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21)抓住机会,创造条件,因材施教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21)抓住机会,创造条件,因材施教
1985年9月开学后,初中实验班的许多学生和家长继续找李水生校长,强烈要求参加高中实验。孙燕的妈妈多次找李校长反复请求说:“我和孩子她爸爸都是学理科的,他爸是研究、设计船舶的高级工程师,我一直是医生。我们原来是希望孩子学理科,将来接我们的班,但是自从她进了初中语文实验班后,就特别喜欢学习语文实验教材,更喜欢写作。中考完后,一个假期,她写了一部五万多字的中篇小说。请校长支持孩子的选择吧!”说完,把孙燕的中篇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初稿)交给了李校长。校长翻了翻书写工整的厚厚一叠稿子,立即表示学校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一定会特殊培养。孙妈妈说:“我们不需要特殊培养,只要求继续参加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我的孩子明确表示了,如果学校不同意她继续读实验班,她马上转学到有实验班的学校去!”校长这才答应一定解决孙燕转班的要求。
    李校长最后只批准孙燕和闻名全国的“小市长”王江两个学生,转到高中语文实验班。当天就把孙燕写的中篇小说交给我,希望我看了之后,提出进一步培养孙燕的方案。另外,王江初中写的课外练笔文《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作为范文,已经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高中实验教材《写作》第一册,供高一年级学生学习。作为正在读高一的王江,还得学习自己初中写的作文。不知道这是不是人教社语文教材史上的第一例。
开学那几天实在太忙,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看孙燕的中篇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初稿)。9月4日,接到湖北省作家协会通知,让我于9月5日到中山公园湖心亭参加“少儿文学座谈会。直觉告诉我,这是孙燕的机遇,我必须牢牢抓住。当晚,抓紧时间,全部看完《正值青春年少时》(初稿),并将最精彩的片段折叠好,准备在座谈会上向作协领导和与会作家推介。
座谈会开了一天,上午十点钟左右,主持会议的省作协主办的《长江》丛刊主编田野老师邀请与会代表,围绕儿童文学创作这个主题自由发言。于是,我在会上给大家介绍孙燕利用这次暑假创作了中篇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初稿),选读了几段精选的文字。与会领导和代表们听完后,一致认为孙燕的文笔不错,内容真实地反映了现代中学生的生活。省作协副主席刘岱说:“就刚刚听到的小说片段来看,构思不错,文笔也不错。”中午吃饭时,刘副主席还要我把会上的即席发言整理后寄给他。我送他一本湖北省教育出版社刚刚出版的《王江作文选》。
    田野老师找我,要求把《正值青春年少时》的原稿带回去看看,然后再联系我。
    9月11日收到田野主编的来信,约我和孙燕13日去编辑部面谈。
    我们师生如约到了东湖之滨的湖北省作协,田老师非常热情地接待我们,与孙燕长谈两个多小时,肯定了小说的整个结构完整,很多章节都写的蛮好,也严肃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临别时,送给孙燕一摞稿纸和两本近期的《长江》丛刊,嘱咐她:“你可以随时来我们编辑部取你需要的稿纸和你想借阅的书。我们非常欢迎你常来。希望你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抽空修改好了之后,我们再看看什么时候发表。”
    田老师告诉我,刘副主席希望我们学校继续抓紧抓好学生的课外写作活动。我向他汇报了市作协的董宏猷、胡发云、沈虹光等著名青年作家、剧作家,自1982年以来,经常到我们语文实验班来讲课,辅导学生写作。田老师表示,以后省作协将适时派作家去学校辅导学生。
    孙燕从省作协回校后,在初中班同学的热情帮助之下,将小说初稿,抄写了两本。在同学中传阅的手抄本,深受大家的喜爱,孙燕主动征求同学们对小说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她这种做法,表现了一个青少年作者的勇气和魄力。我建议她再请高中实验班的一些同学看一看,然后在期中考试后,自己主持一次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讨论会。届时请一些初中实验班的同学也来参加,听听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后再修改。等准备好了就告诉我,安排一个下午的时间吧。
     1985年12月13日上午,孙燕利用课间休息时间,通知在其他各班的初中实验班的卢山、李慧、王艳、曹萍等同学,下午第二节课后,到我们四班参加讨论会。
    在作品讨论会上,发言的同学一致认为孙燕的这部小说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生活,吸引了读者。卢山引述小说中的几段细节描写后,高度评价说:“我觉得孙燕的小说与正在播映的日本电视剧《血疑》一样,与我们的生活‘不即不离’,不是生活又是生活。”
    讨论会场非常活跃。
    主持人孙燕在卢山发言后,不失时机地说:“我非常感谢初中老同学的热情鼓励,我更想听听高中同学的意见。其实,我们班的学习委员汪深看了小说后,就对我说过他的看法。现在请汪深同学给我提建议吧,大家鼓掌欢迎!”
