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续忆》
第四章
榆园忆旧
(五) 榆园的人物
(上)
徐家祯
《榆园的人物》这个小标题,精确一点来说,应改为《与榆园有关的人 物》,因为榆园的主人们并不在这节重点要谈的人物中。而要写与榆园有关的 人物实在也很不容易,因为与之有关者实在太多。虽然在我曾祖父购入该园前 曾去园中饮酒吟诗的文人学者可以不提,因为既太遥远,也不熟识,但就是要 写以后与之有关者,也已经很难了,因为我曾祖父吉生先生是杭州著名商人, 与当时社会贤达及商家来往密切,常在园中大宴宾客;徐家与杭城当时的大家 望族,如:高义泰高家、王悦昌王家、蒋广昌蒋家,都有亲戚关系,当然难免 人来客往;先父十多岁时就与杭州一批耆老宿儒有忘年之交,他们也都来过榆 园;再加几十年内园中来来往往的众多男仆女佣:实在可写的人物太多。这里 就只能择几位听先父回忆过的或我所亲见者来写吧。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虽还十分封建闭塞,但西式学堂早已出现,出洋 留学也已不属罕见了。按照我家经济实力,让子弟上洋学堂,继而出国留学并 非难事,但先父却是在家里延师读书的,这就有其原因了。
先父徐祖武(1916-2009),字定戡,又字稼研,诗人、法官、上海文 史馆馆员。他父亲,亦即我祖父徐恩浩(翰丞),是吉生先生长子,结婚后近 一年左右就因病去世了,那时,我父亲还没有出世,所以就成“遗腹子”。在我 父亲十四岁那年,他母亲也因病故世了,于是,我父亲就成了无父无母、由他 祖父母领养的孤儿了。但在这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我父亲作为长房长孙,却 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祖父母从小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般宠爱护呵。当时社会 动荡不安,有钱人家子弟要怕绑票;学校学潮也已兴起,学生时时闹事罢课, 我曾祖父母怎么敢让我父亲进学校念书呢?于是,就请老师在家里教课。先父 的启蒙老师就是前文提到过的张惠衣先生。
张惠衣(1898—1960),名任政,号苇伊,海宁硖石人。襁褓丧父,靠母亲 做针线活抚养。幼年即刻苦勤学,曾就读于开智学堂。1916 年后在莫干山补习 中学任教员,省吃俭用,积钱入北京大学学习。1922 年,在浙江国学专修馆任 职。1927 年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 。1930 年进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深造,为学 者黄节弟子。1932 年,应章太炎邀请,任教于苏州振华女中。1936 年,担任中央文物保管委员会专门委员,兼光华大学、大夏大学教授。1939 年,任无锡国 学专修馆教授。1941 年迁居杭州。后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博物馆馆长。建 国后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一生从事教育和考古。对古文物、版 本以及古乐府、音韵均有研究。著有《金陵报恩寺塔志》、《纳兰成德年谱》、 《历代平民诗集》、《灵璅阁诗》等。其中《金陵报恩寺塔志》出版后颇受国 际学术界注意,各国图书馆多有庋藏,《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也有专门记载。
根据上面引述的“百科百度”资料来推算,张惠衣先生大概应该是在去北 大念书之后及 1927 年去南京中央大学任教之前到我家任先父塾师的。我猜先父 大概年仅四、五岁时即由张先生启蒙了。后来,张先生一直与先父保持联系, 直至 60 年他去世为止。据先父回忆说,张惠衣一度曾任过某县县长。读书人当 县长,不一定能当好。一次,大概处理某个案子不公,引起民愤。农民拿着锄 头扁担从前门打进衙门去,县长老爷吓得从后门逃出。想来当时的情景定是颇 为狼狈的。但查张惠衣先生简历,却没有提到任县长之事,可能任职时间很短 吧,也或许先父记忆有误,在此只能当传闻轶事姑妄听之。
夏承焘(网络图片)
在先父住在榆园里时常有来往的忘年交中,还有几位亦可一提: 一位是前文引述过他日记的词学家,夏承焘(1900-1986)先生。夏先生为著名词学家,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百科百度”上说:“他的一系列经典著作无疑是词学史上的里程碑,20 世纪优秀的文化 学术成果。胡乔木曾经多次赞誉夏承焘先生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夏先生 日记上所记那次去榆园是 1932 年,先父十六岁。直至“文革”之后,先父还跟夏 先生有诗词来往。但是,据我所知,中间至少有三、四十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是没有任何来往的。
郑晓沧先生(来自网络)
