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如此荒谬,德国人为何会集体沦陷?
当年的德国人为何会支持纳粹?一个理性的人难道不能判断出纳粹理论的荒谬吗?答案很简单:支持纳粹的人,本身就已经丧失了理性。
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认为,“纳粹和法西斯主义的教条是在信仰丧失的总体气候下发展起来的。因为对社会问题都没有给出积极的回答,纳粹主义只能是反对一切,甚至反对前后矛盾的事情:反自由主义和反保守主义、反宗教和反无神论,尤其是反犹太人。”他指出,纳粹的成功,其“见证人是敌视的新闻媒体、敌视的广播电台、敌视的电影院、敌视的教会和敌视的政府,这些机构一直在不厌其烦地指出纳粹的谎言,纳粹的反复无常、言而无信和纳粹事业的危险性和愚性”。因此他得出结论:“如果理性地坚持纳粹的承诺是必要条件,那么谁也不会去参加纳粹党了。”
在人类历史上,并不缺乏这样的例子。
一战后的德国,不仅仅承担着各种战争罪责,还要负担巨额战争赔款。对于德国民众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屈辱。《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德国人开始相信一个谎言:战争的失败是因为自己人在背后捅刀子。这个谎言不仅仅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要,也让各方势力以此互相攻击。
但魏玛共和国绝不像希特勒所说的那样落后,1919年的魏玛共和国宪法建立了当时先进的现代民主制度和极为公平合理的选举制度,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在魏玛共和国初期,德国一度引领世界,在科学技术和文艺等领域都十分璀璨。“没有诸如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那样的政治家的勇气和技巧,这是不可能做到的。然而,施特雷泽曼从来没有忘记国内反动的民族主义者,为确保德国在和平世界的地位,这是他必须克服的‘冰川’。正是德国民主恢复的胜利,使得反民主的民族主义者越来越绝望和愤怒地实施了抵抗。大资本家想要削弱工会的力量和废止国家规定的工资仲裁。军队想要更多的资金和武器。农民想结束农产品进口和交易,因为这会使德国农业陷入集体破产”。更糟糕的是,一个曾经如此先进的国家,不但遭遇了经济上的巨大危机,还在希特勒手上滑向深渊。
在《长刀之夜:从魏玛共和国到第三帝国》一书中,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纳粹德国研究专家本杰明·卡特·赫特借助各种书信、日记、报告等资料,对德国宪法体制的终结进行了细致研究,以对民主制度崩解的记述和反思,提请对当下世界政治局势的关怀。正如他所言:“每一个年代,根据我们的观察方法和经验,我们都看到了不同的过去。一个时代会看到另一个时代未曾注意到的事情。这就是历史经常被重写和必须被重写的原因之一。”
书名中的“长刀之夜”,是德国百年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但在书中,它只是一个片段。赫特所着重的,仍然是魏玛民主制度的崩塌。
1934年的“长刀之夜”,上台仅一年多的希特勒指使戈林等亲信,将纳粹冲锋队领导人罗姆和其他骨干一举铲除。1921年成立的纳粹冲锋队,一度是希特勒最坚强的后盾,但罗姆的强势个性威胁到了希特勒的权威,二者的理念更是不可弥合:罗姆纵容冲锋队为所欲为,总统兴登堡则发出最后警告,希特勒只能做出选择。
虽然在此之前,希特勒被兴登堡任命为总理,加上“国会纵火案”后德国其他反对党被解散,纳粹已然专政,但并未掌握绝对权力。总统兴登堡依然掌握着国防军,并且对希特勒有所疑虑。罗姆的激进作风,让传统势力怒不可遏。同时,罗姆提出的“第二次革命”理论,让原本资助希特勒的资本家非常恐慌,兴登堡和军队中的旧贵族势力,利益同样也被侵犯。可以说,“冲锋队对既存秩序所造成的威胁,并非来自其革命形式,而是来自它的行为与‘第三帝国’的平稳运行不兼容。”
希特勒选择将“长刀”挥向罗姆,看似对旧势力的妥协,实际上却是与资本家和军队的重要结盟,清楚了纳粹内部的“隐患”,也让未来的扩军备战和极权之路变得更为“坚实”。反过来说,这也是保守势力向希特勒献媚的结局。也正是这次结盟,使得德国政治和军事势力彻底与纳粹站在了同一战车上,并驶向毁灭之路。
