的支持。他在中国首先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法案,最后竟然都一一实现了,反映出他的远见卓识。他最早倡导美国“硅谷模式”(1977),以后这一模式推动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立并在全国推广。他的《中国大趋势》(1984)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畅销书,据说排名第一的是一本党的学习文件,他因此获得“中国托夫勒”的称号。温老师还出版了《改革的曙光》(1985)、《改革与国民性改造》(1986)、《改革与中国传统文化潜结构的影响》(1986)等畅销书,使中国的改革有了一系列理论和学理支撑,不仅奠定了中国改革学的基础,对民间思想的影响更是无可估量。温老师在全国各地演讲和授课超过千次,向民众宣传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他的录音报告更是以成千上万倍传遍大江南北,在整个社会形成极为巨大的冲击波,“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等概念刺激着国人的神经,奋发图强、时不我待、振兴中华成为全社会的潮流。温老师成为公认的中国重要的改革风云人物,不仅是启蒙阶段的改革思想家,也是难得的改革实践者。在20世纪80年代,“温元凯”三字几乎就是中国改革的代名词,在大学校园中,温老师被誉为影响青年人的几大导师之一。

温老师当时的号召力有多大?可举一个小小例子。1984年5月温老师联合企业家步鑫生等在合肥筹备并召开了“新技术革命和体制改革讨论会”。这是1949年后第一次由民间发起的大型全国性集会,可以说是中国企业改革的先声。与会近600位代表,名单中有厉以宁、邓旭初、步鑫生、陈庭元、陶祖骥、王泽普、梁宪、宋加明、邵铁真、吕日周、林南、李洗、张风、朱杏清、李凤政、王安忆、贾春锋、孟繁华、陈春先等闪耀在中华大地的改革先行者,一时齐聚合肥,共商祖国改革大计,盛况空前绝后。

温老师是1973年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的,1987年我们刚进校时,在住所西区(当时科大新区)听了温老师的一个讲座。当时温老师很年轻,只有41岁,但已名满天下达10年之久,他谈了很多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问题,党的十三大会议刚刚召开过,记得有位同学问温老师十三大与中国的形势,他说:“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但对以后的形势,我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有同学还问到其他著名教授的情况,温老师也给予中肯的回答。我还向他提了个小问题,是关于他主导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振华科技公司的经营状况。

温老师住在科大北区,但常常到东区(当时主校区)的食堂吃饭,我们经常在东区遇到温老师,有时看到他为急忙赶路,拿着馒头边走边吃。他与我的同学顾安苏很熟悉,他也很关心安苏兄。他俩一遇到,就会停下来热聊一阵子,这时,我便会在旁边饶有兴趣地凑一下热闹。若单独遇到他,就会尊敬地打一声招呼:“温老师!” 科大同学经常谈到温老师:“老温最近喜欢谈经济。” “不知最近温老师又有什么新的idea?” 他在中国大学最早组织了技术产品转让,如帮助100多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推广赖安酸面包,让他们创业致富的事迹,这事却在科大引起很多同学不认同,讨论中常常会打击“老温”几句。他与学生们相处很好,但在我的印象中,温老师与一般的研究生来往不算太多,因为他确实太忙。有一段时间还听说他的亲人去世,对温老师打击很大。

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青铜器矿产地的铅同位素分析,毕业前有数月在科大化学楼做同位素实验的先期处理工作。当时温元凯老师是应用化学系主任,兼安徽省教委副主任,他在化学一楼的信箱常常几天之内就会塞得满满当当,足见温老师社会影响之大。他在科大主要从事化学键理论、量子化学和量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专业上的贡献包括化学领域著名的“温-邵公式”、镧系元素的“双峰效应”以及多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等,他的《量子生物学》是当时先进的教科书。温老师培养了不少杰出的学生,这一点,很多著名的院士也不能与他相比。但总的来看,他逐渐从科学家演变为改革推动者。

1990年初,温老师受邀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访问,1994年到纽约华尔街“罗斯福对华投资公司”担任副总裁,策划组建第一个中国互联网公司,以后正式涉足商界。1997年温老师回国,写了一本《闯荡华尔街》(1999),最早提出和推动中国企业进军国际资本市场——华尔街,成为该年度非常畅销的著作,1999年评为 “十佳最佳图书”之一。这次见面,我对温老师说,当时您不出国可能更好,对中国影响更大。温老师无奈地说:1990年代初形势特殊,当时我的处境也很困难。

