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境从心发

写下一些尘事,留下一点影子。也许世界都忘记了,至少自己还记得自己。(原创所有,请勿转载)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万境从心发》

——《了凡四训》读后



我其实并不擅长写读后感,思想很容易从书本脱开,游荡到别的事情上。尤其这次要写的是劝善书,很担心自己写不好,误导别人。不过既然《了凡四训》是小茶几次热心推荐,我也看过了的,小茶要求,我就姑且尝试写一下。


《了凡四训》我看了两遍,一遍是在手机上看,一遍为了写这篇读后,特地打印出来又细读了一遍。我看书喜欢一边读一边写写画画,把重点和评论标注出来,方便日后再看能够节省一些时间。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写的家训,教育后代如何在世上安身立命。原文不到一万二千字,分为四个章节,分别讲立命,改过,积善,谦德。文章先从袁了凡自身经历说起,证明命运可改变的真实性和可行性。紧接着提出改命的关键,先改心,后实践于行动。最后了凡特地强调谦德之效,这跟老子提倡的让,不争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待这本书的,小茶说这是通向佛的桥梁一样的书,我没有那么高的觉悟,我把这本书看成是哲学书——关于为人处世的基本哲学。


可以看出,袁了凡的确是饱读经书之人,阅览广泛,涉及儒、道、佛等诸家,通篇里像珍珠一样散落着往圣先贤的名言名句,你可以看见太甲的“天作孽,尤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易经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孟子的“求则得之” 、“耻之于人大矣”;六祖惠能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等等等等……难能可贵的是,了凡已将所学诸家思想融会贯通,并结合自己的大半生经验,总结提炼出自己的一套理论。


在我这个年纪,有了足够的人生积累之后读这本书,有一种找到同类的感觉,里面的很多观点都是我赞同并坚信的,比如,


“极善的人,数固拘它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它不定。”——善恶都有报应,即使命数也拦不住。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求福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求。


了凡认为改过要先发三心:耻心,畏心和勇心。要时刻保证自己的正心正念,不得偏离,即使遇有毁谤——了凡特地把毁谤单独写了一段,可见毁谤于人之常见——也当作磨练玉成自己的机会,不怒不辩——大约他还希望能迎之以笑脸。这样需要锤炼出强大的内心。


作为凡人,了凡还认为改过一定要细心,如此才能谨小慎微,因为心粗而眼翳。这里的眼翳我理解为,其一容易察觉不到自己的过失;其二容易分辨不清别人的善恶。


了凡在第三章积善方面用一些过往实例说明积善改变命运的真实可信。他强调了积善方面的十大善行: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我对了凡尤其刮目相看的一点集中在他对善的分辨上。他把善分为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我读古书少,佛经更少,不知道这里对善的分辨是不是了凡的原创。假如是了凡的原创,必须说,他真是一个极具智慧的人。


分辨是一种智慧,很多人并不具备。了凡认为对善的真假分辨很重要。要分辨真假,必须有正眼。所谓正眼,我想第一需要正心正念,其次需要的就是前面所说的心细。有了正眼,才能区分一个人的行为是有益于人还是有益于自己,有益于公还是有益于私,才能看清一个人如此这般行为的根心如何。


文中在分辨善的部分有几个实例很有意思。其一,是吕洞宾不愿意做眼下虽济世但五百年之后害人的事,钟离认为凭此一言就可以满了修仙需要的三千功行。这一点可以警醒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不要目光短浅贪图眼前名声和利益,否则最后损的还是自己的功德。


其二,圣人和官人为善,重在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如此善莫大焉。圣人有名,官人有权,两者都是对公众影响巨大的人物,更应当凡事以善言善行为本。不然,贻害也会比普通人的言行深重。


以了凡为例,了凡在实施改运行动时,曾为难以一时做满一万件好事犯愁。后来有神仙在梦里告诉他,他给他所任职的宝坻县的民众减粮,就是善事,而且一行可当万善。了凡起初对此心有怀疑,求问禅师,禅师肯定了神仙的说法,减粮一行可当万善。


这让我不由眼红起当官的好处来:居高位者,想积德都比普通人来得容易——一个善行等于一万件善行。的确如此,一个好官可以造福一方,这对官者本身就是积德的事。所以奉劝世人,做官更要谨慎:为官一行可当万善,一行也可当万恶。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了凡四训里引用的韩愈的话“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很安慰诸多读书人著书立说的心愿——能够写一本好书传世,也是一桩大善事。


可以说,本书关于改命这个主题很给人振奋的希望——我命真的能够由我不由天。假如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境由心造”,纵观了凡四训也基本是围绕这些思想,那么从现在开始改变你自己的心吧。必须指出的一点是,这种思想跟基督教的教义“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都由心发出”相吻合,可见世间宗教都重在一个“心”字。


总而言之,这本书即使原文也很好读,浅显易懂,说服力强,诱惑力大,难怪能够被广为传颂。引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做总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行尽好事,还怕没有好的前程吗?


一切都会有的。


(2021.11)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