从“国会纵火案”到“长刀之夜”,原本被视为“容易掌控”才登上总理之位的希特勒,一步步将权力握在了手中。
而且,这次献媚的结果并非保守势力所预料,本杰明·卡特·赫特写道:“保守人士发现他们一个接一个地遭到惨败或者被边缘化——从胡根堡到布吕宁,到巴本和施莱谢尔,到荣和博泽。兴登堡把他们都出卖了。这位德国总统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民族主义的右翼政府,同时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己是伟大的统帅和团结实施者这个形象。最后,兴登堡本人也被他曾经鄙视过的那个‘波西米亚下士’吸引过去了。在克服了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政治分歧之后,他安详地躺进了坟墓里。当然,最后的讽刺意味是,兴登堡对希特勒的任命永久地、绝对地毁灭了他一直在仔细护卫的声誉。”
很显然,德国人也为他们的“天真”付出了代价:“1933年的时候,很少有德国人能够想象到特雷布林卡或奥斯维辛、巴比亚尔大屠杀或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几个月的死亡行军。很难责备他们没有预见到不可想象的事情。然而他们的天真使他们遭到了失败,而且他们对未来的设想是错得离谱的。与他们相比,后来者有一个优势:我们有他们的前车之鉴。”
一群隐匿在法国南部 Le Chambon-sur-Lignon 镇的儿童。
一群隐匿在法国南部 Le Chambon-sur-Lignon 镇的儿童。拍摄地点:法国,Le Chambon-sur-Lignon,拍摄时间:1942 年 8 月。
大屠杀是我们理解西方文明、民族国家、现代官僚社会以及人性的一个核心事件。它是对数百万计无辜平民的有预谋的大规模屠杀。受到将犹太人视为只配消灭的“寄生虫”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驱动,纳粹实施了规模空前的大屠杀。他们打算将全欧洲的犹太人赶尽杀绝,无论健康或疾病、富有或贫穷、笃信传统教义还是皈依基督教、年轻还是年老,甚至连婴儿也不放过。
战前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中,每三个就有两个在大屠杀中遇害。1945 年二战结束时,欧洲有六百万犹太人死亡,其中超过一百万是儿童。即使这个统计结果也带有误导性,因为大多数幸存者战争期间居住在欧洲未被德国占领的地区:苏联东部地区、英国、保加利亚,以及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和瑞典等中立国家。德占欧洲幸存下来的数万犹太人大部分都匿影藏形,或是被关押在集中营中直到解放。德军及其同伙在他们控制的欧洲区域无情追捕和杀害犹太人。
关于大屠杀时期发生的事件,以及纳粹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执行其屠杀计划,都有大量记载。为了理解纳粹的行为,首先必须考虑和了解他们形成这种计划的理论基础。对纳粹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种种信条进行检视,可以对其肉体消灭欧洲犹太人的残酷行径解释一二。
纳粹种族主义意识形态
题为“纽伦堡种族法“(Die Nürnberger Gesetze)的图表。
题为“纽伦堡种族法“(Die Nürnberger Gesetze)的图表。图表各列分别解释了“德国血统”(Deutschbluetiger)、“2 等混血”(Mischling 2. Grades)、“1 等混血,半混血”(Mischling 1. Grades)和“犹太人”(Jude)。
纳粹党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制定并阐明了后来称为纳粹主义的思想。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思想家,确信自己已经找到了理解极其复杂世界的关键。他相信一个人的特征、态度、能力和行为是由其所谓种族构成决定的。在希特勒看来,所有种群、种族或民族(他互换使用这些术语)都有其内在特征,这些特征一成不变,代代相传。没有人能够克服种族的先天特质。所有人类历史都可以从种族斗争的角度来解释。
