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
杜牧
(一)
娉娉袅袅(1)十三余,豆蔻(2)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3)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 娉娉袅袅:形容女子动作轻盈优美。
2. 豆蔻:豆蔻花生于叶间,未开的状态常用以比喻处女。
3.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容量大约在一两到半斤之间。
杜牧(803—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字牧之,晚唐官员、著名诗人、文学家,中唐初期宰相杜佑之孙。杜牧自幼才华出众,十几岁的时曾研究兵法并撰写策论咨文多篇。杜牧20岁时已学识深厚,博通经史,22岁作《阿房宫赋》,24岁时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名扬京城。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5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考功郎中兼知制诰,中书舍人等。晚年居长安南郊的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杜牧于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病逝,享年49岁。
杜牧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成就,他的诗、赋、古文都居名家行列。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杜牧的律诗今存近170首,风格俊爽峭健、雄姿英发。杜牧的绝句数量与律诗相当,犹以七绝成就最高,其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他的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深刻;他的抒情绝句则优美流畅,别开妙境。
杜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为其甥裴延翰所编。据记载杜牧卒前欲焚毁全部书稿,在裴延翰的恳求下才保留十之二三。宋以后又辑有《樊川外集》《樊川别集》等。当代则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川文集》,汇集各方资料编撰而成。杜牧诗现存共524首。
诗词作品总体影响力评分:6.
唐风:我知道你对这两首诗,尤其是第一首的感觉一直很负面,本希望不收入这个集子,但在我的请求之下还是收入了,因为这是杜牧有名的七绝作品,有必要讨论一下。我们是以对话的形式谈诗词,不需要统一观点,看问题的角度也可以不同。你把你的看法说明白,把你认为本诗不堪的地方剖析清楚,对读者也会有所启发。
宋雨:我对本诗有负面看法,不是否认杜牧的才华和其作品的总体艺术成就。其实我对于他“十年一觉扬州梦”的风流不羁,大体也能够站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予以理解。然而在这首诗里,“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他对与十三岁(12周岁)的女孩子的关系津津乐道,我作为现今时代的女性,难以接受。
唐风:我理解。不过你看看书本上和网上对这首词的“标准” 评讲,众口一词说小姑娘是一位相貌美丽、嗓音不凡的一个歌伎。杜大官人在扬州工作时业余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经常去听她的歌,于是两人的成了红颜知己。当杜牧将被调回长安时,他对忘年交小朋友依依不舍写下这两首诗。
宋雨:这么说的人我看他们自己也不信。这不过是为尊者讳,因为这种事放不到台面上。“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两句,难道是说如果家家户户把帘子卷起来,后面都站着个姑娘,而且要和这位13岁的女孩比美吗?当然不是。这“春风十里”显然是指烟花柳巷。
唐风:是的,现代人评杜牧的这首诗只是不好明说。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扬州慢》中写道:“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同时代的人是不大会理解错的,这么写也不是抹黑。至于当时杜牧的老板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专门组织了一个保镖队,在杜牧每次去秦楼楚馆时轮流在暗中保护,这也不是戏说。
宋雨:那个年代的不少文人士大夫娶妻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并不妨碍自己到青楼去谈情说爱。这倒也就罢了,但细究起来,这些人对含苞未放的少女,甚至对小女孩的兴趣按现在的眼光是近乎变态的。当年被贬杭州的苏轼宴席上看上了12岁的舞女王朝云,就设法收为侍女,后纳为侍妾。后人说王朝云是东坡的红颜知己,两人的爱情多么深厚云云。我倒想问问,王朝云起初连字都不识,凭什么跟年龄是她三倍的苏轼一开始能成为知己?
唐风:中国古代对女性的审美,似乎跟现代社会有相当大的差异。除了脸蛋漂亮这一条有大致的共同点之外,中国古代男子对成熟女性似乎不青睐,二十多岁就是“人老珠黄”。反之,他们对未发育成熟的女孩子、对平胸细腰似乎有更大的兴趣。。。 咱们不扯远了,还是回到杜牧吧。
宋雨:杜牧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是中唐著名宰相杜佑,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负责车马牛厩牧等事宜的中级官员)。杜牧自少年起就很有才华且有几分恃才自傲。他的诗、文、书法等均有相当高的水平并在年轻时就享有盛名。他的诗作、特别是七言绝句极有灵气,历代受人称赞。人称他为“小杜”,以与老杜(杜甫)相区分。他又与同时代的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与李白杜甫相区分。
唐风:的确,“小李杜”撑起了晚唐诗的丰碑。少年时期的杜牧已经开始展现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抱负。22岁时写下了著名的《阿房宫赋》,24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大和二年(828年),杜牧参加了进士考试。由于他出身名门,才华又出众,朝廷中举荐他的人多达20多名。结果杜牧以第五名进士及第。后来他又在皇帝主持的制举考试中被录取。
宋雨:杜牧仕途早期有六、七年的时间在外做节度使的幕僚。他先是随外放江观察使的沈传师做幕僚。两年后的大和四年(830年),杜牧随调任的沈传师到宣州,直到833年沈传师回京任职后,杜牧才转赴扬州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手下任职。
唐风:杜牧在扬州任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在扬州期间,杜牧常常流连秦楼楚馆。后来杜牧追忆这段时期的生活时写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种夸耀的口吻是自留轻薄的名声,客观上也让后人对他产生了刻板、片面的印象。
宋雨:“十年”是虚说,带着几分无聊的夸耀。实际上杜牧在扬州仅两年多。到了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便赴长安任职去了。这两首《赠别》便是离扬州奔赴长安时,与那位13岁女孩子分别时所作。
唐风:根据我们前面的讨论,第一首诗已经很好理解了。 我知道你反感这一首,就不重复了。
宋雨:第二首诗非常浅白,几乎不用解释。“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是说心中多情却无法表现为言语和动作,因此像是无情似的;想在酒樽前想强言欢笑,却也做不到。后两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是以蜡烛比喻多情之人。
唐风:这样两首艳情短诗,格调的确不高,然而短短56个字却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成语(豆蔻年华),一个暗喻(春风十里)和一个明喻(红烛垂泪),且很快就被人大量引用。因此说“杜郎俊赏”实不为过 —
“琵琶弦上语无凭,豆蔻梢头春有信。(晏几道《玉楼春·离鸾照罢尘生镜》)
“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秦观《满庭芳·晓色云开》)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晏殊《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