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小农经济模式如何脱胎换骨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千年小农经济模式如何脱胎换骨

 

数千年来中国农民均为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模式生产效率低下,使得土地产出的粮食很难养活所有人口。《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显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明清,北方平均亩产小麦60多公斤,南方平均水稻亩产130多公斤。到了1936年,水稻亩产180公斤,小麦75公斤,玉米100公斤。“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想要实现农业的自给自足,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有人因为缺粮而饿死是常见的事。

千年小农经济模式如何脱胎换骨?《工业化》是至关重要的。读不懂工业化的人,永远理解不了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标志着农业国与工业国竞争的完败,这使中国一些关心国运的人士逐渐意识到,只有工业化,才能挽救贫穷落后的旧中国面貌。清朝的改革派开启了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希望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直接拿来使用,但是并没有成功。辛亥革命希望通过上层改革来为工业化铺平道路,代表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在工业部门仅限于纺织、食品加工等轻工业,重工业几乎没有,连洋火洋钉等都需要依赖进口。而缺乏工业支持的农业经济,也是一片萧条。传统的宗族势力在农村依然强大,土豪乡绅把持着这里的经济,这是一个和几千年前并没有太大变化的封闭而落后的环境。

到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时,农业经济占据整个国家的三分之二以上,农村人口超过十分之九,农业的疲敝使得整个国家羸弱不堪。要解决全国人口吃饭的问题,要实现国家工业化,新生的政权就必须通过改革来结束这几千年来的弊病。新中国成立伊始,毛主席就已经酝酿出了宏伟蓝图——革新小农经济模式,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问题。

首先,在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成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也就是农业集体化。在1957年冬至1958年春的农田水利建设中,许多地方为了加强集体协作的力量,开始突破原有农业合作社的规模,实行并社,毛主席对一作法给予了肯定。

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三期发表《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一文,文章指出“把合作社办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的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第四期接着发表文章《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文中明确引用毛主席的指示:"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商业)、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河南驻马店地委根据《红旗》杂志两篇文章透露的毛主席关于办大公社的指示,首先在遂平县卫星集体农庄试点,“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正式建立,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

1958年8月的北戴河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人民公社将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它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会后,毛主席到河南、山东视察,山东的相关同志在向毛主席请示合并的大社叫什么名字好时,毛主席说:“还是叫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

毛主席的谈话内容一经报道,“人民公社好”的口号迅速传遍全国,各地纷纷掀起成立“人民公社”的高潮。人民公社最大的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人民公社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助力国家完成工业原始积累。国家以统购统销的方式,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国家提供了8000亿元的工业资金,帮助国家快速完成工业化。人民公社通过集体形式,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克服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劣势,在全国范围内修了86000多座水库、挖了640万口池塘、打了220万口机井等各项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总造价高达240万亿元。

人民公社依托集体经济,在短时间内构建了覆盖90%以上农村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缓解了缺医少药的矛盾,为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解决医疗卫生的成功样板。人民公社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农机消费市场,这种具有规模性的组织市场,促进了我国农机工业的自主发展。据农业部门统计显示:1959年我国农机工业从零开始,截止1979年全国农机总动力保有量达1.36亿千瓦。

人民公社发展集体经济,在完成一定的工业原始积累后,又开始支撑公共教育事业发展。1965年之后,就开始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形成“小队有班级、大队有小学,公社有初中”的基础教育体系,极大改善了农村基础教育的落后面貌。人民公社大力发展社队企业,促进了乡村工业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1977年全国有139万个社队企业,产值为391亿元。1978年为152.4万个社队企业,总产值为493亿元。到了1983年全国社队企业数突破500万家,共吸收农村劳动力3235万人,总产值为1017亿元。

人民公社先后接纳了近3000万知青,为广大知青提供了就业岗位,锤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历练了一大批关心农民疾苦的好干部。人民公社时期,开展向大寨学习的建设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开垦荒地、平整良田的农业建设浪潮,扩增了近6亿亩耕地面积。人民公社普及使用化肥,使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保证了全国粮食供给,保障了国家人口持续增长。1958年,全国人口65994万人,截至1976年,全国总人口93717 万人。人口增加了3亿多,人均口粮却不降反升。

人民公社发展集体经济,培养了群众集体优先的意识和公德心。人民公社在集中力量做大事的同时,也提供了各种福利保障,不仅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总成本,还照顾了老、弱、孤、寡、残等弱势群体。

人民公社20年,在工业积累、水利建设、公共医疗、文化教育、集体企业、民生工程、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成就,是不可忽缺、不容置疑的。

虽然,人民公社化运动初期,曾出现过"一平二调"和"三高五风"的错误做法,但毛主席对这些错误的工作方式均给予了严厉批评、整风教育和及时纠正,使人民公社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从成熟逐步走向辉煌。可以说,没有人民公社,就没有中国的工业化;没有人民公社,就没有中国耕地的高产量;没有人民公社,就没有中国人口的世界之最。

那些"大锅饭,养懒汉"论者,无非是想否定人民公社。因为否定了人民公社,也就等于全面否定了集体经济,进而否定了中国工业化原始积累的合法性;否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合法性,也就等于默认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一样充满原罪,变相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也就等于否定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优越性,为国有资产的私有化和自由主义找到理论基础。其言可恶,其心可诛!人民公社好不好,我们看一看现实中的人民公社就知道。

