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刷总结!《无名》用顶级电影美学让观众再次疯狂爱上电影!

“每一帧都是视觉享受”“每一帧都有被打磨过的光泽”“顶级美学”......电影《无名》自上映以来,夸赞其电影美学的好评不断,甚至#无名镜头美学#的话题还冲上了微博热搜,口碑相当不错

 

有的观众直抒胸臆,大声表白:“《无名》的镜头美学我好喜欢!”

 

有的观众则细细分析了《无名》的美学风格,并用六个字总结:“典雅、现代、冷冽。”

 

的确,作为一部谍战片,《无名》讲述的是日据时代上海滩无名英雄们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有我党的仁人志士、有日本高级将领、有汪伪政权高官、有间谍、也有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普通人,宛然一幅民国上海滩风情长卷,自然要体现出中西文化交融的上海滩的全貌。

因此,我们在《无名》中可以看到雄伟壮观又沉郁的外滩建筑群。

 

看到独属于上海老洋房的那份精致与暧昧。

 

更看到一个个普通中国人,在面对日军的残忍暴行时,身处黑暗的洞底那种无助和绝望......

 

程耳导演通过这些“典雅、现代、冷冽”的画面,向我们传递出那个时代的动荡与不安,让观者更容易进入故事的情境,产生共情。

对此,有网友精准地评价为“黑色视觉书写光明故事”,这位网友,你是懂导演的。

 

另外,程耳导演在《无名》中使用了大量的“框架构图”,也是其电影美学的突出体现。

 

通俗地说,“框架构图”就是依靠门、窗或者其他能够组成框架的东西作为陪体,用来衬托框架中的主体。

在《无名》中,导演大量地运用了框架构图,结合影片场景的暗色调,强烈地传达出了一种“窥视”和“隐匿”的感觉,让银幕前的观众产生“他们是透过缝隙去观察世界”的直观感受。

 

同时,“框架构图”能够巧妙地营造出一种空间错位感。作为剧中人,明明他们身处的空间是观众无法计量的,但是当观众从这些角度看过去时,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自己被封闭在某一空间内的错觉,这一瞬间,观众成了主体,也开始通过缝隙去观察剧中人,代入感更强。

 

这种构图的应用非常符合隐蔽战线的地下工作者们,他们一边在暗夜中窥探世界,另一边也时时刻刻被观察着,“框架构图”的应用简直绝妙。

 

当然了《无名》中运用地更极致、也更被观众们津津乐道的美学,还要属“对称构图”。

早在影片还没上映时,就有一位长期与程耳合作的执行导演在采访中透露:“他钟爱对称的镜头画面,对细节有偏执,无法忍受墙面出现白点,床单没有铺平,如果可以的话,甚至希望掌控雨滴的方向。”

 

 

这次,程耳导演在《无名》中的镜头语言也完全被观众们get到了,网友盛赞他“对称美学真的玩到了极致!”

 

对称构图的使用使《无名》这部谍战大片呈现出极强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画面更加简洁、富有序列性,而这种表面的稳定感又与暗潮汹涌的剧情行程极致的对比,让观众产生莫名的紧张感,或者说,爽感。

 

除了构图,《无名》的布光与运镜也相当讲究。

全片是暗色系的基调,因此光在整部电影中就尤为重要,常见的是顶光源,比如路灯下的,或者酒吧和饭店里的画面,自然地营造出了一种私密的氛围感,在紧张刺激的谍战大戏中,让观众偶尔放松下神经。

 

 

影片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还有逆光和侧逆光。逆光在大场景中的运用是很能烘托气氛,比如电影开篇出现的“广州大轰炸”后的废墟场景,边缘线清晰的扎眼,在看似黑黢黢的一片中间,慢慢出现一只小狗......瞬间吸引观众所有目光。

 

《无名》极致的电影美学还吸引了许多观众自发拆解,分析地头头是道、乐此不疲,比如下面这位网友,就对日本人残害中国普通百姓的这一幕深有感触,仔细看她的分析,写得很有道理。

 

为了在大银幕上享受这份极致的电影美学,还有的网友选择二刷、甚至三刷,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最重要的是,《无名》通过电影美学的极致表达,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了“电影的魅力”,进而“再一次爱上了电影”,在这个人人感叹文娱作品质量堪忧的时代,还有比这更高的评价吗?

 

总之一句话,你绝不应该错过在大银幕上看《无名》,享受电影盛宴的机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