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45)与学生一起去采访怪味作家祖慰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45)与学生一起去采访怪味作家祖慰

       回忆往事,还得感谢当时以创作儿童文学作品闻名的青年作家、后来的武汉市作协主席董宏猷,他是甘晓星老师在华中师大读书时的校友。他从1983年起,就特别关注我们这个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经常到实验班来给学生讲写作课,他还帮我们请来著名剧作家沈虹光、青年作家胡发云等给学生上课。

     1986年12月19日,我和甘晓星、严育开老师一起,带爱好写作的高中学生三十多人,去武汉音乐学院拜访著名的怪味作家祖慰。也是老朋友董宏猷帮忙联系安排的。

       我们一行三十多人如约到祖慰家里,受到怪味作家的热情欢迎。他请大家坐下之后,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明确告诉学生准备讲五个问题。还特别强调“我讲话时,你们可以随时提问”。学生们会心地微笑,祖老师这一说正对大家的胃口。

      祖老师开宗明义,他说:

       一、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环境对于人的成才非常重要;

       二、 激励因素的作用,他打比方说:“人是属馿的,不被人骑不长进。”

       三、 现代人一定要讲“方法论”,方法先进,成才率高。

       祖慰谈话到此时,傅子萍同学迫不及待率先发问:“请问您是怎样成为怪味作家的?”

       祖慰笑着回答:所谓“怪味”,是不是与一般的不一样呢?也许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杂交的结果吧!我的作品被称为“怪味”连篇,可能就是我这个人已经“馿子化”了吧。

       我认为,是我不一般的人生经历锻造了我的“怪味”文章:

       我当过演员,你们看看,我的造型还可以吧?(学生笑起来了)

      下放到长阳当知青,说话有点平民味吧?

      当过七年兵,扔手榴弹差点把自己炸死了,也算是经历过一次生死考验了吧?

      记不得是哪位名人说过,“文学只承认冠军”!不论哪个行业,冠军总是少数人!所以哪里人少,我就到哪里去!

       命运虽然捉弄了我,但是古人早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多一点辩证思维方法,就多一些人生的收获!

       唐胜同学(见【附录一】)接着问祖慰:祖老师,您怎么看自然界、人类社会、科学的规范呢?

      祖慰:规范不同不可比,各有各的价值。就说人类社会吧,论理关系、血缘关系、人际关系等等特别复杂。凡是论理方面的作品,都是超时空的,但又不以超时空来评价作品的价值。

     “那作家在社会上的作用是什么呢?”在祖慰老师稍作停顿时,马上有一个学生问祖慰老师。

       祖慰立即明确回答:“公鸡的作用。”大家一听,顿觉愕然。

       祖慰老师接着说:“太阳不是公鸡叫出来的;人也不是公鸡叫醒的!”

       但是公鸡的生物钟到时候就要“打鸣”,如果哪只公鸡总是“半夜鸡叫”,主人一定会先杀掉它。(见【附录二】)那么作家的作品要有一定历史的提前量,引起社会的“共鸣”,就像农村中每天早晨总有一只公鸡先叫,然后全村的公鸡才都叫起来一样。这里就有一个作品的“最佳信息时效”问题。

       作家有什么样的理论,就观察什么样的世界。

       祖慰接着讲他的观点,他说,自古以来就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说,听老师讲课,与朋友聊天,其实,你就是在“阅读他人的大脑”。我非常喜欢你们华师一附中这样的学生,不只是来听我说什么,还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即席提出问题,只有这样“与君一席话”,才能有“胜读十年书”的效果!不论是阅读他人的大脑,还是作品,都要边阅读、边思考。相信你们一定记得的古人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要是通过自己思考而作出的选择,即使将来失败了,也是英雄!

      你们采访人物、观察人物,还要提高效率。

       我非常乐意接受你们这一代学生的采访,因为你们来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这从你们即席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来。我觉得,你们今后不论做什么,都要有“效率”观念,而提高效率就是要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完成更多的工作量,或者在相同的投入下获得更高的产出。那么从写作的角度来说,你首先必须具备充实而丰富的知识结构,抓紧时间读书吧!同时必须具备未来方向的“审美意识”。简单说,就是你的思考要像“爱的放大器和恨的放大器”。

       思考是我们人类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通过不断地思考,我们可以不断地取得进步并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我现在与你们谈话时,就在边说边想,当然,“想”也是有层次的。但是,一定要把握进入信息时间,尽可能做到到输入信息的时间最短,也就是要以最小的阅读量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最后我非常感谢你们,为我提供了湖北省最好的重点中学的高中学生(见【附录三】)现在学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怎么学的、怎么想的。我在回答你们的即席提问时,已经讲了我想说第四个问题,要多一点辩证法;第五个问题就是刚刚讲的阅读量和信息量的关系。我想讲的五个问题都讲完了。谢谢你们!

