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想深,但深不下去。他其实也不知道他不深在哪里。
他出手,都在一般以上,但看久了,会觉得都一般。这个情况挺害人的。比如,在这样情况下,常常听不到批评。譬如,听过谁说多他的不是吗?
“太有才了”,常常是看出一点好来,可又不明白究竟哪儿好,又不愿意多想,于是舌头打个滚。如果不是这样的,它多半就是个坑。苏轼下笔,周围全是“太有才”了的喝彩。读历代评论苏轼,就是在看一场没有尽头的哄。苏轼本人,识不破这哄。他敢和米芾PK书法就是个例子。他自己抄《前后赤壁赋》,是另外一个例子。
苏轼种种,足够“火了”。常居“排行榜”头几名,是很容易飘的。苏词和苏字中,显显的名人派头,常常给人一种“谷爱凌做秀”穿越版的感觉。
中国读书人,好苏东坡这一口。明白了这事儿,就明白了中国读书人是咋回事,八九不离十。总之,居士和道士之别。
觉得,“人人心中有个苏东坡”,不是对苏东坡或对自己的识破,而是种于人于世于己的躺平。苏轼种种,不具有使灵魂走深上升的品质,却带有将什么什么都不当真的毛病。譬如,庄子的悲情逍遥的质量,苏轼受不住,就山寨成“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次品。所以,“人人心中有个苏东坡”,带不来所谓“灵魂救赎”,却常常染上耍无赖的恶习。
中国读书人所以没少读没少写,也都能写出个常样,可再进一步,就不能了。可又不甘,于是就拿苏东坡说事儿。结果,产生了这么一群二半吊子文人。
苏东坡的意趣,其实就是个精致的找藉口,过了过不去的坎儿,但不见上升,见到下放;“时间会抚平一切”“宇宙一望,地球就是一尘埃”,苏东坡意趣,提供产生这种思绪的原材料。阿Q是中国识字不识字人的苏东坡,苏东坡则是中国读书人的“阿Q”。是不是这样?!或者,干脆说,苏东坡是中国读书人的国民性。
其实,读苏东坡生平,颇有可观处。但他拿出手的,就是这么个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