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正在医学院就读的大孩子被美国肾脏科协会邀请到芝加哥参加观摩相关的学术会议,朋友一听那小时候脑袋瓜子后面有个小尾巴的小家伙很快要当医生了,就特地带着他即将高中毕业的儿子开车进芝加哥城请大孩子吃饭,私底下希望读医的大孩子能劝说他的儿子报考医学院。大孩子很知分寸,告诉叔叔:将来的专业得自己热爱才行,如果他去游说,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不如,随意谈论一下学医的好坏之处,给他儿子自己选择的权利。后来,朋友的儿子选择了读化学工程,跟他爸爸一样的专业,毕业后子承父业进了同一家石油公司,如今,也工作生活的很适意,那是后话。
朋友的儿子住在芝加哥市中心,离我们酒店开车五分钟。上一次我看见小伙子是他一岁大的时候,刚会扶着桌子站起来,还不会走路,如今都大学毕业工作了。他父亲任职最大的石油公司二十多年了,如今父子俩在同一家石油公司工作,也挺让人觉得羡慕的。小伙子开了辆特斯拉来接我们,他就住在密西根湖边,他对医生妈妈的评价是医生太忙了,他不喜欢。对石油公司任职的老爸,他说他做的工作跟他老爸不一样。他老爸要满世界地跑,他不需要。听得我们笑出了声,确实,记得当年美伊战争时,他老爸还要去科威特,我们为他拎着一把心。朋友夫妻帮他们儿子买的带有停车位的公寓,就在芝加哥市中心的海军码头那里,密西根湖畔。我本来还想我是不是帮我的俩孩子做的太多,现在看他爸妈我们老朋友为他们儿子做的,心里很安慰了,我绝对不算做的太多了,至少没有为孩子又买特斯拉又买湖景公寓哈!
那天也是半个小时的车程,开了一个半小时,抵达朋友位于芝加哥郊外的家时,看见迎接我们的老朋友,两鬓已透斑白,他感慨地说我们都老了!进了屋,惊喜地见到他九十二岁的老父亲,老人家却身体硬朗着呢!老人家站在厨房的台子那里,切着黄瓜丝,说要拌个凉菜给我们吃,我哪好意思,赶紧过去说让我来吧,老人家坚决不让,让我们老朋友再见好好聊聊天。
也许家里都是男主人操持,显得有些凌乱,厨房很大,中间的Island上堆满了各种食物和厨具,华人家喜欢用的铁炒锅就那么大刺刺的蹲在大理石中间岛桌面上。朋友把我们往家庭间引,可那里的两个长沙发上也是衣服、布单、包裹堆得满满当当的,根本无处可坐,最后,我们又回到厨房这边,在餐桌边坐了下来。
确实,我和他们至少有二十多年没见了,大家各自经历了什么,也很难在几个小时里都说得清楚,不过,看着孩子们都长大了,大家各自安好,也就大约知道不论经历了什么,生活都是这样,一路向前。
对于做医生的太太,朋友有佩服有遗憾,佩服可能更多在医生的职业吧,那不仅是一个值得人尊敬的职业,也确实收入高啊,他说作为最大的石油公司的高工,他的收入不算低,但还是比不过医生太太的收入,只可惜儿子不愿做医生,看到我们儿女成双,他也遗憾只有一个儿子,当年太太一心一意都要做医生,不肯再生多一个孩子......
如今很多时候,他是带着他的岳母或者他的老父亲去欧洲游玩,太太已是科室主任,早出晚归整日忙着工作,医院在芝加哥市区,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他一把抓。那天下午,站在他家绿草如茵的后院里,他一边烤着三文鱼,一边跟我们介绍他们当初搬来芝加哥的情形,绿草坪连着的那栋两层楼的住宅,位于好学区,十多年前他们购置时就是一百万美金,至今还是那个价,他说芝加哥的房价不大涨的。我们家那位不失时机地“补一刀”:“哎呀,你南加的房子如果保存至少涨了三四倍了吧?” 我拉了下他的衣角,真是哪壶不该提哪壶啊!朋友耸耸肩:“老婆能赚,无所谓啦!”
那天的晚餐除了朋友烤的三文鱼,还有朋友老爸拌的豆腐干黄瓜丝,住在不远处朋友的妹妹还送过来一盘烤好的排骨,朋友的儿子又烤了牛排,直到我们准备吃饭了,做医生的太太才下班回到家里。
(多提一句:朋友的儿子烤的一手好牛扒,小伙子说就用最基本的盐和黑胡椒粉,没有任何其它调料,是我吃到的目前为止年轻一代烤的最好吃的牛扒之一。他家十一岁的金毛狗,看见我就跟我发嗲,我一直跟它分享我盘里的牛扒,它吃得我满手的它的口水。临走时,眼里满是不舍。 )
回城里的路上,我感慨万千,人的命运很奇妙,个性上不论你是始终执着,还是随性而行,最终都殊途同归。朋友之妻子就是始终目标明确,再多挫折也打不倒,而朋友之先生却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即便功亏一篑,依然可以另辟了蹊径,他们夫妻是殊途同归最好的解释。
说了感想才想起前面开车的小伙子,问他是否听懂我们说的话,他说他不大听得懂普通话,但可以听懂七成上海话,因为他爸妈在家一般都是在说上海话。哈哈哈,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啊。再问他上次去上海是什么时候?他说是他读初中的那一年,他大学毕业已经两三年了,也就是说他至少有八九年没有去过父母的家乡了,问他为何这么久没去上海看看?他说好像也没有那么想去,爸爸妈妈也不大回去,爷爷倒是每年回去,可他还要工作也没时间跟爷爷去那么久。想起他爸爸说有空都是带着老人家们去欧洲旅行的,且至今没用微信,从来不看中文的新闻......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又见一斑。
老一辈留学生们,今天在美国大部分都生活的不错,至少我所认识的同辈留学人都是如此,不过,我们这样每年回国的大有人在,像朋友夫妻这样的很少回国的也有不少呢。有些人每天靠微信过活,也有的人始终不接触微信。有些人可能财富积累的不少了,可生活质量并没有从留学生的水准提升太多。而不久前我回硅谷也发现,同样的高收入,到了这一会儿,知道投资生利和只知道赚死工资钱的人,财富上便有了巨大的差别。哈哈,也好,每个人都不同,不过,还是那四个字:殊途同归。也正是这些不同让我可以写出一篇篇文字,发一下感想。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