      大家起立鼓掌感谢祖慰老师。

    采访祖慰老师之前,1986年4月初,湖北省教研室组织高中语文实验班的执教老师,一行八人,顺江而下,到江苏和上海游学。在苏州十中与韩树俊老师座谈结束后,他代表山西《语文教学通讯》约我写一篇关于语文课外活动的文章。返校后,结合我们的教学改革实践,写了《一手抓输入  一手抓输出》:

1984年初,我们语文教研组长吴六林老师,决定让我和年轻的甘晓星老师负责抓全校学生的语文课外活动,成立了“华中师大一附中写作爱好者协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已经开启了计算机时代。

众所周知,“输入”和“输出”是计算机工作的两个基本的程序,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且不说于学语文教语文的我,先来说说我和甘老师抓写作爱好者学习写作的事。

学生写作文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将他们积累的知识和生活,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向外输出。即使是写作爱好者,如果知识贫乏,生活单调,也无论如何写不出优秀作文来。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抓学生写作课外活动时,特别重视输入新信息。

输入新信息,要对准学生的兴奋点。所谓兴奋点,就是学生在某一时段最关心的人和事。开展活动击中了学生的兴奋点,输入信息就最有效。八十年代初,热播的电影《武当》,深受青少年喜爱,组织协会会员看完《武当》电影片,我们请来该剧的编剧谢文礼给他们作辅导报告,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且使他们初步了解了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对利用历史资料进行再创造也增加了一点感性知识。

处在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的兴奋点,虽然会随着社会各种信息的传播经常转移,但是,他们对本地区与自己的兴趣联系最密切的人和事,却总是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因此,我们经常邀请本省知名的中青年作家与学生见面或座谈、或讲课。每次活动前,组织学生读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让他们提出各种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集中分类交给作家。作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讲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传授治学之道,指导写作方法,有的作家还结合学生的习作进行讲评。

当时甘老师经常请董宏猷,来给学生讲课。后来董宏猷又帮我们请来青年作家胡发云、青年女剧作家、《五(2)班日志》的作者沈虹光,还请了《人民教育》红烛征文一等奖获得者、湖北大学中文系的涂怀呈老师等来与学生见面、座谈或讲课。

青年作家和青少年文学爱好者直接见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作激情。如写作爱好者协会主席、实验班语文课代表孙燕,每次活动不仅非常认真听作家们的讲授,而且按作家介绍的方法自备了随笔本、观察生活本,凡是作家介绍的名著,她都挤时间去读。后来,她的短篇小说《校园并不平静》发表在1985年第二期《中学生》。她还利用中考后一个暑假时间,创作了一部长达六万多字的反映八十年代中学生生活的中篇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后来发表在1988年第三期大型文学刊物《长江》上。这部中篇小说深受同学欢迎,被同学们分头抄写了两本初稿在同学中流传。为了进一步修改,她还在班上主持召开了一次讨作品论会,听取同学们的评价和建议。老作家、省作协的田野先生读了该生的习作后,亲自找她谈话给予鼓励,青年作家董宏猷和沈虹光读后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输入新信息,要切入学生的敏感点。所谓敏感点,即学生接受信息欲静难抑,能产生强烈的感触之所在。八十年代初的中学生,对反映十年浩劫的“伤痕文学”已不再感兴趣,他们憧憬未来,更关注当时各条战线正在进行的改革,各种大型文学期刊中反映贴近时代的作品,最受他们欢迎。在学校图书室的积极支持下,组织写作爱好者们定期借阅文学期刊,开展文学评论,交流读后感,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他们强烈地希望反映中学生自己的生活。如郭威的小说《一个中学生的苦恼》,抓住老师下课拖堂那几分钟,生动地描写了学生的心理活动,抨击了升学率第一的歪风。彭方的散文《我盼望着长大》(见《中学生文苑》1986年第五期)则表现了一个中学生的崇高理想。

总而言之,输入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输出更多更好的作文。学生的写作能力,只有在不断的输入输出中才能得到提高。

输出尽可能做到多层次,充分满足学生的发表欲。青少年好表现自己,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只要引导得法,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荐送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尽可能体现多层次,扩大发表面。学生的习作,有的向全国有影响的报刊推荐,有的就向地方报刊推荐。后来,学生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包括全国有影响的报刊,共计发表习作一百多篇;协会会刊《楚歌》则是会员发表习作旱涝保收的园地,一般情况下每月出一期,每期至少可发十几篇习作,会员人手一册,另外给各班分送两册。爱好者们对自己刻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杰作”更为珍惜,班上的其他同学也非常喜欢看身边的同学写的作文。

