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白帝城》第六章 柳暗花明,迁居开业

位于长江边上是我县的水码头,也是唯一一条通向外边的黄金水道,从这运出的物资主要是煤,常年不断地顺江而下,因下游岸商家居多,人口密集,煤足稀缺物资,虽然我县的煤产量不是很大,但内耗之后还是绰绰有余,农民大多用树权和树根煮饭取暖,只有极少的乡镇和县城才用煤。而关外对煤的需求量则很大,当然价格就比通水路的城镇要高出许多,随之而来挖煤和运煤便成了很多人的谋生手段。挖煤比一般工作辛苦且风险高,收入确比其他工作要高出不少。我有一个舅爷就以运煤为生,生意可谓兴隆,从造船、收煤、运煤实施一条龙服务,从而他几乎垄断了我们当地的运煤生意。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用树木造的大肚子船,是一次性的,煤装好后便把入口全部密封好以免雨水浸湿,所以造船用的木材不需要十分经久耐用,也不需要刷桐油保护,上面也没有桅杆和风帆,没有供人居住的设施,只有一个放在露天用于煮饭的锅灶。货船因顺江而下.行驶仅依靠前后两个舵,前舵需要两人操作一,后舵星是主舵则需一人便足够了。船上工人都备有簑衣和斗笠,只要不是大风大浪,他们便风雨无阻,轮班开船尽量把货早点送到。整个航程一般需要十五天左右,这期间老板提供费用。由于行程的凶险难测,其实风险是极大的,特别是后舵手,也就是一船之长,他们的号令绝对具有军队的威严,几乎舵工的生命都由他们的技术高低主宰着。由于时有翻船事故的发生,走一次需要十几天,利润高风险大,老板给船员的待遇很高,跑一次船几乎连他全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都包干了。虽然如此,不是生活所迫万不得已,大多数人也不愿干这项营生,因为常常听到一去不返的家人站在江边哭天呛地的哀豪声,令人心碎,其惨状不言而喻了。长江运输中轮船的数量增加了,体积也在不断变大.县城出外乘船的人也增多了.河边没有用于停靠船只的趸船,上下轮船的人就用山木伐推着轮船接送,轮船不管上下水都得头朝上游,临时稳舵,这于岸边是有一定距离的,因而我们县城对这种下船的方式有个专用名词叫做递漂,我猜想这个名字的由来无非是传递于漂之中的行程罢了。这些递票的船工除了用槁摪之外,还需要有个手工工具,那就是细长的铁杆手工制作时加个代钩的耳朵。固定于杆头时得加固连接于杆头的牢固措施,因为篙杆抓住了轮船的船体时,这个钩是稳定船的关键,这些上下于河边的轮船团为它们燃烧的是煤,停靠的下游各个码头虽然是各种不同派税的起航点,但煤价大大高于我们县的煤价。上游的各码头的价格也比我们县高出不少,当时轮船是没有夜航的,江中漂游的航标灯也是航道行走的警示牌,完全不起夜航的作用,轮船行走由于速度快,船的两侧要掀起力量不同的波浪,对同行于航道的其他船只要造成威协,所以在行走的小型船之中遇到轮船经过时早早地就要做好接浪的准备.这种场景十分壮观。人们的心随着波浪的起伏而上升和下降,在波峰时船好象在水山上,在波谷时船又好似船消失了.这是轮船出现绍捎的新创所呈现的壮观。这种驾航的特种技能也是随运新生的.如果接浪接得不准确是有翻船丧命的危险。小船没有承受浪击的能力,但也是码头上缺一不可的运输工具,这种矛盾时有发生以至于发展到损失赔偿结果的纷争之中.递漂的方式跟上了但由于煤炭价格的吸引,很多下水船提早了开船的时间,拼命的想赶到我们县的河边作过夜的停航,以便于上煤、增加利润,上下客的人们那时间就很充分,也比递漂改进了不少。河边给轮船上煤的船员也逐渐在增多,搬运煤炭的工人也顺势增多,乘船的人们一随着上煤的号子声的美妙的咏律.把他们从睡梦中催醒。这时河边的夜市也空前热闹,船上的工作人员借机上岸逛夜市。