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战役评议
【规模最大的决定性海战】莱特湾海战是太战(和二战)所有海战中规模最大复杂程度最高的高潮大戏。连续四天的海空厮杀中双方海军的十八般武艺全部用上:大型水面战舰(战列舰和巡洋舰)的炮轰,轻型水面战舰(驱逐舰,护卫舰,和鱼雷艇)和潜艇的雷击,舰载机和岸基机的扫射,轰炸,投雷(和自杀攻击)。这样规模宏大而纷繁复杂的海战不但前无古人,而且后无来者。二战以后最大规模的海战是1982年英,阿福岛(马岛)战争,其规模和复杂程度和莱特湾无法比拟。
美军在莱特湾的胜利是辉煌灿烂的决战大捷(表13)。“捷一号作战”是日军孤注一掷的“万岁冲锋”,结果在几天之内损失了开战以来全部损失的四分之一以上。被碾压后,开战时威风凛凛的日本海军(除了残存岸基航空部队和潜艇部队以外)作为一支战斗力量已不复存在。这是莱特湾海战的最大贡献。
在以后的莱特岛战役(陆战)中,日舰的出动仅限于用驱逐舰和运输舰运送增援部队,类似1942–1943年在瓜达卡纳尔岛(瓜岛)扮演的“老鼠运输队”(日军自称)或“东京特快”(美军昵称)这类的配角。莱特湾战后,残余日舰或者返回本土,能修复创伤但因无油渴死;或者返回林加,有油但大修工作无法进行而烂死。主力舰基本都龟缩港内。唯一一次出场是大和号于1945年4月赴冲绳执行“玉碎”任务。日本海军对太战再也无法起到决定作用。也就是说,莱特湾战前,日本海军虽屡败还屡战;在莱特湾五场规模惊人的大战后,屡战屡败的日本海军被彻底打残,无力再战。对美国海军来说,出动五艘在珍珠港被蹂躏(其中两艘被击沉)的战列舰痛击日军,又敲沉了最后一艘空袭珍珠港的航母,有无与伦比的象征意义。
表13 莱特湾海战:双方战果
| 美军 | 美军 | 日军 | 日军 |
伤亡 | 3000 |
| 12500 |
|
损失飞机 | 255* |
| 341 |
|
| (被击沉) | (被击伤) | (被击沉) | (被击伤) |
大型航母 |
|
| 1 |
|
轻型航母 | 1 |
| 3 |
|
护航航母 | 2 | 6 |
|
|
战列航母 |
|
|
| 2 |
战列舰 |
|
| 3 | 6 |
重巡洋舰 |
|
| 6 | 4 |
轻巡洋舰 |
| 1 | 4 | 1 |
驱逐舰 | 2 | 5 | 9 | 4 |
护卫舰 | 1 | 1 |
|
|
鱼雷艇 | 1 |
|
|
|
损失舰艇总数 | 7 | 13 | 26 | 17 |
【资料来源】整理自 (1) W. Halsey, 1952, 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 Proceedings of the U.S. Naval Institute, May; (2) C. Nimitz, 1945, Commander in Chief Pacific Ocean Areas Communique Number 168, Pearl Harbor, HI: CICPAC/CICPOA; (3) B. Tillman, 2019, The Navy's aerial arsenal at Leyte, Naval History, October; (4) Wikipedia, 2022, The Battle of Leyte Gulf. [注] * 美机的损失包括在普林斯顿号,甘比尔湾号,和圣洛号上随舰沉没的飞机。
在1944年6月菲律宾海航母对决中,美军已彻底碾压日机动部队(见《航母对决系列五》)。那第五场航母对决规模宏大,但过程简单:第一天日军进攻,第二天美军进攻,基本上就两个回合。另外力量很弱的日岸基海航和美舰载机发生了一些零星交锋。这些战斗的性质类似在莱特湾五场战斗中的两场(战斗3和5)。
