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赢”的“鼻祖”,“书法”的“圣人”
“躺赢”是一当今网络流行词,全称为“躺着就赢了”,意指即便不作为也能赢。该词最早源自网络游戏,形容在团队中有一人能力超强,带动全场节奏,其他队员即便不作为也能跟着获胜,这种情况被称为“躺赢”。躺赢的说法出现后,很快成为日常生活中多个领域频繁使用的词语,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思考与讨论。人们开始分析躺赢心态背后的深层问题,以及这种心态对社会现实的影响。古代有王羲之“躺赢”的故事,在选女婿的“婚活”中在別人的东床上坦腹而卧,最終被选为“快婿”的故事。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中国的书法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今往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中国古代八大著名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怀素、黄庭坚、米芾、赵孟、王铎、吴昌硕。只有王羲之被封为“书圣”。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字逸少,被誉为“书圣”,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出生于琅琊临沂,后迁至会稽山阴。王羲之的书法技艺涵盖了隶、草、楷、行各体,他成功地将各种风格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法,摆脱了汉魏的笔风。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描述了文人雅集的情景。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被后人誉为“龙跳天门 ,虎卧凰阁”。他的影响深远,历代书法家如欧阳询、颜真卿等都深受其启发。
有一个“东床快婿”的典故,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原文:“郗太傅(郗鉴)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惟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其中的“一郎”指的是谁呢?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书圣”,“躺赢”的“鼻祖”王羲之。王羲之在生活上不拘小节,对自己的婚姻大事也漠然懵懂。对于他的恣意午睡,在郗鉴看来,此人胸怀坦荡,毫不做作,将来必是人上之人。后来,王羲之娶了郗鉴的女儿后夫妻恩爱,一辈子没有再娶其他妻妾。两人共生了七个儿子、一个女儿,恩爱一生。此后,大家就将女婿称为了“东床快婿”。
中国书法的“圣人”是王羲之,中国书法的“鼻祖”是李斯。 是“书法”的“鼻祖”,被“腰斩”的“罪人”。
李斯(?—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秦朝时期大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李斯早年跟随荀卿学习帝王之术,后入仕秦国,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一统天下,并遣谋士持金玉游说诸侯,离间六国君臣。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嬴政下令驱逐六国客,李斯时为客卿,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上书《谏逐客书》,秦王嬴政随即取消逐客令,李斯官复原职,后升为廷尉。秦统一六国后,李斯参与主持议定皇帝名号以及有关的礼仪制度。坚持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并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和度量衡制度,建议禁私学,焚诗书,制定相应法令。秦始皇驾崩,李斯参与赵高、胡亥的阴谋,矫诏册立胡亥为帝。后赵高为独揽大权,诬陷李斯父子伙同陈胜、吴广勾结,最终李斯被迫认罪。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市集,并被夷灭三族。
李斯著述甚多,所作《谏逐客书》是古代散文名篇,李斯的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邪台刻石》《会稽刻石》等,又著有《苍颉篇》七章,如今已佚,后人有辑本。统一文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这个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
而关于小篆的由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称也是为了尊崇大篆而卑称其“小”的。
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
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这全是李斯的功劳。
李斯的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令后人追捧。他的文章论证严密、气势贯通,洋洋洒洒,如江河奔流,鲁迅曾经大力称赞李斯,被称为书法笔祖。
李斯的小篆,是在书法上进行创造的优秀典范。
《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
又名《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帖》,作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记录了王羲之、谢安等名流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传统民俗,晚春之际,结伴到水边嬉游,消灾祈福),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统一写序,以为纪念。因文章展现出的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以及遒媚飘逸的字体,后世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真迹据说已入唐太宗昭陵陪葬,现存最佳版本为唐朝冯承素所临摹的“神龙本”。
《快雪时晴帖》,东晋·王羲之
共28字,讲述作者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友的问候。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单从文体看,这是典型的魏晋风格,片言只字却清朗明晰,再看字体,于行书中带有楷书笔意,收放自如。难怪乾隆帝会中了魔一般,将真迹纸面盖满戳,落满题跋,大玩弹幕,倘若王羲之泉下有知,必定站出来一顿呵斥。
原文: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丧乱帖》,东晋·王羲之
为王羲之行草手帖代表作,字势如斜而反正,笔意形断意连,共62字,文如其名,抒发了因时局动乱而导致家族罹难之痛。原帖早在中唐时期流入日本,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沙龙聚会、即时天气播报、心情日记……诸如此类的题材,一举奠定了王羲之“魏晋第一手账达人”的地位。仔细想来,王羲之固然是世族大家出身,一生却没有多少政绩,大好的年华,除了养鹅,就是写字。写字,自然是要与亲友分享的,一传十,十传百,最终成为后代竞相追捧的书法圣经。不但他自己,整个王家,都有写好字的基因在里边。
《万岁通天帖》,东晋·王导、王羲之、王荟、王献之、王徽之、王珣等人
这是一组手帖,为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凤阁侍郎王方庆献出的家族一门二十八人的十卷墨迹珍本十卷献出。现存于世的是摹本,且经历过火灾,仅剩王羲之等七人的作品,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姨母帖》,东晋·王羲之
《万岁通天帖》第一帖,共42字,表达了作者在突然得到姨母噩耗后,心情悲痛,连生活都不能料理了的状态。其中,反复出现的“顿首”二字,以及“哀痛摧剥”等字眼,是少见的情感宣泄笔法,由此可窥见魏晋战乱之残酷。
原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初月帖》,东晋·王羲之
《万岁通天帖》第二帖,一篇嘘寒问暖的问候帖,共61字。看起来,对方很关心王羲之的身体和安全,一再叮嘱,王老师也很善解人意地表示对方“过嘱“”,另附问一句:“卿佳不?” 你好吗?这样一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询,却直击人的内心。《新月帖》,东晋·王徽之
《万岁通天帖》第五帖,共60字,为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所作,大致内容为:对友人病亡的女儿表示哀悼,对友人身体不适而担忧,在多雨湿热的天气状况下,询问对方饮食情况如何,并告自己因疲劳而身体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