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

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

古人云: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

算了一下,古人说的挺有道理。

先说说读万卷书。

华夏大约从殷商代开始,告别甲骨金铭,把汉字刻在竹简上, 是谓竹简书。东汉蔡伦发明纸,但纸张稀少昂贵,虽说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官方慢慢以纸取代竹简作为书写材料,但到了大唐时期,竹简作为一种便捷、经济和适合书写的材料,仍被广泛使用。

那么,读万卷书, 能学到多少知识或东西?

早期的竹简书,一类是经书(如五经十三经),经书一卷由25根2尺4寸长的竹片组成,每片竹笺书写25个字,25根共计625字。另一类是子书(如诸子百家的书),子书一卷由25根1尺2寸长的竹片组成,每片竹笺也是25个字,25根共计625字。万卷书,625万字。

据史书记载,唐朝的一卷竹简书,通常包含50片左右的竹简,每片竹简通常是20字,最多可达40字。每卷书1000多字,万卷书1000多万字。

估计唐代时,读书人读的竹简书,以唐代之前的居多。按早期竹简书四分之三, 唐代竹简书四分之一计算,万卷书,大约720万字左右。

根据清华附小为毕业生制作的《成长报告》相关数据统计,清华附小学生六年人均阅读量超过1000万字,积累500篇古今经典诗文。据说,北京海淀区一所小学,入学四年多人均阅读量已经达到了4000万字。

杜甫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如果按这种算法,杜甫等唐代读书人,阅读量只相当于现在一个小学生?古时读万卷书学到的知识,不及清华附小小学生学的多?(当然,清华附小毕业的学生,写诗比杜甫还是要差不少,至少三万里)。

如果是古人读竹简书,读万卷书,需要多少时间?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文字:“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说秦始皇专权独断,行政事务无论大事小事都亲自裁决,甚至用“衡石”计算处理的文书,每天有明确的定额,不完成定额不得休息。“衡石”,唐代学者裴骃《史记集解》的解释是:“石,百二十斤。”

秦权一斤的单位量值在250克左右,确实可以说是“秦一斤合今半市斤”。 “百二十斤”则为30.8公斤。参照邢义田先生对于书写《史记》竹简重量几种推算的平均数51.015公斤,如果秦始皇批阅的文书用同样的每简38字的形式书写,则“石,百二十斤”的篇幅可以书写31.79万字。

也就是说,秦始皇每天的阅读量,大约在30万字左右, 可谓超人。

有人说,皇帝有秘书做摘要,秦始皇每卷奏折,只看摘要要点,那就快多了。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汉武帝的阅读量,每天只有1700字左右。

据说,东方朔给汉武帝的上书多到得用车拉着,用了三千个“奏牍”。这里的“牍”和我们平常所知的竹简有些差别,“牍”一般要比“简”要宽,可以写的东西就更多,一般用木头做原材料。“简”则一般用竹子,所以“牍”要比“简”沉很多,要两个人抬起来给汉武帝看。这里的“三千奏牍”用现在的计量方式换算,也有差不多10万字了。但汉武帝看完这10万字,竟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这样算下来,汉武帝每天的阅读量还不足1700个字。

平常读书人,不是皇帝,没人搬书举牍,几十斤重的竹简书,搬上搬下,不仅是脑力活,更是体力活。阅读速度就算现代人的三分之一,一个小时一万。一天用功些,10个小时,10万。读完万卷书,1000万字,100天左右。

现在我们来看看,行千里路,是什么概念。

根据研究,普通人徒步,一天大约可以走20公里,40里。

古时道路质量不好,没有铺水泥沥青,不好走。遇到高山大河,不能钻洞搭桥,或是直接愚公移山填河,只能绕弯弯。

这样古人徒步速度,大概一天能走20里,就不错了。行千里路,大约需要50天左右。

也就是说,行千里路,只需要读万卷书一半左右的时间。划算。

如果是骑马,会快不少。

《唐六典》规定:“凡陆行之程:马日七十里,步及驴五十里,车三十里。”

