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必要重新视频解构初高中语文课本?

什么是解构?通过什么方式来解构?

就是帮助学生再次挖掘教材背后所包含的信息。通过制作视频或者文章的方法来叙述。

为什么要重新解构?

让学生对教材产生批判性思考。因为在中国大陆,教学迷信教材,不仅是学生,大多老师也是如此。其中的原因就不多说了,大概就是政府的指挥棒在那里,考试的标准就是他们定的。我所谓的解构就是找到课文作为教材的必要性,作者的经历,作者的时代背景等新的视角来挖掘。平时教师一般不会触及那么深的内容。

为什么一定是语文教材?

我最近思考了很久。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尤其是对国家,政治,民族和世界的认知语文教育充当了一个基底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意识形态,或者说对外界的看法潜意识受到语文教育的很大影响,至少这种情况在中国相当突出。当然还有历史,政治,德育教育等也具备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大多数人高中毕业后,是很少有深度的思考的,也较少阅读书籍。也就是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停留在高中毕业时候的状态,至少也是作为一个价值观的基础。后面改变很大的概率不大。初中高中表面看起来很叛逆,但是他们的潜意识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这个时候容易轻信权威,因为缺少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习惯。

如何评价一个作品是否值得入选该年龄段的语文教材?

我选择了几个维度来作为标准。第一是作品的思想性,文学是人类共同特性价值的载体,很难说一部好的作品没有人类发展需要的精神。当今我们也许说成人性的光辉,普世价值。这个应该放在第一位的,缺少这个其他内容再好,也无济于事。当然,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是否能够有或者没有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有效阅读。有很多文章是很有思想性,但是脱离了该年龄段的学生所能够理解的范围,则是折磨人了,效果也不大,容易引起学生的厌恶。就比如把有营养的东西给错人吃了,如果口味不好,不合适青少年,则他一定会拒绝的。

第二,应该是语言的丰度。什么叫做语言的“丰度”?因为语文是学习母语的过程。母语会有很多表达的习惯和精妙之处,比如好的词汇,句子,结构等。在我们汉语尤其突出。我们在语言的艺术上还是有很多值得赞美的。所以我们的诗词歌赋,美文不少。

第三,作品在历史中具备划时代的意义。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的意义,其实都是可以来学习和思考的。比如白话文的改革,白话文和古文之间,这段时间五四运动,肯定就会产生很多书面语言的变化。选择这个时段的优秀文章是值得的。

另外我倒是不赞同,入选教材,一定要是完美的。入选教材是一个比较主观的过程,毕竟没有谁能够写出完美的东西。所谓完美,也不是不能批评的,没有瑕疵的。恰恰因为一点的瑕疵,我们保留下来,作为留给学生自己思考,难道不好吗?华人文化圈,太喜欢确定的答案,显然是浮躁的。所以我就用以上的标准和维度来给教材打分。

评价教材文章好坏,固然有很多人有不同观点,我也只能从我的角度来分析和解构,我也不希望这是唯一的解释,相信与否完全留给学生和听众去分析。所以我的解构都会告诉大家你们可以自己去查证,形成自己的看法。我也不可能所有的关于这个作者都去了解,所以可能形成某些片面的结论。但是我尽可能的有依据,如果是自己的观点我会说这是我结合材料得出的个人结论。

在解构当中我不仅分析教材的优劣,文学思想的价值。我还会挖掘作者的时代相关事件背景的有趣细节。比如老舍为什么要自杀?时代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有时候也会吐槽那些课本里从我个人的人生经历得出的结论。带领学生读者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文章。我不太可能说和体制内老师重复的问题,比如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无聊的语法知识。

关于中国的教材,我亲自体验过,说实话,对我来说,语文更多的带来对汉语的厌恶,而不是愉悦和欣赏。也许我是喜欢理科的原因吧。我个人更加看重思想性,对于文学性较少关注。自由的阅读,能够带来更多的欣喜,是无需置疑的。语文要求规范的理解,尤其让人感到折磨。虽然,不是说所有的都是随意理解,但是中国的语文,限制和确定答案的事情程度已经过度了。

好了。今天就说这么多,我是希望把我的思考和分析写在这里提供给大家参考和阅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