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西醫自19世紀30年代發展至今,也不過200年的歷史。中醫誕生於中國,卻有幾千年的養生底蘊。表面看兩者似乎不可同日而語。
但如果從救命和養生的角度,客觀而實事求是說,科技的不斷進步,令到西醫越來越精準,比如所謂的靶向治療,很多病人還是趨之如騖;中醫因為藥材的栽培和品質,尤其是問診缺乏標準化,加之療效慢,不容易堅持,導致中醫難於走向世界,也是很鬱悶的事情。
其實,西醫和中醫是人類抗擊疾病,保持健康的兩個重要工具,兩者沒有矛盾,不存在競爭關係。
先說西醫為何可以救命。
比如藥物。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多傷病員,由於槍傷而感染細菌化膿,為了保住性命,很多人不得不截肢,甚至高位截癱,就是因為當時沒有抗生素抗菌消炎,使得很多人為此丟掉性命。與其說打仗死了不少人,倒不如說很多人感染細菌後得不到消炎救治,喪命的更多。應該說,第一次世界大戰,西醫就已經扮演著救死扶傷的重要角色。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無論歐洲戰場,還是亞洲戰場,甚至中國的抗日戰爭,因為有了盤尼西林的抗生素,感染了細菌的傷病員,不再恐懼傷口化膿問題,很多人在使用了抗生素之後,傷口先後痊愈,截肢截癱等傷殘率大幅降低,無疑抗生素起到關鍵作用。
到了今天,藥物的好壞幾乎成為西醫水平的代名詞。那些高高在上的歐美的大藥廠,最厲害的就是他們對新藥的投入是巨大的,很多發明的新藥專利技術成為藥廠的招牌,比如中國游泳名將孫楊因為心臟問題搞出的違禁藥官司,就是服用了法國施維雅藥廠的曲美他嗪。聽說這款藥是施維雅的專利藥。專利藥的確藥效好,但也貴很多。
這也間接說明了為何那麼多人為了治病,不惜代價,花再多的錢,也要使用新藥甚至專利藥的原因。因為西藥新藥的最大特點,是藥效以及副作用,而新藥無疑更新換代,效果好,副作用小,這是肯定的。可見西醫對藥物的依賴是很大的。因為有錢賺,新藥誕生自然是越來越來,呈出不窮的。
在西方社會,藥物的好壞,不誇張地說,決定了西醫的治療效果。所以,藥劑師在西醫中的地位是很高的。香港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的藥房,無論店鋪大小,必須有一個藥劑師駐店,這是政府規定的。
老實說,新藥的不斷更新換代,無形之中,推動了西醫的快速發展。
如果再看看這次全球新冠肺炎病毒疫苗的推出,便知西醫是牢牢佔據了人類遇到重大公共衛生疾病挑戰時,優先選擇了西醫。
再如設備。
自從倫琴發明的X光放射機,通過透視技術,為早期的腸胃,胸及肺部的潛在病灶,提供了一定的治療的科學依據開始,人類每一次科技的進步,對西醫的治療水平,都起到巨大的推動。
從早期的X光放射療法,到後來的CT、MR多層掃描,甚至量子放射技術(日本和台灣),包括對血液,尿液、活檢組織的各類檢測設備,無疑為人類疾病預防及精準發現問題,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必要的工具。
只要看看全世界的醫院,似乎檢測儀器的好壞,成為了衡量醫院硬件配備的評價依據。相信所有的人都沒有異議的。
最後手術。
西醫手術是對病灶進行直接切除和清理的物理方法,方法直截了當,如果切除的乾淨,效果當然是不錯的。所謂“手術成功”,我理解是指病灶切除乾淨,麻醉精準到位,並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手術。這也就是為何很多病人都選擇手術的原因。
好簡單:
因為手術立竿見影,這可能符合人類病痛都希望快速解決的心理期盼,而並非西醫的魅力。
而西醫的手術是否成功,一看主刀者,二看麻醉師。兩者缺一不可。
很多人手術後都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但任何西醫手術,對人體都有負面作用,只是手術的效用是2,傷害是1,2-1=1。況且,手術也不能保證100%成功,這就是手術為何都要簽字醫生免責的原因。