在构建他们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时,希特勒和纳粹借鉴了 19 世纪晚期德国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思想。和他们之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一样,纳粹认为人类可以分成不同“种族”,每个种族都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从人类在史前时期首次出现就已存在并且通过基因遗传。这些遗传特征不仅涉及外表和生理结构,还会影响内在的精神生活、思维方式、创造和组织能力、智慧、文化品味和鉴赏能力、体力和军事才能。
纳粹还采纳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关于“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对纳粹而言,种族的生存依赖于繁衍能力,积累土地以支持和养活增长的人口,以及维持基因库纯度的警惕性,从而保存“自然”赐予该种族以供其在生存斗争中获得成功的独特“种族”特征。由于每个“种族”都寻求扩张,而地球上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生存斗争就“自然而然地”导致暴力征服和军事对抗。因此,战争 — 甚至是持续战争 — 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生存条件的一部分。
社会达尔文主义者通过种种对民族外表行为和文化、积极和消极的刻板印象来定义种族,宣称它们根植于生物遗传,不可改变,与时间、环境变化、智力开发或社会化无关。对于纳粹而言,一个种族的成员不可能同化到另一种文化或种族群体中,因为原有的遗传性状无法改变:他们只会通过所谓的种族混合发生退化。
目标群体
纳粹宣传经常将犹太人描绘成挑起战争的阴谋家。
纳粹宣传经常将犹太人描绘成挑起战争的阴谋家。在这里,一名刻板形象的犹太人在幕后阴谋控制由英国、美国、苏联旗帜所代表的盟国力量。标题是“强敌背后的犹太人。” 1942 年左右。
纳粹将犹太人定义为一个“种族”。纳粹认为各种关于犹太人和“犹太”行为的负面刻板印象都与犹太教无关,而是将其归于由生物因素决定且不可改变的遗传,让“犹太种族”和其他种族一样,以牺牲其他种族为代价而扩张求存。
纳粹的种族思想观念除了将犹太人归为首要“敌人”,还针对其他团体进行了迫害、监禁和灭绝,包括罗姆人(吉卜赛人)、残疾人、波兰人、苏联战俘和非洲裔德国人。纳粹还将不同政见者、耶和华见证会信徒、同性恋和所谓的反社会人员认定为敌人和不可靠分子,因为他们不是有意识地反对纳粹政权,就是行为的某些方面不符合纳粹的社会规范观念。他们试图通过对德国社会进行永久性的自我净化,来消灭国内的不守规矩者和所谓的种族威胁。
纳粹相信,优等种族不只有权利,更有义务征服甚至消灭劣等种族。他们相信种族斗争符合自然法则。纳粹的战略构想是占主导地位的德国民族统治异族人,特别是斯拉夫人和所谓亚洲人(他们指的是苏联中亚地区人和高加索地区的穆斯林人口),在他们眼中这些异族人天生劣等。为了宣传,纳粹往往把这一战略构想粉饰为从“东方”或“亚洲”野蛮人及其犹太领导者和组织者手中拯救西方文明的十字军东征。
种族集体
对于希特勒和纳粹运动的其他领导者而言,一个人的终极价值不在于他/她的个人特性,而在于他/她在种族集体中的成员身份。种族集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大多数人会认同人类有个体的求生本能,但希特勒进一步认定存在以群体、民族或种族(他互换使用这些术语)中的成员身份为中心的集体本能。对于纳粹而言,这种集体生存本能往往涉及到对“种族”纯度的维护和与竞争“种族”之间的领土斗争。
在希特勒及其党羽看来,维护种族纯度非常重要,因为与其他种族混合会逐渐导致种族的堕落和退化,直至其丧失鲜明的特征,从而丧失有效保卫自身的能力,注定走向灭绝。希特勒坚持领土至关重要,因为种族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它。希特勒认为,如果没有新的领土来支持增长的人口,种族最终将会停滞不前,面临消失的结局。
纳粹还假设了种族性质的层级结构,人为并非所有种族都是平等的。希特勒认为德国人是优等种族群体的成员,他称之为“雅利安”。希特勒声称,德国“雅利安”种族天生优于其他种族,这种生物上的优越性注定了德国人要统治一个跨越东欧的庞大帝国。
“雅利安”种族
