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错误(22)

一百年前的今天是

梓园 

 梓园的主人王一亭(1867年12月4日—1938年11月13日),名震,号白龙山人、梅花馆主、海云山主等,法名觉器,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市, 其父避太平天国战乱, 移居上海南汇周浦后经商,娶周浦蒋氏为妻), 出生于上海浦东三林塘其外祖母家。王一亭是“海派”绘画的巨擘,但与其他“海派”画家有所不同的是,在攀登艺术道路的过程中,他的前半生曾轰轰烈烈走过民主革命、实业救国道路。他出生时其母难产,故长大后总念念不忘。他事母至孝,发迹后,特为其母购置小南门乔家路 113号梓园入住。梓园,清朝康熙二十一年(1682)由进士周金然构筑,至今已 300 余年。王一亭入住后,保留了原来的青玉舫、琴台、归云岫诸胜。因园中有古梓,故易名梓园,吴昌硕题写园名,庭院构造精致。全园以荷花池为中心,池中植莲,养鱼, 又有仙鹤、白鹅遨游其间。四周多奇葩异草,花木扶疏,山石嶙峋。池中筑亭,可供憩息。园东临街处建二层楼住宅。 楼上卧室,楼下分别为客厅、书房、画室,十分宽敞。庭院非常精致。正中间有一个池塘,十几只家鸭围成一团在水中嬉戏。佛堂的前面有许多茂盛的树木,从这里往下看,可以看到一个兰亭。从兰亭里往右看佛亭,有一只金属做的仙鹤孤零零地站着。在它的左边,是一棵据说有三百年历史的大梓树。王孟南说,一到春天,它就会开满白色美丽的花朵,非常漂亮。

                        

王一亭在反清讨袁、投资实业、翰墨书画、赈灾行善、信佛护法,助建医院等各方面都有非常成功的业绩,曾为社会和民众作出巨大的贡献,他这一立体、多元的丰满形象,很难作一次性全面呈现。

王一亭的外祖母粗通文墨,在他七八岁时便给讲《孝经》上的故事。由于书上插图精美,给王一亭从小以很好启蒙。一是讲孝道与热爱慈善,二是传统绘画播下艺术种子。他13岁到上海绅商李平书开设的慎余钱庄当学徒,业余在广方言馆学习外语。这一经历为他日后经商打下了基础。20岁后转到李家“天余沙船号”工作出色,很快被提升为“天余号”的经理。同时兼做地产和保险业务的经纪人。1900年,日本大阪商船株式会社进入上海,34岁的王一亭以出色的经商才华,被聘为上海分社的总代理,从事海上航运业务。1907年,该社与日本另两家经营长江航运的株式会社合并,成立日清汽船株式会社,王一亭被聘任为总代理。王一亭将丰厚的佣金和平时的积蓄,投资兴办民族工商业和金融业务。他曾提出“立国之本,基于富强,富强之本,基于农工商”的主张。1906年,上海沪南商务总会成立,王一亭被推举为总理,并一直担任上海商务总会历届会董。

令人钦佩的是,王一亭是一位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功臣。西方列强通过战争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屈辱。1906年,张謇等人在上海发起召开“国会请愿同志会”,王一亭积极参与,并被推举为由苏、浙、闽、沪等地商、学两界组成的上海预备立宪公会董事。当清政府的“立宪”骗局败露之后,在孙中山的影响下,王一亭毅然投身于反清斗争之中。他和孙中山的得力助手陈其美(蒋中正结拜兄弟) 是同乡,当陈其美到达上海时,他便参加了同盟会,亲身参加陈其美领导的光复上海的斗争。

 除了积极参加活动之外,还在经济上支持陈其美创办《民主报》、《民生报》。1909年5月,于右任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再办《民立报》他是主要支持者。他们为同盟会在上海举行起义准备军事力量。1911年,同盟会在上海成立分会,他出任机关部财务科长。同年11月3日,上海同盟会在上海总商会宣布独立,举行著名的“上海商团起义”。王一亭随沪军都督陈其美参加攻打清军在上海最坚固的堡垒江南制造局。在危机关头,陈其美被抓,王一亭慷慨陈词:“事亟矣!进或亦死,退则必死,等死可乎?与其引颈待戳,无宁为国殉身。若事有济,则与民国前途裨益良多。” 众人遂决议再攻制造局,王一亭命长子王孟南组织敢死队攻打江南制造局,终于攻克,陈英士得救脱险。王一亭在革命生死成败的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定力与气魄可见一斑。在他的鼓动下,革命军终于攻下江南制造局,取得了上海起义的胜利。上海光复后成立军政府,王一亭先后担任交通部长和商务部长,还兼任同盟会上海分会的理财长。他先后为军政府垫付公债款40万元,还出面邀请上海各界士绅为革命军筹措军费数十万元,又经手向日本三井洋行借款35万元,为了辛亥革命和上海的光复,他倾其所有。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失败,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其美流亡日本,袁随即下令通缉王一亭。后王一亭移居租界,深居简出,避过劫难。

从此王一亭诵经作画事佛,但他仍热心公益事业,捐资兴办孤儿院、病残院、资助普善山庄、同仁辅之堂等,成为一名慈善家。在佛教团体中颇有影响。先后担任上海总商会协理、上海面粉交易所理事长、华商电汽公司董事、中华银行董事、湖州电灯公司董事长、中国佛教协会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佛教书局董事长、世界佛教居士林林长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立即放弃日清汽船株式会社的丰厚佣金,并与之断绝关系。1932年组织义卖,将所得款项接济东北抗日义勇军。1938年日军占领上海后,意欲拉他入伪政权,他誓不为敌效力,为了表明爱国家。爱民族的心迹,他毅然携家潜离上海,准备经香港至内地。后因感染疾病滞留香港。1938年10月,得知日本攻占广州,他失声痛哭,病情因此加重。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又不愿客死香港,定要叶落归根,叮嘱他儿子将他送回上海。这样,遂于11月9日搭船返沪。11月13日凌晨病故寓所。于13日病故于上海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觉园寓所,享年72岁。追悼会在上海湖社召开,上海各界人士1800余人为王一亭送行。蒋介石题送挽联:“当飘摇风雨之中弥征劲节,待整顿乾坤而后重吊斯人”。王一亭的遗体被安葬在上海虹桥公墓,时后蒋介石亲笔为他题了“清标亮节”的石碑,以表彰王一亭晚节可风。后由他的晚辈将王一亭的遗骸迁葬于原籍吴兴郊外的白龙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