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1949年就成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1951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合作社,1956年建立了由6个自然村组成的高级社,1958年成立的人民公社。当历史走到了1982年,分产到户的浪潮席卷全国,数以万计的人民公社纷纷解散。周家庄公社当时的党委书记叫雷金河。雷金河1937年参加革命,1944年入党,凭着踏实实干和大公无私的精神被评为河北省和全国劳动模范、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1953年,雷金河为首的一班人制订了“干多少活、记多少分”的规定。当时,这样细致的“定额管理”异于全国其它公社。1954年,周家庄公社的出工数量比1953年增加了52%。1962年,周家庄公社荣获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的嘉奖,成为全国著名的农业生产先进单位。雷金河因此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誉为"晋中一杰"。

雷金河认为,周家庄公社从成立就呈现出相当的优越性,他清晰记得1960年全国陷入困难,许多地方颗粒无收,但周家庄公社不仅缴足了国家公粮,还保障了社员们能衣食无忧,骡马膘肥体壮。依靠集体的力量,他带领社员们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筹资11万元,架起高压线25华里,安装了变压器,家家户户实现了使用电灯,企业、农业发展都有充足的电力保障。

1979年的时候,他们还清了18万元外债,还有161万元的盈余。1980年,他们公社人均收入500元,粮食550斤,孩子们上学从幼儿园到中学一律免费,社员到60岁后还有退休养老金。这样的日子已经很美好了,为什么要解散呢?雷金河压力很大,心急如焚。为此,他专门召开了一个村民全体会议,先是传达上级“要求解散人民公社,实行包产到户”的指示,然后让大家讨论:周家庄公社是否要保留?

结果,只有两三户同意解散,绝大多数反对解散。反对分田到户,坚持集体化道路,坚决反对撤销人民公社的村户们派出代表在保留人民公社的“生死状”上签上名字,摁上了鲜红的手印。面对压力,雷金河四处奔波,到处找领导说情。时任河北省省委书记李尔重在他写下保证书后,同意他“先试一年”。保证书是这样写的:“今年不分包到户,如果干一年,我们没有其他公社好,那我们就将地分了。”周家庄公社在村民的支持下,在雷金河的努力争取中,保留了下来。为了应对外界压力,周家庄公社和全国所有的公社一样,“公社”摘牌,复名为“乡”,但是,公社的经济体制完整保存。

周家庄公社带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集体经济的体制扎进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他们不但没有迷航,反而乘风破浪,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上下一心,努力为公,公有丰厚,私家富足。“有收无收在于水”。周家庄经过毛主席时代的大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后又依靠集体的力量对这些设施进行维护和提升,保障了水利灌溉系统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保证了粮食的旱涝保收。周家庄坚持合作化道路,农田连片,全面机械化耕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解放了劳动力,粮食生产效率和产量都得以提高。当前,公社有大型收割机25台、播种机56台、旋耕机50台、秸秆破碎机36台、拖拉机100台、电动机350多台。全社10000亩小麦,8天就颗粒归仓。

1997年,周家庄公社带头人雷金河、雷宗奎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的构想,在他们的倡议下,周家庄公社关闭所有污染性企业,拒绝签约新的污染性项目,提出种植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机械化、农业科技化的生态发展思路,利用大集体土地成方成片的优势,建设农业五大基地。

这里土地千亩成方,种植百亩一色,全部实现种植规模化。先后建成了10000亩优质小麦繁育、3000亩红地球葡萄、2000亩鸭梨出口、2000亩蔬菜大棚、1000亩高档苗圃专业生产基地,经济效益相当可观。3000亩“周家庄”牌红地球葡萄荣获河北省名牌产品称号。2012年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2016年河北省四星级休闲农业园。2018年11月6日荣获农业部推介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周家庄公社建起了高标准的奶牛场,年均销售收入高达2000万元。另外又先后建起了阀门厂、彩色胶印厂、建筑公司、纸箱厂等10多家集体企业。其中阀门厂的产品属于“中国驰名商标”,市场覆盖全国,远销海外。2005年,周家庄公社的农业纯收入为2121万元,而阀门厂的纯收入达到了2549万元。近年来,周家庄公社共有男女壮劳力6240人,其中80%在企业上班,15%从事农业,5%从事个体私营业,产业结构日趋完善、合理。

一直以来,周家庄公社的人均收入明显高于晋州市、河北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人民日报》2009年1月16日报道:中国仅存的人民公社河北晋州市周家庄人民公社,近日为该乡6个自然村村民分发红利,人均6000多元。"

周家庄为社员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住房,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独门独院的二层小楼。科教文卫事业也不断得到发展:全乡绿化率达45%。做到一街一色,一巷一品,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幼儿园、小学、中学、卫生室、卫生院一应俱全,学校和医院都达到了很高的标准,比大城市一点也不差。社员们上学免费,看病住院公社医院全部免费,县级以上医院医药费合作医疗报销百分之九十。

从1982年开始,周家庄就陆陆续续为所有社员增加了12项福利:免费供水、免费上学、电费补贴、合作医疗、生活补贴、困难补贴、老人补贴、残疾人补贴、住房补贴、免费安保服务等等。从而保障了老有所养,残有所安,鳏寡孤独,皆有所助。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