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林则徐是第一个用双眼看世界的中国人,那么郭嵩焘是第一天迈开双腿走世界的中国人。
郭嵩焘(1818年—1891年),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湘军创建者之一,华人首位驻外使节(中国首位驻外使节是美国人蒲安臣)。
郭嵩焘时代,正是西学东渐,中国从门缝里看世界的时代,洋务运动兴起,光绪皇帝派郭嵩焘出使英国,走出去,看世界。
郭嵩焘不辱使命,转了一圈后发现:“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这种文明并非尽善尽美,但从整体上却要优于中国文明”。他衷地赞美英国的民主制,认为只有民主制,才能“一味替国办事”。他反对再以夷狄看待西洋各国,而要虚心学习,自己也从一言一行身体力行。英国人称郭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
这还了得!驻德公使刘锡鸿大为不快:“这个京师之内都指名为汉· 奸的人,我肯定不能容下他。”于是他上书朝廷告御状: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崇效洋人用伞不用扇;令妇女学洋语、听戏……
于是乎,郭嵩焘被招黯然回国,称病回籍。回乡路上,一路挨骂,大街上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四处可见,尽管郭嵩焘钦差使臣的官衔暂时尚未解除,而自巡抚以下的地方官员都对他傲慢无礼。郭嵩焘写下诗句:“眼前万事随云变,镜里衰颜借酒温。身世苍茫成感喟,盛衰反复与谁论?”
光绪十七年(1891年),郭嵩焘病逝,终年73岁。李鸿章上奏请宣付国史馆为郭嵩焘立传,并请赐谥号。朝廷批复:“郭嵩焘出使外洋,所著的书籍,颇受外界争议,所以不为其追赠谥号。”
当然啦,朝廷必须统一思想: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几乎同时,美国的坚船利炮在佩里将军率领下砸开了日本大门,奇怪的是,日本人不但不反抗,反而欢迎美国殖民者。大日·奸伊藤博文居然为佩里树碑立传,亲自题写碑文。
日本人也奇葩,不但不骂日·奸,还把伊藤博文的肖像印在了1000元纸币上。
当然,中国不是日本,不学他们的悚样儿,可是不久后发生的甲午海战,中国人被打得满地找牙。似乎,日本人才把以夷制夷的精髓学到了家。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才似乎觉醒了。
中美建交之后,邓小平访美,陪同出访的社科院副院长兼美国研究所所长李慎之在飞机上问邓小平:“我们为什么要这么重视同美国的关系?”邓小平回答说:“回头看看这几十年来,凡是和美国搞好关系的国家,都富起来了。”
此邓大人非甲午海战时的邓大人,睿智,自信,务实。正真的自信不一定非要高高的扬起头,放下身段,知己知彼是更大的自信。中国后来的进步有目共睹。
仅仅三十多年之后,邓大人的50年不变就成了一纸空文,“我们不学西方那一套”“两个确立,两个维护,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得,莫言是卖·国·贼,方方是卖·国·贼,张文宏是卖·国·贼,刘晓波是大大的卖·国·贼……
郭嵩焘当年面对铺天盖地的咒骂感叹:朝廷挟此术以办理洋务,万无以善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