随着商船的增加,递漂船逐渐被取代了,这些船便在上煤船的空隙中穿梭, 将货物传递给乘客进行交易,时不时也有乘客随着这些小船往返于轮船与河岸之间,于是岸边的航道慢慢地发生了堵塞, 带来了方方面面的问题。封闭式的管理是无法锁住乘客的,岸边的趸船减轻这种现象,让上下客人方便了许多,河边经商的窝棚增多了,小客站以文各种物质的集市,吃的用的百货土产,种类繁多,目不接暇,严然是一个十足的繁忙夜市了。趸船也随之而增多,停靠的船当然也在增多了。夜市很快也逐渐扩展到城门了。城门打开了,服务的方式多样化了,酒馆茶馆营运而生了,戏楼也变得热闹起来。城边上团腔古老的房屋中.迎来送往的声音也在与日俱增,刺鼻的烟雾混合其它的气味.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味道弥漫了整个夜市。穿梭在这条巷道的人,个个花枝招展。终于到了该回到船上的时候,最先回船的是船员,陆续归位的是乘客。轮船上有明文规定,若呼叫三声还不上船的客人,其后果自负,若是船员还要受处分。河边窝棚在增加, 堡坎上新修的房子也在增加,城内的房屋占地面积也在拓宽,从此三合土路面代替了碎石路面,原来的木板房也由有楼底的木屋所取代,木板窗也被玻璃窗所代替,煤气灯取代了煤油灯。大小巷道也几乎被小商铺市场占领了,在短短的时间内,陆续从南门发展到东门了。同时期我们桥头的土地庙由于桥的加宽而被吞没了。我们的上隔壁王家铺面是庙庵,它的租金就是我外祖父寄放寿木的那个尼姑庵的主管和尚庙的收入之一,但这五间房的租金只是这座机尚庙收入的很小部分。远不够它们日常敬奉神灵的买香烛.的香钱,加之这五间房是一个地面很窄的吊脚式的木板房子,道路一加宽,它的临街铺面等于要退去一大半。这座吊脚楼只要推倒重建, 整栋房屋所占的的土地面积比我们原先的土地庙也大不了许多,但后面的吊脚楼就大得多了。它是一楼一底的瓦房,拆除后材料以及所用的瓦片都可以重新使用,也不需另外添加太额外的材料。后来因为种种原固,当家和尚决定出卖此屋,我们由于是关系很好的邻居,抢先知道了这个消息,于是我母亲就直接跟这位邻居面谈,加之通过外公的关系,几乎没费多大口舌便很快就办了过户手续。价格也比其他同类房屋便宜些,最大的优惠是可以分期付款,两年付清即可。所以当时买这栋房子的本钱没费什么劲,倒是所需的建材费用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债台刚持平的我们来说,我们的本钱是不够的,又只好向亲友借了些比高利贷稍低一些钱,总算我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房子。父母于是决定重操旧业,开歺馆。生意不好不坏地进行着,慢慢感到需要雇个人了。我和妹妹的生活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反而觉得吃饭更方便了,而姐姐则需要在忙时去歺馆当帮手。虽然我们还欠着债,但我父母的脸上显示着自豪,因为我们成了这家歺馆的主人,我们一家总算可以在一起生活了,父亲也不再出去干苦力了。

备注:

奉节码头处于奉节城南,大小南门外皆有长石阶通向江滨。大南门外石阶宽约8米,石阶每若干级间设有平台。石阶全部用大石条铺就,号为二百九十多级,高五六十米。长阶下即为奉节码头,船只停泊甚多。

这种码头可以随江水涨落调整高度,长江上下水船多在此处码头停靠,为长江上重要码头与水陆交通枢纽。因其地处三峡上口,古时船只入峡,一般都在此休整。或因夏季洪水,不能行船,亦泊船于此等待时机。奉节城南也有过江渡口,旧名永乐渡,明时称阳南渡,江南、江北往来皆从此过渡。奉节东西古道又沿城南而过,与南门外的石阶相交,因此,自大南门码头通向城中的大道,一直是奉节最热闹的街道之一,沿途多客栈与货栈。1949年后,奉节码头增多,有工业码头和可渡汽车的轮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