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不信谣、不传谣”不是一个好的宣传口号

打印 被阅读次数

https://mp.weixin.qq.com/s/tDBdqId6LUrD-Pm3UhziCg

 海生1991 海海笔记 2022-06-16 10:27 Posted on 北京

 

Image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应该是这两年吧,“不信谣、不传谣”成了一句各类媒体常喊的口号,有的直接当作标题来用。
应该说,这句话朗朗上口、简洁明了,容易理解记忆,看似也有一定的威慑力,是一句很称职的口号。但出于“职业病”,笔者起初乍一听就感觉别扭,后来越想越觉得不是那个味道。
试从逻辑上分析如下:
首先,从这句口号本身分析:“不信谣、不传谣”预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个谣言。否则“谣”字何来?
其次,从实际情况分析:“不信谣、不传谣”是在陈述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将这句话分两半来讨论。
(一)对于“不信谣”:如果知道是谣言,那肯定不会相信;如果不认为是谣言,肯定就是相信,那么这半句话在现实中逻辑不通——正常人是不会信谣的。
如果不确定是不是谣言,则必然涉及下述第二种情况;
(二)对于“不传谣”,又可分3种情况讨论:
1、对于是非观正常的守法者(包括因害怕被追究责任而不敢故意传谣的人)来说,既然知道是谣言,必然不会去传播,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那么这句话口号也就是句废话。
2、但对于别用用心的坏人们来说,既然已经知道是谣言,他们肯定也是不信的,但他们因为别有用心,必然会“传谣”,那么这句话实际上对他们就没有任何作用,同样也是一句废话。
综上所述,“不信谣、不传谣”是一句逻辑不通的废话,没有丝毫宣传价值。

Image

 
3、退一步讲,假设我们无法确定一个信息是否是谣言,那么我们必然会传播之。
因为,当一个信息无法被接收人证实或证伪,必然只能通过“传播”来给他人验证其真伪,从而决定下一步采取的行动,如置之不理、给予辟谣或故意传播。其中,不论是向权威求证,还是转发给亲友寻求解释或认同的方式,只要涉及第二人,都属于“传播”。
因此,被守法者“信”的和“传”的,必然只有“不是谣言”和“未能证实的消息”两种情况,而这两种情况都不能被认定为谣言,“不传谣”对于守法者来说是做不到的事。
而对于别有用心的坏人,“不信谣、不传谣”只是一句无力的空话,前述已证。
所以,将“不信谣、不传谣”作为一句宣传口号是很不妥当甚至是滑稽可笑的,只是我们惯于喊口号,不去仔细剖析一句话的逻辑,所以习以为常、习非为是。
笔者以为,宣传的重点应该放在“不造谣”上,建议可以改为“造谣可耻”“造谣涉嫌违法”。
经上述论证也可以得出:“信谣、传谣”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故而相关部门执法的重点,也应该是前移防范关口,把精力用在杜绝“造谣”以及负责任地辟谣上。
更重要的,是及时回应大众关切,进一步提高信息透明度,让谣言不攻自破。
欢迎留言讨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