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2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浴血田家镇 20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5

 

田家镇一战国军损失惨重,战败之后烈士遗体散落荒山,风吹雨打遗体化为白骨,当地村民自发收敛埋葬,有两个地方集资建塔、立碑纪念。

一个是在四望镇与大法寺镇之间的刘寿张村,双泉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俗称“白骨塔”。此塔原为1939年地方士绅吴领选等12人各“捐谷一手推车”所建,“组织地方民工将在陶文寨牺牲的抗日将士骨骸聚殓于塔内”。“ 文化大革命”塔被推倒,砖头被拉走修建学校,塔内骨骸亦被焚成灰撒向田中当肥料,2006年地方人士与政府共同集资5万元重建此塔。

有人考证说此塔为桂军第174师牺牲将士的白骨塔,依据就是那些所谓的战史,这个结论并不严谨。

此塔位于刘寿张村外南边,就在山脚环抱中,离着南面的陶文寨只有一里地。第174师与第32师二次向日军侧背进攻时,第174师攻克香山、受阻于骆驼山,而第32师攻克陶文寨。

打仗就会有牺牲,烈士遗体的处理很重要,因为这都是自己的兄弟,也就是自己,战场上为了抢夺一具遗体又伤亡7、8个人的情况并不罕见。如此多的遗体散落战场,应该讲是部队战败了而且脱离了战场,这才无法收敛。第174师一路攻击,伤亡2000余人,不过虽然是反复攻击伤亡不小,但是除了最后的骆驼山之外,其他阵地都得手了,这些得手阵地上烈士遗体都应该会被收敛。至于最后的骆驼山和这个塔直线距离7、8里地,如果走路还要绕远甚至都没有路,把第174师烈士遗体运到此地的可能性不大。

第32师攻击陶文寨得手,但在后来的继续攻击中受挫。如果是第32师在攻击陶文寨时阵亡的烈士遗体,第32师是有时间、有条件收敛的,所以讲第32师的可能性也不大。

烈士遗体数目没有统计,不过为数不少,如此多的遗体到底是哪支部队的?第一个条件是在此地或者附近作战;第二个条件是战败了撤离;第三个条件是损失惨重。第174师和第32师并不完全符合以上三个条件。

其实在此地还有一支部队待过,那就是第86军。这个塔的碑文上“重建武穴四望镇《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序”长达2400多字,从卢沟桥事变和日本天皇御前会议说起一直到田家镇,立论堂堂、论述详细,不过有关武汉会战的叙述错误也有一些,比如说“73军汪之斌15师布防的要塞外围阵地四望山、许家铺防线”,第73军第15师现归第9战区的指挥,于7月底在湖口战斗,伤亡惨重,此时不可能再跑到江北第5战区作战。

不过虽然有错误也不能全盘否定,比有些所谓的战史还要强是不是?碑文中有一句话,“以第9师一部及何绍周的103师主守陶文寨,牟廷芳的121师协助。”那个出卖友军的“第9师”没有和第86军协同作战过,现在也在两个方向上,不搭界。23日夜,山本、涉田混成两大队分成数路从背后夜袭第86军,第103师、第121师完全崩溃,特别是第121师损失极其惨重,这样看,这个“白骨塔”是第86军烈士遗体的可能性最大。

刘寿张村 “白骨塔”

还有一处重建的墓地纪念碑,在大法寺镇西南几里地的翟畈小学院内,“当年,这一带山岗上铺满了阵亡中国军队的遗骸。乡亲们从山岭上、从湖沟中,将大约1000具烈士遗骸收敛起来,修建了这座墓池。文革中这座墓池被毁坏,当地一个叫田仲玉的老人,趁黑夜将这块墓碑藏了起来。直到1995年,当地重修烈士纪念碑时,才捐献出来。”

墓碑高约1.5米宽0.6米,中间是墓名,“五福寺前后山脉抗战阵亡官兵之墓”,旁边有“中央陆军五十七师***”等字样。

此地在东、西畈村之间的田家垸,第57师第342团及后续增援部队在鸭掌山与日军反复争夺,牺牲惨重,最后失败撤退。鸭掌山离此地仅有2里半地,比较符合上文所说的三个条件,这座墓应该就是第57师烈士墓。

翟畈小学院内“虎贲”第57师烈士纪念碑

第57师的战士们明知道友军已经出卖自己、还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在暴雨中与日寇反复搏杀——

暴雨冲刷遍野烈士遗体、阳光暴晒漫山白骨——好惨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