这是唐代中央对于运输速度的规定,一般老百姓的速度比这个还要低不少。总体来看,古人陆行骑马最快每天70里, 悠着点,一天50里,千里路,需要20天左右。

如果遇到金榜题名这样的开心大事,那主人座下马就要辛苦点。唐代孟郊登科后,得意忘形,“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据查,唐长安城的面积约83.1平方公里(一说87.27平方公里, 估计是包括大明宫三到四平方公里)。长安城中东西、南北交错的二十五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两市一百零八坊。其中以朱雀大街为界,将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

简单算了一下,孟郊骑马一天看尽长安花,大约至少需要跑524里。长安城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2米, 跑一圈大约74里。城中东西、南北交错的二十五条大街, 就算东西大街长9500米,南北大街长8500米,平均算9000米,25条大街, 225,000米,450里。加上环城一圈74里,总共约524里。这还不算去大明宫参加曲江夜宴的路程。

孟郊46岁考上进士,再怎么得意放荡,估计一天纵马能跑完一半长安城,260里,就不错了。“一日看尽长安花”,真能吹。就是看一半的长安花,也只能是稀里糊涂,走马观花。

古时遇到紧急军情, “800里加急”是跑马最快速度。一天要跑400公里,并且路上每10公里换一次驿马,有时还经常跑死马。

800里加急,除了紧急军情,还可别用。杨贵妃喜欢吃荔枝,而且要吃新鲜的。问题是,”荔枝生巴峡间,,,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没办法,只能辛苦下面官员和快递小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现在西安市长安区到巴峡的铜锣峡(重庆), 大约700多公里,1400多里。军情加急,快递小哥接力赛,一天可以跑800里。从巴峡把荔枝送进杨贵妃口中,需要两天左右。这样,杨贵妃吃到口的荔枝,已离本枝近两天,色香已去,不新鲜了。

古时如果乘船行路,顺流可以更快一些。《唐六典》规定:“水行之程:空舟(逆流)溯河四十里,江五十里,余水六十里;(顺流)沿流之舟则轻重同制,河日一百五十里,江一百里,余水七十里。” 古代空载的船只顺流每天75公里,是最低要求。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写的就是白帝城到江陵358公里,716里的水路一天走完,也许有些夸张,但是如果顺风的话,还是有可能的。

乘船出行,不仅可以欣赏两岸风光,听“两岸猿声啼不住”,看“沉舟侧畔千帆过”,“孤帆远影碧空尽,”还可以带上几卷书,赶路读书革命生产两不误。晚上睡不着觉,“夜半钟声到客船”, 数数钟声,就睡着了。

如果还是睡不着,那就整几壶酒,“尽挹西江,细斟北斗,,,,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种美梦,关在家里读书,能梦到吗?

行千里路,相比读万卷书,还有几个好处。

首先,行千里路,用双足(包括舟马)丈量华夏大好河山,所见所闻,是自己亲身体验,一手知识。书中虽有黄金屋,颜如玉,但都是二手知识,而且真假难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不登庐山,是写不出这诗的。

唐代众多诗人,只有高适能在晚年平步青云,出将入相。除了机遇,高适从年轻时起北上蓟门从军,东去扬州和李白斗酒,西出陇右入幕,含辛茹苦行万里路,为他以后从八品小官,直接跳升为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平定永王叛乱,打下了坚实基础。

尤其在战乱时期,统帅和其幕僚是否行过千里路,亲身学习了解地理山川一手知识,往往是战争胜败的关键。冷兵器时代,战争拼的就是经济,人口,战马,兵器,和各自根据地和战场的山川地理条件。商亡周兴,秦灭六国,三国演义,五胡乱华,东晋南宋偏安,燕王篡位,元清窃器,都和华夏地理有莫大关系。