多渠道输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当时,为学生出版的刊物很多,还经常举行各类征文竞赛。我们只要得到信息,便积极主动与有关报刊取得联系,组织会员应征参赛。如八五年参加了《中学生》杂志“文学社团专栏”征文,送稿五篇;参加上海《少年文艺》文学社团征文活动,送稿十五篇;爱好写作的会员不论作文发表与否,都乐意接受老师的指导,独立完成作文之后,不厌其烦地修改誉正,增强了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回顾那几年“写作爱好者协会”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语文课外活动也要实行“三个面向”,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学生写作心理发展变化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一手抓输入,一手抓输出。我们既研究一般中学生学习写作的规律,也探索少数冒尖学生早成才、快成才的特殊规律。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既为少数学生尽快提高写作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因材施教”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本文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1986年第10期)

     【附录一】唐胜同学于2023年3月6日读了本文后,微信给我:

      谢谢李老师!那次的写作课外活动(采访祖慰)对于我的一生,都有非常大的启迪作用。

      不仅仅是写作,而是决定写作真实意义和力量的思考能力。更加具有戏剧性的事情是,2003年上海的一次朋友聚会上,恰好祖慰老师也在,我心里一惊,那么多年,他依然身板直挺,虽然似乎少了一点十几年前那种逼人的锋芒。我稍稍定神之后,把读高中访问他时的问题又提了一遍:“科学和文学,哪一个对于人类的进步更有价值?”

      您猜,怎么样?

      他的回答几乎和十几年前一模一样!他笃定文学的作用,热情赞美人类作为感性动物的本能,他相信文学对于世界的推动,相信文学对于人性的关怀。

      我出生于一个理科世家,在之前的教育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硬道理”。一次写作课外活动的采访,和著名作家面对面交流,看到不一样的人,听到不一样的表达,体会不一样的思考维度,对于一位正在探索和建立自己世界观的十六岁少女太重要了。

     【附录二】2022年3月6日在《文学城》读谢盛友先生的《往事不如烟——悼祖慰》后留言:

       看了您这篇文章,非常感动!您与祖慰的友谊情真意切,更从文中了解了祖慰的一生。想起来,早在1986年,祖慰当时住在长江边上的武汉音乐学院时,现在一时也记不准是哪位武汉作家帮我联系上了祖慰,接待我带着我的一帮爱好写作的华中师大一附中的高中学生的“采访”。让我们受宠若惊,更让我们吃惊的是他的直率敢言。到现在还记得他在回答学生问题时,说了一句“半夜鸡叫”的鸡,一定被主人最先杀掉!当时听过他讲话的学生,8964后从清华大学跑回武汉对我说:“祖慰老师了不起!早就预见到了这一天!”愿祖慰老师在天上享受平安喜乐吧!我看了您的文章后,感到非常亲切!非常感谢您的文章,让我想起了许多往事和友人。谢谢您!

     【附录三】简介人教社1982年推出的分编型语文改革教材:

     1982年秋季开学,教育部决定在全国各省、直辖市选两所城市和两所农村省重点中学,试教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出版的初中《阅读》和《作文·汉语》(1986年修订后改名为《写作》)分编型改革教材。这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也是改革步子最大的一次教材改革实验。初中阅读责任编辑张定远,写作责任编辑王连云。

1985年秋季开学,各省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使用的阅读和写作分编型教材,阅读的责任编辑是周正逵先生,他是人教社高中语文阅读实验教材的设计师。这套阅读教材一改多年的陈旧模式,设计并编写出了高一《文言读本》(上下册),高二《文学读本》(上下册),高三《文化读本》(上下册)。这样的教材既有梯度,又有深度,当然教学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必须改革教学方法。(高二的《写作》课本中就有“采访”的要求。于是我们就组织学生去采访了祖慰。)他尖锐地批评人教社以前的教材是:“从小学到高中,上了12年的语文课,长期是在平地上转圈,记叙、说明、议论,这三个部分循环,本身没有梯度。”

      

李培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油翁' 的评论 : 谢谢你持续的关注!你的精准点评,是对我过去的工作充分肯定和鼓励!谢谢你!
油翁 发表评论于
这篇关于语文教改的文章充满了对教育改革的热忱和思考,采访祖慰老师是一次宝贵的经历。祖老师的启示和观点,让学生们受益匪浅。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和自信心,实现教学目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