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 价值观外交到底能有多大效果

德语媒体:价值观外交到底能有多大效果?

https://www.dw.com/zh/%E5%BE%B7%E8%AF%AD%E5%AA%92%E4%BD%93

德国总理肖尔茨即将访问中国,德语报刊纷纷就此刊发评论。《奥格斯堡汇报》呼吁肖尔茨必须以更自信的姿态面对中国,切忌重蹈对俄关系的覆辙。《经济周刊》则怀疑断绝与专制国家经贸关系的做法是否会有效果。

肖尔茨时隔一年半再去中国,是否会推动价值观外交?

肖尔茨时隔一年半再去中国,是否会推动价值观外交?

(德国之声中文网)《奥格斯堡汇报》以“肖尔茨必须要在中国展露牙齿”为题,刊发评论指出,德国总理此行必须要展现出更加强硬且自信的姿态,从而赢得中国的尊重。

“尽管肖尔茨总理会试图对外界展现出德国能够参与大国博弈之形象,但是事实上,如今的柏林已经不得不排队等待北京的接见。肖尔茨上一次去中国还是2022年的11月。德国财政部长林德纳去年春天的访华行程最后一刻被中方取消,副总理哈贝克至今没能去成中国。而且,围绕肖尔茨的此次行程,也有许多怪异的事情发生:尽管他的访华计划早在几个星期前就已公布,但是详细行程至今未能敲定。这一定表明,北京并不十分重视此次访问。”

“所以,肖尔茨在中国必须要止损,避免德国进一步遭到中国的轻视。毕竟,中国在德国的贸易政策以及安全政策中太重要了。但是同时,肖尔茨也必须避免历史不再重演。德国曾经多年讨好俄罗斯,给了后者很多经济利益,最后却被俄乌战争突然打醒。德国为了避免再次落入独裁者的陷阱,在去年夏天出台了《中国战略》,将中国定义为‘伙伴、竞争者、体制性对手’。但是这份文件明确反对对华脱钩,而只是要求降低风险。”

“在上一次访华时,肖尔茨展现了许多微笑。现在,是时候展露牙齿和自信了。至于他的微笑,他尽可以在新开的TikTok账号上展现。”

默克尔时常会在和中国领导人的会谈中提及侵犯人权问题

默克尔时常会在和中国领导人的会谈中提及侵犯人权问题

杜塞尔多夫出版的《经济周刊》以“德国的道路 - 市场与道德”为题,刊发波茨坦大学历史学教授Frank Bösch撰写的客席评论。这位长年研究德国与专制国家经贸关系的学者指出,过去几十年的经验表明,彻底断绝与专制国家关系并非明智的选择。

“自从本届德国政府上任以来,德国的经济政策与贸易政策就似乎走上了新路线。最迟在俄乌战争爆发后,德国与众多专制国家的合作关系就遭到了质疑。尤其是当初德国坚持推进‘北溪2号’德俄天然气管道项目,招致了许多国际批评。对专制国家的经济依赖,其危险性并不局限于能源方面。德国是否会在对中国、对卡塔尔的关系上遇到危机,目前还是未知数。”

文章接着指出,德国外长贝尔博克的价值观外交路线尤其引人争议。“许多人认为贝尔博克的路线太幼稚、太有损经济,但也有许多人认为贝尔博克没有足够努力去推动价值观外交。不过,市场与道德构成矛盾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从前的德国政府也必须仔细拿捏与专制国家合作的尺度。”

“公开为人权问题发声会惹恼欧洲内外的许多专制者。二十多年前的绿党籍外长费舍尔(Joschka Fischer)或者后来的总理默克尔等曾在会谈时批评侵犯人权现象。但是,光靠言辞是不够的。面对民族主义政权愈发上涨的权力欲,只能依靠制裁措施予以反制,欧盟冻结给波兰、匈牙利的拨款就是典型案例。”

作者最后指出,综合近几十年的历史,彻底断绝和专制国家的合作并非正确的选项。“制裁只是在少数情况下能起到促成政治转变的中短期效应。即便当年臭名昭著的南非种族隔离政权也是在遭受了许多年的国际孤立后方才崩溃的,而且当时的南非反对派也收到了许多对话机会以及各种援助。历史经验表明,合作与批评应当并进,同时配合以具有针对性的制裁措施,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即便如此,对于朝鲜这样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国家,这种做法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