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大学的时候,不读专业书,老找点奇怪的事做。
图书馆里借了本古书,北京坊巷志。那是本清朝的书,相当于清朝的胡同游览指南。我就拿着,骑着自行车转。
胡同没转出什么名堂。印象最深是,成书的时候,颐和园还没建,昆明湖最西的土路叫西堤。
八十年代初的颐和园,美。在西堤上自己散步,绝对有诗人的感觉。
西堤连着昆明湖中一个岛,上面的建筑是市委的招待所。
当时就想,如果在这房子里住一辈子,就那也不去了。
那时年轻幼稚啊,王宝森后来把这当家住,还不是死无葬身之地。
说到死无葬身之地,冯玉祥是真的,在船里被烧死。他最风光的时候,住在西郊,给自己建了座塔,叫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纪念他。他自己亲自在塔基上用隶书写下精神不死四个大字。脸皮够厚的。
那地方颐和园还要往西,现在估计五环以内了,当年荒啊。当年冯玉祥住的房子是一座结核病疗养院。就因为远,不怕传染。我在塔下面盘桓了许久。
北京这个地方,太有历史气息了。
那时圆明园就是野地,大水法随便爬。五十年代拆隆福寺的碑没地放,就扔圆明园入口的地上。那可是明代的碑。八十年代,明代东西不算文物。王铎的字挂在荣宝斋,几千块。
那时万安公墓就是烂坟岗子。我去找戴望舒的墓,一大堆名人都睡在那。从段祺瑞到朱自清,李大钊。
那是李大钊纪念馆建成之前。建完整个万安公墓就不一样了。
西四有个元代和尚的塔。经过民国名流努力,解放后,那条街没拆迁,总算留下来。我拿着坊巷志拜访的时候是大杂院,不好意思进去。现在是一个书店,很有味道。墙上挂着民俗专家抄写的一段元曲,专门提到这座塔。
走出院门,就想元朝谁在这走过。
西城区少年宫是座三进四合院。我当年在里面装无线电测向机,好奇以前谁住那么大宅子。后来一查,是北洋一个军长。
时代变迁啊,北洋一个军长住那么大宅子,名气都没有。
去郊区云冈实习,工厂后面山坡上就座塔,石人石兽开道。估计起码王爷墓。可惜至今没查是什么。
我到了美国还想着颐和园那个岛上的市委招待所,买房找湖边的,可惜没钱。
现在我已经一点旅游的兴致也没有,到一个地方,我就是在街上走走,找家小饭馆或者咖啡馆,默默坐着,看着跑堂走来走去上菜,窗外偶尔有辆车开过。
古迹可看可不看。无所谓。
上次去静水,看见一座老房子,前面钉着牌子,说是多少年前的监狱。
我就想,那时那么冷。这些人在这座河边默默度过时光。
我也在这个陌生的国家差不多默默过了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