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九龙塘以教育出名。既有本地传统中学名校,又有数家国际学校。记忆里大学也有两家,一所是香港浸会大学,一所是香港城市大学。李衍桦是香港城市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系教授,周日(2024年八月25日)中午在九龙塘站卧轨自杀。他活了58岁。
据主流媒体,李教授是因为情绪病又称抑郁症而死。但网上流传一张他生前的朋友圈, 其中写道:“从2019年春天那场风波开始,我没有一天是真正快乐的。作为失落的一代,我对香港的明天,不再有任何期待。。。” “我想被火车碾碎的感觉应该和被坦克碾碎差不多吧。。。能在这座我深爱的,和我‘同岁’却日渐衰落的城市用这样一种惨烈的方式结束生命大概也是一种浪漫吧。。。“ 我不知道这流传的朋友圈是真是假,比如58岁的李教授说与香港同岁似乎有些费解。但我是被这或真或假的遗言深深触动了,忍不住要写点什么。如果这是假的,也没啥了不起,无非是人生中又一次被假意换了真情而已,那真情依然有价值。
没有在二十一世纪初的香港生活过的人很难深入理解“从2019年春天那场风波开始,我没有一天是真正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在我看来,这句话至少有两层含义。第一,2019年之前,即便是在97回归之后,甚至在求普选的占中运动之后,在香港还是可能有真正的快乐的,虽然这种快乐可能在一步步被压缩削减。第二,2019年春天的风波之后,这种快乐彻底消失了。这符合我的感受,投射到政治层面就是:一国两制曾经存在过(虽然不完美),但现在是彻底消失了。当然,这不符合东西方的主流叙事。如果你只阅读西方主流媒体,一国两制从来是假的;如果你只阅读大陆文章,一国两制现在更完善了。
我直到今天还是不忍写2019年的风波,因为那远比东西主流媒体的叙述复杂的多,也悲惨的多。那是我一生第二次看到一件美丽的东西在我眼前撕破揉碎,再丢入粪坑里。第一次是一九八九年。从某个角度讲第二次的折磨更加令人心碎,那是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知道结局甚至过程会怎样,却无能为力。我除了悲伤,还有愤怒。但最终我的悲伤大于愤怒。因为众多的角色,比如北京当局,比如民主派政客,比如街头狂热的年轻人,比如西方的政客媒体,无论其动机多么邪恶或高尚,似乎都被一种无名的力量裹挟,合力摧毁我热爱的香港。甚至这一事件中毫无疑问的恶人(即使不是罪魁祸首也是始作俑者),那位只适合做行政官员却被推到政客位置的林郑月娥,似乎也是愚蠢多于恶毒的悲剧角色。但政治只讲结果,不讲动机,对摧毁我所热爱的香港的势力,我或许怜悯,但绝不原谅。
但这篇文章是写李教授,不是写2019的风波。如果网上的朋友圈是真的,那李教授毫无疑问是与2019年相关的香港人中最令我敬重的一个。从某种意义上,他仿佛是替我死了一回。
我之不死,除了贪生怕死而又早已看透了政治和国家之类概念的虚伪与丑陋,也是因为作为大陆出生的美国人,香港虽是喜欢的港湾,却还未成为扎根的土壤。而六五年出生于香港的李教授,香港对他的意义自然不是我所能比拟甚至理解的。当然我最缺乏的,而李教授似乎毫不缺乏的,是勇气:不仅去死,而且是如此惨烈的死!让1989年的坦克,在穿越2019的时光隧道后,在2024年的九龙塘变身列车,把日趋老去的身躯在这日趋衰落的城市碾碎。这是何等的浪漫和勇敢!
因为对李教授的敬意,我不免去联想中国旧日的自杀文人。屈原是太遥远了,就说几位近世的知识分子。陈天华难酬蹈海的壮举,似乎最初浮现。但陈是有政治抱负的人,其死有明显政治动机和含意,这似乎与李教授的情况不符。老舍自沉太平湖的形象,也在心头掠过。但老舍所面临的社会的迫害和家庭的压力,似乎有更大的紧迫感,未必能联系到李教授身上。
真正让我联想到的,是王国维。其实王国维为何自杀至今是谜,但读着谣传中李教授的遗言,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王国维的十六字遗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在理解2019年风波的微妙情节(nuance)的我的眼里,一死了之甚至可能是有正义感的勇敢知识分子对这无解的悲剧的唯一解脱之道。
如果李教授的遗言是真,他就是这时代有正义感的勇敢知识分子!有正义感却怯懦的我,就用这篇粗疏的文字,为李教授祭。
呜呼哀哉,尚飨!
2024年八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