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篇之一:新药研究开发到上市的各个阶段

创新药的研究开发是一件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事情。数据显示,美国研发一款新药平均研发成本是5-20亿美元,最高甚至可达50亿美元,平均周期超过10年。在中国,一款创新药,平均研发时间是12年-15年,平均资金投入是15亿-20亿元人民币

一般来说,新药研究开发到上市会需要经过多个阶段。作为工程篇的首文,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各个阶段,以后会展开加入更多的内容。

1. 药物发现和临床前实验

1a 药物发现(2-10年不等):这一步是寻找有潜力治疗特定疾病的新化合物。以小分子化合物药为例,包括药物靶点的确认、化合物的合成、活性化合物的筛选、主要药效研究、体内、体外试验等步骤。

1b 临床前实验: 这一步是持续的动物实验(3-6年不等)

包括药理学研究(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研究(急毒、长毒、致癌、致突变、生殖毒性)

1c 临床试验申请(IND):准备IND材料、递交IND、药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DER)初步审查、安全性审查、作出答复。

2 临床试验人体试验(3-7年)人体试验共分三期: 

  Ⅰ期临床 20-100例,正常人或病人,主要进行安全性评价。 

  Ⅱ期临床 100-300例,病人,主要进行有效性评价 。

  Ⅲ期临床 300-5000例,病人,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评价。

传统意义上,新药的临床研究分为I/II/III期,后来 II 期又分成 IIa 和 IIb(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肿瘤药物研究),接着出现了 0 期研究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肿瘤药物的研发)。然后又有人提出,0/I 期为早期临床研究,IIa 为中期临床研究,IIb 和 III 期为晚期临床研究。

0 期

目的是在满足一定的统计学要求的前提下,在有限的样本量(通常不超过20)、有限的时间内(每个患者的治疗期常不超过数周)初步判断一个研究药物是否有效、某个剂量是否有效,是否应继续开发下去,附带看一下某些疗效判断方法是否可行

从目的角度,0 期研究也是初步判断药物的效果,类似 II 期(尤其是IIa),所以 0 期的设计,类似 IIa 的单臂研究,但是由于样本量小、又要满足一定的统计学要求,所以也有其特点,设计起来其实可能更为复杂。

I 期

I 期通常摸索剂量(dose finding, dose-ranging),药代(PK)和药动(PD),样本量也不大(一般不超过20,或者20左右)。尤其是PD,通常会使用交叉研究,因为交叉研究有其特点,适合此类设计目的。

II 期

II 期是初步判断疗效的和安全性(其实安全性贯穿研发始终),所以一般称为safety & activity研究(SA研究)。有多种做法,根据不同的临床疾病环境,以及既往数据等,可以采取单臂,平行对照的RCT 等,终点一般选择surrogate,而不是 clinical outcome。如果分 IIa 和 IIb,则 IIa 往往是单臂,样本量一般不会过百;IIb 则往往是平行 RCT。

III 期

III 期是严格的验证药物效果的验证性临床研究。很多会议上介绍临床研究,往往以此类研究为模版进行介绍,在假设检验的框架下进行介绍。

3 新药上市审批(NDA)

3a 初次上市审批的流程包括:准备NDA材料、提出NDA、初步审查、正式接受、实质审评,再到材料评审和现场检查,最后得到审评结果。

3b 上市后研究上市后再审批

上市后研究临床监测期:IV期临床,受试者要大于2000例,同时要进行社会性考察。上市后再审批(一般上市后4-10年):重新审核NDA中的有效性安全性

3c 适应症的扩展:  经过相关研究和试验,发现该药物对其他疾病也具有疗效,然后向监管机构申请批准将适应症(治疗范围)扩大至新的疾病。

新药研发,特别是first in class,失败的风险极大,可以说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大多数项目胎死腹中,无法进入临床阶段。此后又有90%的新药会折戟在临床阶段,就算完成临床研究还要面临严格的审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