莱特湾海战的复杂程度比菲律宾海海战(当然也比以前全部航母对决和其它所有海战)有几何级的增长,第六场(也是最后一场)航母对决只是五场战斗中的一场。尽管美军(尤其是哈尔西)将此视为最重要的战斗,日军将机动部队视为诱饵,将这场战斗当成次要战斗,来调虎离山。一度纵横两洋无敌手的机动部队在决战中竟非主角,而仅能担任诱饵的配角,可以说在这场海上大会战中双方对这最后一场航母对决有“不对称”的打法。在菲律宾海海战时,日机动部队尽管处于劣势,还觉得有希望通过战术创新(如穿梭轰炸)加上与岸基海航密切配合在航母对决中取胜,所以气势如虹,先发制人。在莱特湾,美舰载海航的优势变得泰山压顶。莱特湾战役不容辩驳地证明:即使计划别具匠心,战术设想大胆,将士勇敢用命,再加上美军出现失误,被调虎离山,有这么多有利因素,日本海军还是无力在决战中夺取胜利,只能败下阵来。
尽管莱特湾海战不是单纯的航母对决,但无疑是世界最强的海军之间的对决。由于双方战列舰部队都上阵厮杀,莱特湾海战也是战舰派和航空派最后的对决(见《航母对决系列:航空派和战舰派的大辩论》)。四天炽烈的海空大战的结果:在美,日两军,航空派完胜,海航成为当之无愧的海战之王。全部五场战斗中,美海航参加了四场(在苏里高海峡没有参战),日海航参加了两场(在锡布延海,苏里高海峡,和萨马岛没有参战)。作为力量倍增器,航空兵取得了双方最大的战果:美(舰载)海航击沉日机动部队全部四艘航母和三艘战列舰中最大的一艘,日(岸基)海航击沉美一艘轻型航母和两艘护航航母中的一艘。美机共击落341架日机,战果仅次于菲律宾海海战。而且有近一半战果是护航航母舰载机取得的。
包括史上最后一场战列舰对决在内,莱特湾海战无疑是战列舰最后的辉煌。唯一大出风头的一场战斗是六艘美老式战列舰在苏里高海峡痛击一艘日老式战列舰(另一艘日老式战列舰此时已被美驱逐舰的鱼雷一劈为二)。相比之下,六艘美新式战列舰在恩加诺角和圣伯纳迪诺海峡之间来回奔波,无用武之地。四艘日战列舰在萨马岛海战中抓住了难得的战机。然而面对理论上讲不堪一击的对手,战列舰的威力看来是浪得虚名。长门号和榛名号未取得战果。大和号的主炮雷声大,雨点小;唯一击沉敌舰的战果(约翰斯顿号驱逐舰)是副炮取得的,而且可能是其它友舰为了安慰大和号让给它的。四舰中最大的战果(击沉甘比尔湾号护航航母)是金刚号在重巡协助下取得的。战舰派将领编织几十年的画卷是:即使面对强敌,日战列舰(尤其是火力猛,速度快的大和号)会稳扎稳打,一炮一炮将敌舰敲到海底。这幅画卷和战列舰在实战中的表现反差太大:战列架不但要躲避呼啸而下的舰载机,看到冲过来自杀攻击的轻型战舰也要避让三分。“塔菲3”的13艘微不足道的战舰竟有九艘在栗田部队排山倒海的炮火下溜走,从斯普雷格到手下幸存官兵都认为是“奇迹”。
“塔菲3”的“奇迹”一方面是由于广大官兵不怕牺牲,顽强抵抗;另一方面是由于航空兵的巨大威力。“塔菲3”自身的舰载机加上“塔菲1”和“塔菲2”来支援的舰载机(最后还有来自第38.1航母打击群的援军)一共有好几百架,迫使栗田部队无法发威。想爽快地打追歼战的同时被迫打防空战。在奔赴战场时,栗田部队在锡布延海痛失武藏号,已领教了航空兵的威力。在逃离战场时,栗田部队又在锡布延海遭到反复空袭,再次领教航空兵的威力。从1941年12月英主力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被日机击沉开始,航空派就开始用实战来赢得和战舰派的大辩论。到了莱特湾海战时,包括栗田在内的战舰派将领都心知肚明,再强的水面部队在无空中掩护的情况下硬刚优势航空兵力,结果会惨不忍睹。
从莱特湾五场战斗来看,锡布延海(战斗1)和苏里高海峡(战斗2)美军计划完善,实施到位,战果显著。恩加诺角(战斗3)尽管计划和实施也很到位,战果也丰硕,但暴露了指挥结构和通讯联络上的严重问题,差点酿成大祸。萨马岛(战斗4)双方都没有计划,日军捕捉到战机,但实施不利,最终功亏一篑。日岸基海航的空袭和美舰载海航的反空袭(战斗5)可以说双方打了平手:日机被击落很多,但推出了“神风”特攻这一草菅人命而来势汹汹的战术创新,取得了击沉两艘,击伤四艘美航母的不俗战果。