總之,西醫的魅力,在於她的快,以及及時為人類解決病痛的優勢。
再說中醫為何養生延年益壽。
中醫顧名思義,是中國人發明的治療疾病的方法。可以說,中國有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中醫就有幾千年的經驗積澱。
封建社會,中醫儘管分成三級,所謂上醫,中醫,下醫。這種三分法非常不錯,但有點理想化,實際上做不到。
就說上醫。
歷來,人類對於疾病的態度以及感受,都是不舒服,才會去找醫生,舒服了又什麼都忘了。人類的這種特點,決定了上醫的預防科學是比較難的;
而中醫之所以有市場,是因為可以通過服用草(湯)藥,以及中醫的望聞問切和針灸療法,幫到人逐步消除病痛,進而實現身體痊愈。所以,中醫能流傳到今天,想來是有原因的。
我個人認為,中醫的最偉大之處並非治病之術,而是她的調理和養生功能。
調理功能自不待說。我尤其稱讚中醫的養生功能:
一是藥膳;二是藥材。
前者的功勞在於很多慢性病患者,懂得延年益壽的奧秘,總是吃些藥膳同源的食物,改善了脾胃功能,精氣神有了,狀態也起來了;
後者的功勞在於我們的祖先,以及長期病患者,總能根據氣候的特點,適時抓一些方子,服用一些草本植物,改善了體質,消除了要命的病痛,穩定並控制住了慢性病的復發。所謂“舊病成良醫”就是這個道理。
中醫的養生功能:首先體現在個“養”字,所謂三分治,七分養。養是中醫的核心本事。好的中醫師都會告訴病人“養”的秘訣。
而“生”的妙處,則在於使用山珍海味,以及無毒的藥材,以燉湯飲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如香港人在梅雨季節,因為氣候潮濕,喜歡用土茯苓花膠豬展煲霸王花老火湯。對改善體質,祛除身體濕氣,提升免疫力效果很好。
中醫屬於中國,屬於華人社會,更屬於全世界。
中醫留給人類的由來已久的三樣寶貝:
一是藥材的栽培以及分類。
如藥王孫思邈和李時珍,以及中醫師發明的藥食同源理論;
二是“望聞問切”疾病診斷方式;
三是中醫的針灸及推拿技術。
只是我們祖先的這些寶貴的東西,沒有進行很好的提煉,形成標準化的體系。這也許是中藥材不能精準炮製,不能計量藥效的一塊致命的短板。
這也許是中藥輸給西醫的一個原因。我想到曾經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人屠呦呦,為何使用青蒿素提煉,發展提煉出超越草本植物幾百倍的藥效的有機西藥。看來,國際還是很認可中藥材經過提煉,成為人類治療疾病一種新的方式。
檢討下:中醫發展緩慢,不能走向世界,應該有她自身存在的致命問題。也許中藥的提煉方式有問題,古時候沒有GPM藥廠,無法形成標準化藥物;也許我們的文化出了問題,或過於保守,都是世代單傳或世襲承傳。比如古代的那些御醫,如果他們的後代,還有人從事中醫,我想也是某一方面具有本事,而非中醫的全部精華。
我很欣賞今天有海外華人,在西醫和中醫相結合的基礎上,推出了人類四維健康理論,即:營養素/能量/經絡/神經。中醫至少佔據了一項。
說到下醫,因為要動刀子,又缺少到位的麻藥,加之人類先天懼怕疼痛,決定了下醫不可能有大的市場。所以,當年華佗一片好心要給曹操開腦瘤,曹操怎麼可能下得了決心開腦袋,結果好心當做驢肝肺,華佗被曹操殺了。我估計中國的下醫也從此消失了。
說來很有意思。今天的西醫,用古代醫學三分法來說,就是100%的下醫。下醫可以救命,估計古人也沒有想到。
過去總聽人說,“是藥三分毒”。西藥也好,中藥也罷,其實,都存在這個問題。世界上只要是藥的東西,都有副作用。
但西藥還是好東西。
只要她的效用是2,副總用是1,2-1=1,就值得服用。比如長期高血壓患者,還有一些需要定期服用激素的患者,不吃藥就有生命危險,因為西藥解決問題,可以救命。
中藥也是一個道理。能救命自然好。但遺憾地是,很多中藥,藥效沒有西藥強,甚至沒有治療作用,只是保健功效,就只能養生了。
所以說,西醫救命,中醫養生。各自作用完全不同。若是遇到麻煩,當然先解決“救命”問題,再來搞定“養命”的事情,中醫或排上用場。兩者不會搞錯,你便知道怎麼求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