有本网络小说《晚唐浮生》,写唐末藩镇割据,各路大小军阀的生生灭灭,朱温、李克用、钱缪、刘建等崛起到五代十国,把各家的军事、经济、人才、人口政策举措,和各自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写的很细,推荐一读。

其次,古人没有微信抖音电话视频,要见朋友亲人,只有动腿。难怪李白杜甫高适王昌龄等诗人,不是在和朋友相聚喝酒斗诗, 就是在去见朋友的路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再次,吃。真正的吃货,必须动腿,行千里路,吃遍天下美食。

从杨贵妃丰富的皮下脂肪来看,杨贵妃也是个吃货。但她虽有皇家千里轻骑快递,还是吃不到色香味俱全的新鲜荔枝。不如苏东坡,被贬惠州,长途跋涉虽然辛苦,却能比杨贵妃吃的好。“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老苏是走到哪吃到哪,到了江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贬到湖北黄州没啥吃的,就自做东坡肉,大快朵颐。

又次,研究证明,走路有益健康。

据《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报道,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每天仅需走2337步就可降低心脏和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每天走3967步可降低所有疾病带来的死亡风险。

科学家们汇集了17项相关研究,分析了226889人的数据发现,走得越多,对健康的好处就越大。每天多走500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降低7%。每天多走1000步,所有疾病的死亡风险都降低15%。

同时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久坐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增加和寿命的缩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身体活动不足是世界上第四大常见死亡原因,每年有320万例死亡与身体活动不足有关。

看来古人有先见之明,所以谆谆告诫我们: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

走!世界这么大。

打胡乱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海风随意吹' 的评论 : 谢谢!所以要趁好走的动时,多走走。世界那么大, 那么丰富多彩,游遍世界,了解学习不同的地理文化历史美食美酒,不枉此生。

行千里路,也可以大大扩展想象世界。李白不去庐山,估计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他如果能乘龙飞船升天登月,不知会有什么样的诗篇刷新我们的想象世界。

下个月去周游新西兰,随便看看星星,找找水滴。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大赞好文,长知识了,这“万卷书”和“千里路”包含着如此多的细节。年轻时,行千里路或许胜过万卷书,但是体力不支时,还是万卷书更好,况且想象的空间可以远远大于物质世界。
打胡乱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x潇潇' 的评论 : 谢谢!路要走,书也是还是要读的。读书可以学聪明人的真知灼见(如诸子百家希腊诸贤等),历史(俺们不是琼斯博士项少龙,无法穿越回去见证历史),好的小说诗歌等等。书里还有黄金屋和颜如玉。
打胡乱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一个没有惊艳的老树' 的评论 : 谢谢!
打胡乱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elta2020' 的评论 : 估计一是自己走,二是读书,三是朋友交流。三国演义对诸葛吹的太过。诸葛北伐是最大败笔,劳民伤财,苛捐重税,加速蜀国灭亡。北伐七出岐山,都是走陇右这条路,虽说安全些,但不如魏延建议的子午古出奇兵直捣长安。要是我,去长安干嘛,洛阳长安都被董卓烧光整残,直接从汉中出商洛下襄阳取许昌。当然,我这是事后诸葛亮。哈哈。
x潇潇 发表评论于
水平太高了!无法写留言了。
不知是先行万里路?还是先读万卷书?
现在读书的人不多,人心浮躁,只想直接看结果(*^_^*)
一个没有惊艳的老树 发表评论于
其次,古人没有微信抖音电话视频,要见朋友亲人,只有动腿。难怪李白杜甫高适王昌龄等诗人,不是在和朋友相聚喝酒斗诗, 就是在去见朋友的路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再次,吃。真正的吃货,必须动腿,行千里路,吃遍天下美食。好句!
delta2020 发表评论于
我高度懷疑諸葛亮的所謂「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他那個年代,出行非常艱難,如何瞭解那麼多各地的信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