从六场航母对决角度来看,莱特湾海战的“决定性”成分没有中途岛那么大。中途岛是美军首次扭转乾坤,不容争辩地碾压不可一世的日机动部队。莱特湾是美军一系列攻势战役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高潮。尽管美军也有失误,也有险情,也有3000多人伤亡,损失了255架飞机和七艘舰艇(表13,图43),日军已彻底明白:海军无法挽救莱特岛(和整个菲律宾群岛),陆军的抵抗只是在拖延时间,日本帝国已彻底丧失了希望。
图43 在列克星顿号上抢救一位负伤归来的战斗机飞行员:10月25日
[注] 这是布劳尔(A. Brauer)少尉驾驶的F6F“地狱猫”式战斗机,在恩加诺角海战中负伤。注意右翼下准备的担架。
【哈尔西的“错误”】大捷以后,全美举国欢腾。但美军高层(尤其是金凯德,斯普雷格,和尼米兹)不是举杯庆祝,而是对哈尔西不满。他们认为:哈尔西部队的确在恩加诺角获胜。但哈尔西放任栗田有将近12个小时自由活动的时间,导致其乘虚而入。要是栗田突入莱特湾,后果不堪设想。幸亏栗田判断失误,如果他坚持完成原定任务,在登陆场内大开杀戒的话,整个莱特岛登陆战役可能崩溃,“捷一号作战”可能成功。在“国王二号行动”战略上失败的情况下,在恩加诺角取得的胜利就会沦为战术性的胜利,意义不大。
哈尔西坚定不移地目标小泽,执念航母对决,这到底是不是“错误”?这个问题各方辩论了近80年。辩论从10月25日当天就开始了。25日22时,正在星夜兼程,带兵南下的哈尔西向尼米兹和麦克阿瑟发报,为他前一天晚上没有派兵扼守圣伯纳迪诺海峡的决策辩护:
“在10月24日下午,我舰载机的侦察发现了北方部队,这样全部敌情就明朗了。由于在我看来在圣伯纳迪诺海峡守株待兔会太幼稚 [As it seemed childish to me to guard statically San Bernadino Straight],在晚上我集中了第38特混舰队全部兵力北上准备在黎明攻击北方部队。我觉得中央部队在锡布延海已被重创,不应将它视为会对第七舰队构成严重威胁。”
哈尔西自始致终不承认他的决策是一个“错误”。他退休后于1952年发表的回忆文章宣称“在同样情况下要是有我当时获得的情报,我还会作出同样的决策”(见第11节和图19)。相反,战役中唯一让他痛心的决策是下令将已箭在弦上,弹在膛内的第34特混舰队在还差一个多小时就能开火怒射的关键时刻调头南下,痛失战机。哈尔西对菲律宾海海战后斯普鲁恩斯因没大胆出击,一举歼灭日机动部队而受到的指责十分清楚。每位将领风格不同。斯普鲁恩斯是稳扎稳打型(但常被批评为“胆小谨慎”),哈尔西是敢打敢拼型(但会被批评为“鲁莽草率”)。哈尔西始终认为歼灭小泽是以“大局为重”,不但为菲律宾群岛战役扫清障碍,更为太战的结束奠定胜局。为了如此“大局”,即使栗田部队突破到莱特湾,哈尔西在回忆文章中解释,“由于已损伤惨重,敌最多袭扰登陆作战,但占不了太大的便宜。我觉得即使出现这种情况,金凯德能够抵挡”(见第11节)。
当然,金凯德,斯普雷格,和尼米兹都认为以“大局为重”就是要绝对保障莱特岛登陆作战,所以哈尔西应尽早组织,派遣第34特混舰队来增援第七舰队(或者起码留下几艘驱逐舰巡逻扼守圣伯纳迪诺海峡)。尽管尼米兹私下对哈尔西不满,尼米兹很有大将风度,为了军内团结,从未公开批评哈尔西。由于哈尔西是前线唯一一位海军上将(其他上将如尼米兹和金都在安全的后方,金凯德是中将),一贯敢打敢拼的“公牛“形象在部队和国人心目中是神级的存在。他出生入死,身先士卒,干掉全部四艘敌航母加上一艘超级战列舰,如此凯旋归来反而受到批评的话会影响士气。10月28日,尼米兹只是在给金的私人信件里讲到美军在萨马岛和莱特湾没有被全歼全靠“全能的上帝的光照。”
作为莱特湾海战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哈尔西本人,他的支持者,和他的反对者都同意当时在前线如果有一位总司令,不但会加强两大舰队的作战协同,在关键时刻更会对如何以“大局为重”统一拍板。而且这位总司令不一定非要是海军将领。在二战时登陆战役的总指挥权当部队还在海上时在海军一把手手里,当岸上司令部设立后总指挥权转移到陆军一把手。尽管麦克阿瑟从10月20日起每天上岸视察(见第5节),他在25日10时才离开纳什维尔号重巡在塔克罗班设立司令部——那时正是萨马岛海战正酣而哈尔西远在天边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时前线有三位互不从属的司令:哈尔西,金凯德,和麦克阿瑟。麦克阿瑟指出当时如果他是总司令的话,由于登陆场会像磁铁一样吸引敌舰队,他会命令哈尔西的舰队加入保卫登陆场的战斗。