但是,希特勒警告说,德国“雅利安”种族受到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消解威胁。内部威胁潜伏在“雅利安”德国人与天生劣等的种族成员之间的通婚当中,这些种族包括犹太人、罗姆人、非洲裔和斯拉夫人。这种通婚的后代被认为稀释了反映在德国血统中的优良特性,从而削弱了本种族在与其他种族的生存斗争中的优势。
两战之间德意志进一步削弱了德国“雅利安”种族,原因还在于容忍了以下被纳粹视为基因劣等且会对种族整体洁净产生有害影响的人群中的生育繁衍:生理和精神残疾者、惯犯或职业罪犯以及被迫进行纳粹所谓社会“越轨行为”者,包括无家可归的人、据称放荡的女人、无法工作的人或嗜酒成性的人等等。
德国“雅利安”种族也受到了来自外部的消解威胁,因为按照希特勒的说法,魏玛共和国在与“劣等”斯拉夫和亚洲种族之间的土地和人口争斗中失利了。在这次争斗中,“犹太种族”完善了其传统的社会工具 — 苏联共产主义,从而发动了本无能力的斯拉夫人,并欺骗德国人以为阶级冲突的人工机制可以推翻种族斗争的自然本能。希特勒认为缺乏生存空间将德国人的生育率抑制到非常危险的低水平。更糟糕的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迫于凡尔赛条约而将数千英里的宝贵土地拱手让人。
希特勒主张,为了生存,德国必须打破敌人的包围圈,征服东部斯拉夫人的广袤领土。征服东方可以为德国提供大幅增加人口所需的空间、养活这些人口的资源以及在拥有适当的世界大国地位后实现其统治种族宿命的手段。
灭绝种族敌人
希特勒和纳粹党对他们的种族敌人进行了清晰明确的定义。对于希特勒和纳粹,犹太人是德国内部和外部的首要敌人。可以说是他们的种族和劣等基因组成催生了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剥削制度。出于扩张的动机,犹太人宣扬和利用这些政府和国家机构体系,包括宪法、权利平等宣言和国际和平,以破坏德国等优等种族的种族意识,从而有可能通过同化和通婚稀释优等血统。
犹太人使用由他们控制或受他们操纵的工具 — 媒体、强调个人权利的议会民主制以及致力于和平调解国家冲突的国际组织 — 将他们由生物本能驱动的扩张推进为世界霸权。希特勒称,如果德国不能果断地对国内外的犹太人采取行动,那么犹太人能够动员的低等人类、未开化的斯拉夫人和亚洲人大军就将扫平“雅利安”德国种族。
吉蒂•威赫尔兹(Kitty Weichherz) 战前的照片。
吉蒂•威赫尔兹(Kitty Weichherz) 战前的照片。这张照片来自吉蒂的父亲贝拉•威赫尔兹(Bela Weichherz)所写的关于吉蒂生活的日记(自从吉蒂于 1929 年 12 月出生之后,贝拉就一直用日记记录女儿的生活,直到她被驱逐)。吉蒂和所有直系亲属均已罹难。贝拉的两本日记在战后被找回。拍摄地点:捷克斯洛伐克;拍摄时间:1934 年到 1937 年间。
U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courtesy of Judith Landshut
对于希特勒而言,诸如隔离种族、提倡与“最佳”特质的人繁衍后代、防止与劣等特质的人繁衍后代、准备战争扩张等政府干预可以让德国民族与其天生的、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生存本能保持一致。此外,这样还可以在德国人民中间培养一种犹太人企图通过议会民主、国际合作协定和阶级冲突来加以抑制的“自然”民族意识。希特勒认为,凭借其种族优越性,德国有权利和义务从斯拉夫人、“亚洲人”和操纵他们的犹太人手中掠夺领土。希特勒坚持,追逐这些目标可以让德国人遵从自己的自然本能。为了永久地击败和统治斯拉夫人,德国统治者必须消灭该地区的领导阶级和犹太人,他们是唯一有能力通过粗暴的布尔什维克共产主义学说将劣等民族组织起来的人,而这种教条本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犹太”思想。
为了消除这些对德国生存有害的险恶学说,必须消灭那些天生就是其鼓吹者的人。希特勒相信这是自然守则。最后,希特勒的战争和基因灭绝计划是源于他眼中的一个定理:“雅利安”德国人必须扩张和成为主导,这个过程需要消除一切种族威胁 — 尤其是犹太人 — 否则他们自己就将面临灭
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代背景
- 一战祸根
- 国际联盟
各国背景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 法西斯势力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