    汪深同学站起来,就像他平时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一样,先用右手把近视眼镜向上轻轻推一下,微笑着说:“我觉得在孙燕的这部小说中,好像让我看到了她在初中实验班读书时的影子。她正在参加的教育改革让我深思,老师应该怎么上课?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为什么‘师道尊严’至今还在我们学生的生活中重演?如果大家想找到答案,请去看看她写的《正值青春年少时》吧!”汪深的发言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晚自习时间,我去教室征求学生对这次活动的意见,他们都说:“太好了!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讨论会,真是大开眼界!”同时,大家由衷地感到初中语文实验班的同学们说话能力实在是强!纷纷表示以后一定要珍惜每一次说话训练的机会,像他们那样在大庭广众之中,说话大胆、大方、大声。
    孙燕调到实验班后,继续当语文课代表,除了完成课代表的日常工作外,偶尔还在我外出开会时,代我去班上上课。
    1985年12月3日,因为第二天要去参加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会活动,下午两节课后,请孙燕来商量,可否代我上一节课,她欣然应允。于是,我们开始备课,按教学进度,明天该上“点读练习四”,“所谓点读,主要是给没有标点的文言文断句,加上标点,这是一种识字、辩词、析句的综合训练。“(引自人教社版《文言读本》《序言》)课本上已经明确“训练要求”:独立完成二至三题。标点能答对70%——80%即可。
    试教课本,没有《教学参考》。我们一起备课,首先解决练习题答案,然后研究课堂教学方法。
     12月5日早自习,询问几个从外校考来的学生对孙燕上的这节课感觉如何,他们感觉很好,课堂教学进展顺利,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非常感谢我的这位“小老师”,帮了我的大忙。她笑着说:“我要感谢您的重点培养啊!”
    可见,不拘一格,因材施教,不仅对才华横溢的学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而且对全班学生更是一种激励!也让我对在重组后的高中语文教改实验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事后反思,真的好感谢人教社的刘国正先生,在我六年持续改革实验中途遇坎坷时,先生像及时雨一样,来信以诗相赠,“征途何处无风雨,更望花繁桃李枝“。赢得了高中语文改革实验班的开门大吉!柏拉图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坚信一定能实现刘国正先生期待的“花繁桃李枝”!
【附录】校园并不平静(1985年《中学生》第一期)
    新学期的第一堂外语课,就让学生搅了,而且是外语课代表和副班长带的头。这叫冷老师好不恼火!一下课,她就气冲冲地找到初三(4)班班主任肖老师,要求换课代表,建议撤副班长的职。
    课下,课代表憋着一肚子气。副班长也撅着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对这堂课的看法。只有董晴没有参加这热烈的讨论。她那严肃安然的神情和这激动的场面很不协调。
    直到下午班会时间,肖老师才搞清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么回事,冷老师是从上学期才开始教初三(4)班外语的。她有一套规规矩矩的教学方法,可学生们不喜欢。她上课喜欢自己不停地讲,可学生偏偏喜欢质疑问难,互相讨论,课堂上往往争得不可开交,她喜欢把知识嚼碎了喂学生,可学生非要自己艰难地去啃“窝窝头”不可。
    肖老师曾婉转地提示过她:要让同学们互相讨论。可她却想那成何体统?要是老师回答不出的问题,让学生答出来了,那老师还有威信吗?
    因此,她硬是要“满堂灌”,继续走她的老路,同学们当然不满意!她今天一进教师,就感觉到气氛不对。于是,她板起脸问:“怎么都无精打采的?难道不欢迎?”
     “不是不欢迎!”课代表举手后,站起来说:“是因为您老不改变教学方法。我们有意见。”
    副班长也站起来说:“对!只要您不再‘满堂灌’了,我们就欢迎!”
    听了他们俩个的发言,大家都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一下就把冷老师惹火了!
    她一发火,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倒使气氛更加紧张,连课都没法讲了……
    就这样,冷老师一下课就气冲冲地去找班主任。
    肖老师可为难了。因为同学们无非就是要求改变教学方法,并不是无理取闹,老师理应支持。
    可是,冷老师却余怒未消,还坚决要求让董晴当外语课代表!
    “董晴?”肖老师眼里闪现出一个冷静而善于思考的小姑娘,“好吧,你去找她谈谈再说!”
    谁知道冷老师找董晴谈的时候,董晴却使她大失所望!
    “冷老师,我不想当您的课代表。”她平静地说。
     “啊?”冷老师有些失态,“为什么?”
    “我也不赞成您的教学方法。我们气您是不对,可这是您的教学方法不对头引起的。”
    “我让你们多学点知识,难道不好吗?”
    “您教我们学会知识当然很好,如果教我们会学知识,那不更好吗?“她有些激动了,象是在演讲。
    冷老师没料到平时沉默寡言的董晴,不仅能说会道,而且感情充沛。
   “冷老师,您记得吗?有几节课您稍微给了我们一点自己活动的机会,我们是我么高兴啊!”
   “哦,是这样……”冷老师自言自语。
   “我不会说什么,但我保证,只要您改变教学方法,就一定会象泰戈尔说的那样:”今天他们向你身上抛掷尘上,等到那天,他们会向你献上花环!”
    冷老师沉思了。
    听了董晴这一番话,她仿佛看到了同学们那忧虑、焦灼的目光。
    送走了董晴,学校己经放学了,整个校园一下子静了下来。冷老师漫步在通向教学楼的小路上。她的怒气全消了,可思绪却久久难以平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