另一位是郑晓沧(1892-1979)先生,在上引夏承焘日记中出现过。郑先生 名郑宗海,字晓沧,是中国早期著名教育学家。浙江省海宁县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育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教育系主任,师范学院院长、代理校长, 浙江师范学院院长,浙江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等职。郑先生为我家世交。我猜,夏承焘先生首次去参观榆 园,就是通过郑晓沧先生介绍的。郑先生我倒见过一次,那是 1978 年左右, “文革”结束不久,先父还戴有“历史反革命”帽子,行动不自由,他要我趁旅杭 之便代表他去探望郑晓沧先生。记得当时郑先生住在离西湖不远的昭庆寺后面 一座独立的西式平房内,房前有个小花园。郑先生身材不高,穿着中式衣衫,虽已八十多高寿,却清癯健朗。那天矮小清瘦的郑太太端茶出来,也在旁陪谈。 我六十年代初上海师范毕业,院长廖世承(注 1) 也是美国教育学博士,与郑先生相熟。于是我们谈教育、谈文革、谈熟人,谈了一个多小时。不想一年多后,郑先生就西归了。
九十二岁之玄叟徐行恭先生 照片背后徐行恭先生自题
先父住在榆园中的另一位忘年交是他的上司徐行恭(1893-1988)先生。
徐先生字顒若,号曙岑,别号竹间,杭州湖墅人,善行楷,工诗词。藏书万卷, 所著有《竹间吟榭集》十卷、《延伫词》等数种。姜亮夫曾称之为“浙东名宿”、 “一代词宗”。民国初年,徐先生在北洋政府财政部任司长,后又任浙江兴业银 行行长、杭州商会执委、浙江省文史馆特约馆员等职。徐行恭先生虽与我们同 姓,但并非同宗,只是我家姻亲和世交而已。先父十岁就开始做诗,十六、七 岁时,曾一度进兴业银行任秘书之职。那时已是行长的徐行恭先生十分重视先 父才华,虽然他们两人年龄和职位都相差很大,但却结成终生不断的忘年交。“文革”中,先父开始填词,徐行恭就是他的导师。他们之间的书信和诗词来往, 大概有数百件之多。也在 1978 年前后,我亦代表先父去杭州探望过徐行恭先生。
记得徐先生住在杭州那时很普通的一座板房中,窗外一个石板天井,中间有一 口井,妇女们在淘米洗菜,人声嘈杂。我与徐先生就在窗内谈前朝后代的事。 那时,徐先生已经八十多岁,却仍满头乌发,所以自称“玄发老人”。书房兼卧 室中有两口书橱,放满线装书,想来定是劫后剩余的了。先父后来告诉我,曙 岑先生文物收藏尤其砚石也十分丰富,可惜那时我没有请他拿出几方来让我看看。
徐行恭先生在书房
九十二岁之玄叟徐行恭先生与四女合影
照片背面徐行恭先生自题.
1948 年 8 月朱孔阳先生夫妇假我家杭州榆园举行珠婚纪念活动
(照片来自《云间朱孔阳纪念集》)
1948 年 8 月朱孔阳先生夫妇假我家榆园庆祝珠婚纪念与亲友及杭州青年会同僚合影
(前排右起 第二人为马寅初先生,第三人为方桐生先生、第四、五人为青年会美国干事伍立夫夫妇;中排
右起第三人为朱太太;后排右起第二人为朱孔阳先生)(照片来自《云间朱孔阳纪念集》)
先父忘年交中最后要提的就是朱孔阳(1892-1986)先生了。朱先生松 江人,字云裳,书画家、文物收藏家,也是我家世交。孔阳先生抗战前在杭州 任红十字青年会执事。青年会办有英文夜校,先父十四岁时入校学英文,就认 识了朱先生,并成忘年交,直至文革后朱先生以 94 高龄去世为止。记得大约抗 战后有一年夏天,不知为何,孔阳先生在榆园寄住过一个时期。朱先生交游广 阔,当时杭州三教九流的头面人物,甚至洋人、牧师,与朱先生都有来往。前 几年,朱先生公子德天先生拿来一张照片给我看,竟是孔阳先生与一群人在榆 园假山前所摄,看样子是借榆园举行一个集会。中间端坐者,是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马寅初先生,旁边还有几位洋人,是青年会干事。 (未完待续)
注 1: 廖世承,据“百度百科”:廖世承(1892-1970),字茂如,教育家。江苏嘉定(今上海嘉 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1919 年从美国布郎大学学成回国后,先 后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东大附中、上海光华大学、光华附中、国立师范学院、华 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一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学院,并曾任主任、副校长、副院长、院长 等职。
注 2: 马寅初,据“百科百度”:马寅初(1882-1982),字元善,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 人口学家。浙江嵊州人。曾担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新中国建立后曾历任中央财经委员 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教授、南京大学教授、北京 交通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等职。1957 年因发表“新人口论”方面的学 说而受批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他一生专著颇丰,特别对中国的经 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有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