这些年来,温老师的故事一直在科大同学中流传。他仍然活跃在各个领域,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管理咨询公司,创办中国最早企业家提升管理培训EMBA。从1970年代一直到现代,他可能是在中国政经诸领域活跃时间最长的人物,并处于永不停歇的创新生活之中。网上说:“温元凯教授以其最早提出制定《企业破产法》和最早提出中国‘创业板’概念及在金融投资领域、信息产业和房地产业的诸多理论研究和前瞻性见解,使其成为新经济领域中一言九鼎式的权威人士。” 因中国改革的市场和空间,长期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因而温老师后期也把他活跃的思想和注意力集中在了经济领域,一变而成为中国经济领域的重要风云人物……

很幸运,现在我又见到温老师了。这次中共滁州市委的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还邀请了一些当年改革先锋的后代。当年这些改革先锋前辈们在改革时间上不一定早于温元凯老师,但温老师的年龄则与改革先锋前辈们的后代相仿。温老师作为中国第一代改革思想家和实践者,已是真正的前辈,他应是中国硕果仅存的早期改革开放的风云人物之一。

作者(右)与温元凯老师

温老师虽然已经70多岁,但他却显得出奇地年轻,一如往昔,精神矍铄,活力四射,儒雅而有风度。他见到老朋友顾安苏非常高兴,他们一直在热聊。我们几位同学重逢温老师也非常兴奋,甚至有些激动。下午到琅琊山游玩时,温老师走山路快步如飞,年轻人都赶不上他的步伐。温老师的助理说,在他们的公司中,20来岁的小孩都与温老师打成一片,没有任何隔阂,他对网红之类的新东西也非常感兴趣。他的知识比我的还新,是一位真心喜欢新东西的人。讲到什么高兴的事,温老师那眼神高兴得像小孩一样。他能与任何人打交道,并给人以真诚感。他的报告既有国际性的信息量,也有年轻人般的锐气。一天接触下来,大家很喜欢温老师。我们谈到今日中国的改革,温老师坦言:目前中国的改革方向出现了问题。

4月25日,在滁州市委的安排下,温老师、万伯翱、李宏塔先生和我们一行十多人到凤阳小岗村参观,这是著名的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村,几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都专门来过。1978年冬,这里发生了著名的18个农民按手印立生死状的事件,成为中国农村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声。还在车上时,滁州市宣传部副部长与我聊天,我说:小岗村当时按手印可能是一个重大事件,但却不能说是一个值得推广的事件,宣传的定位应准确。

到小岗村后,温老师和我们先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纪念馆展陈了小岗村的发展历程。我们还参观了几个村中的典型地方,半天时间只能走马观花,还不能深入了解当地农民的生活。

同行的万伯翱先生,民间俗称万老大,是位低调而有才华的文学家,这次给大家签名送了不少他刚出的散文集。万老大含着泪观看了小岗村的展览,在他父亲的遗像面前驻目很久。毕竟,小岗村象征着他父亲的改革事业,安徽农村改革是万里一生最重要的遗产之一。万里、李葆华治皖有功,给后人留下福祉,可感受到他们的后人在安徽民间受到善意的欢迎。

同行的诸位先生都很有故事,但科大学生却一直喜欢围着温老师,温老师也非常谦和而有风度。短短两天的活动,我们再一次近距离感受了温老师的人格魅力,温老师也以他经世致用的非凡经历,无声地教育了我们什么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注】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陈勇、穆荣平、关增建等科大同学帮助,谨致谢忱!

【作者简介】李晓岑,1964年生,云南大理人,白族,华中工学院本科,中国科大自然科学史硕士,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研究生。现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科技考古、科技史和传统工艺研究。1999年被遴选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0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在《考古》、《历史研究》、《科学通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著有《白族的科学与文明》、《中国铅同位素考古》等8部专著。

【编者注】本文转载自《金陵科史论坛》公众号,本编辑部对内容做了少量修改。

编辑:许赞华
校对:沈涛,理实

《科大瞬间》编委会
许赞华 803|陶李 8112
刘扬 815|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沈涛 822
Jay Sun 8364|吴钧 898

投稿邮箱:kedashunjian@gmail.com
公众微信号:USTCMoment2

平面几何 发表评论于
共有11位一级教授.
平面几何 发表评论于
南京大学化学糸在50年代有三个一级教授高济宇,戴安邦,还有一位姓李有"李氏理論".全校共有1l位一级教授.較多是中央大学留校的.現在最著名的清華北大交大也有不少.
平面几何 发表评论于
温元凱是南京大学化学糸学生.68届毕业生.1963年入学,1968年12月毕业.当时被南大作为一个标兵.在南大讀书时巳有文章出现,当年文革后北京大学杨乐張广厚,成正教授!温元凱成付教授.報上就登三个人名字.温在文革中双耳不闻窗外事.就在南大读书.在校园內是著名人物.
diaozhi 发表评论于
岂可拉了轮椅上的“侃姐”?
京华人 发表评论于
八十年代的几大“侃爷”:温元凯、李燕杰、刘吉、曲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