分析了近80年来海量的文献后,全球战略认为:
(1)哈尔西的确应留下几艘驱逐舰来巡逻扼守圣伯纳迪诺海峡;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留下这些轻型战舰不会削弱他集中力量歼灭小泽的优势。
(2)哈尔西去寻歼小泽部队进行最后的航母对决是无可厚非的。尼米兹给哈尔西的命令中有一段:“一旦能歼灭敌舰队主力的机会出现,如此歼敌成为主要任务”(见第3节)。所以哈尔西如此决策并非仅仅是“公牛”一意孤行。但他不应忽视在莱特湾战前,美军就已掌握的有关日军将用伊势,日向两舰来充当诱饵的情报。
(3)有被全歼危险的斯普雷格对哈尔西极为不满情有可原,但金凯德对哈尔西的批评太过分。金凯德手里不但有“塔菲”部队400来架战机,而且有奥登多夫部队以六艘战列舰为核心的水面重兵。奥登多夫部队若尽全力去增援“塔菲3”,只需三个小时就能赶到(见第14节)。因自己的原因(怕弹药不够,怕志摩部队反扑,也怕大和号的巨炮),奥登多夫部队躲在莱特湾内埋伏,对“塔菲3”见死不救。在互不从属的情况下,每支舰队都有权独立决策。所以第七舰队如此决策,也是以“大局为重”(要保障运输舰船和登陆部队的安全),可以理解。但自己不愿赶往三个小时以外的战场,却硬要哈尔西将马上到手的战果放弃,花上大半天赶来,还要批评哈尔西动作缓慢,万一莱特湾遭栗田蹂躏都要怪到哈尔西头上,这种推卸责任的批评在全球战略看来实在太过分。
【栗田的“逃跑”】对日军来说争议最大的决策是栗田经过多次徘徊犹豫后最后决定北撤,导致“捷一号作战”彻底破产。为此栗田备受责难,背负“怯弱”,“无能”,“逃跑”等好几顶罪名。日,美,及全球史家和军迷为此争论了近80年。全球战略认为,事后诸葛亮们分析时应考虑三点:
(1)栗田部队的任务是否合理?由于丰田等联合舰队高层的无能误判,过早发动“捷二号作战”,结果在台湾航空战中“捷号作战”的主战兵力(岸基航空兵力)被基本全歼,等到“捷一号作战”发动时,栗田部队被迫挑起决战重担。在敌优势航空兵力面前,丰田只能期望栗田部队“确信天佑“来完成任务。在锡布延海,“不沉”的武藏号葬身鱼腹。在大和号和其它战舰都遍体鳞伤的情况下,栗田部队取得一些战果实属不易。若一意孤行突入莱特湾有可能将“不沉”的大和号也拼掉并导致全军覆没。
(2)栗田的指挥能力是否合格?栗田是身经百战的高级将领。很多事后诸葛亮们听说美军在萨马岛的恐慌(金凯德,斯普雷格用明码发报求救,无疑是吓尿了),认为栗田应该勇往直前;可惜在关键时刻栗田胆小怯弱,选择“逃跑”。人非完人,再有经验的将领也会被战场迷雾困扰(同样是身经百战的哈尔西也会犯“错误”)。日岸基海航兵力有限,自顾自打,对栗田这支主战部队不理不睬(也是没有统一指挥产生的弊端)。偶尔发来侦察情报又不可靠。栗田不知彼,也不知己(不了解他掌握的火力优势和速度优势)(见第14节)。事实上,栗田部队大部分高官和幕僚都产生误判。日舰雷达性能差,观测靠肉眼。“塔菲3“施放的烟幕是不折不扣的战场迷雾 (!)。紧张激烈的讨论中,栗田想去突入莱特湾完成既定任务,但遭到宇垣等众将坚决反对,他们一心要去硬刚敌航母部队。作为主帅,栗田的焦头烂额可想而知。身心疲惫时(当时栗田已连续48小时没合眼)作出的决策不是最优,也情有可原。
(3)头脑风暴一下:假设栗田成功突入,击败奥登多夫的阻击,给莱特湾内的运输舰船带来浩劫,完成“捷一号作战”赋予他的任务,又会如何?当然这些都是极小概率的事件。这些事件发生的同时,极大概率会发生的是栗田部队会全军覆没。但对美军来说,麦克阿瑟已在岛上建立司令部,13万陆军部队已上岸立稳脚跟,正向内陆进军。即使在莱特湾内的56艘非战斗舰船(见第5节)全部被击沉,对美军来说莱特岛不过是一个放大的瓜岛而已(见《航母对决系列三》和《航母对决系列四》),登陆部队已有足够的粮弹可坚持好几个礼拜,海上力量不久会卷土重来。所以,日军梦想的通过决战对美军“一击制胜”,迫使美国接受日本提出的“体面的和平”,不过是人菜梦远,天方夜谈而已。也正是考虑到这点,栗田决定不必再让将士白送人头。
【莱特湾战后】日军四位主帅中,西村殉国。栗田离开了指挥岗位,赴江田岛海军兵学校任校长。志摩出任高雄警备区司令。“战术大师”小泽在恩加诺角通过赔上四艘航母“出色”地完成调虎离山任务,在1945年5月接替丰田出任联合舰队司令。不过作为在菲律宾海和莱特湾两大决战中屡战屡败的主帅,小泽满心惭愧,坚决不愿接受大将军衔,结果作为中将担任联合舰队自1894年以来第24任也是最后一任掌门人(于1945年10月随着旧日本海军的解散而解甲)。
莱特湾战后日海军只能靠“神风”特攻这种反人类的战术创新为后世的恐怖分子带了坏头。“神风”给美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第38特混舰队有四艘大型航母(列克星顿号,埃塞克斯号,勇猛号,和富兰克林号 [Franklin])和两艘轻型航母(卡博特号 [Cabot] 和贝利森林号 [Belleau Wood])被撞中,还好没有一艘被击沉。在塔克罗班陆上机场稳固以后,大量陆航战机进驻,第38特混舰队得以回到乌利西环礁整补(见图1)。
日水面部队很多残存战舰(如栗田部队的金刚号战列舰和志摩部队的旗舰那智号重巡)不久被追杀的美机和潜艇击沉。伊势号和日向号这两艘从恩加诺角血雨腥风中逃出来的航空战列舰跑起了运输:利用没有飞机可装的机库携带了近一万桶航空燃油加上大量橡胶,锡等战略物资,没被美潜艇击沉回到本土就算是“胜利”。作为水面部队最后一次出击,大和号于1945年4月赴冲绳执行“玉碎”任务,被美机击沉而为日本帝国殉葬。伊势号,日向号,和榛名号战列舰于1945年7月在港内被美机炸沉。参加莱特湾的全部大舰中只有长门号活到终战,是日本投降时唯一有航行能力的战列舰。但长门号死得最惨:于1946年7月被美军拉到比基尼(Bikini——现在以泳装闻名的太平洋环礁),用原子弹活活炸沉。
美军两位主帅哈尔西和金凯德分别继续领导第三和第七舰队。1945年1月,哈尔西按计划将指挥权轮换交给斯普鲁恩斯(见第3节),第三舰队改称第五舰队。1945年5月冲绳战役中,哈尔西和斯普鲁恩斯再次交换指挥权(第五舰队再次改名为第三舰队),随后哈尔西带领第三舰队走向最后胜利(见《航母对决系列:六场对决以后》)。金凯德于1945年3月升为上将。哈尔西在终战后于1945年12月被授予舰队上将(Fleet Admiral,通常译为“五星上将”)军衔。
1944年10月30日,连续领导了两场最大规模的航母对决(菲律宾海和莱特湾),身心十分疲惫的米切尔暂时离开第38特混舰队司令岗位,由麦凯恩接任(休养了几个月后米切尔会重回这个岗位)。作为直接领导航母对决作战的指挥官,米切尔给部下的临别赠言可以作为本篇的结尾(图44):
图44 米切尔致第38特混舰队官兵的信
美国太平洋舰队
第一快速航母特混舰队司令
致第38特混舰队官兵:
在我离任之际,我希望对本特混舰队官兵表达我对你们在我的战术指挥下无数次成功的攻势作战中取得的辉煌战果感到无比骄傲。
日本的外部国防圈已被摧毁,让他们的内部交通线经受连续打击。由于你们的不懈努力,敌舰队已被打残耗尽;过去十个月来一直是我们心腹大患的敌海航力量已被淘汰出局。对敌人来说,局势已很明朗。最后的反攻已经开始。
你们参战的决定性影响已经彰显,我希望我能再度有机会和你们并肩战斗。
我预祝你们未来巨大的成功,并对全体官兵过去的战绩从心底表达由衷的感谢:“干得漂亮!”
M. A. 米切尔
美国海军中将
乌利西环礁
1944年10月30日
【航母对决六:莱特湾,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