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蛛丝马迹:三国演义上没有提到的孙刘的江东争夺战

专门讲古而不论今,从新的角度发掘历史的盲点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这个孙刘,不是孙权刘备,而是孙策刘勋。

这个争夺战第一场,是在袁术死后,袁术的遗产谁来继承?

这个争夺战第二场:扬州最后归谁?

当时扬州一共六郡。由于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争和人口杀灭,实力强大。

袁术拥有州政府所在地:寿春。也就是今天的扬州市。还有庐江郡,太守是刘勋。

由于寿春是扬州最大的城市,拥有两个郡的袁术,其实占据了扬州实际实力的一半。

豫章郡则是被袁术派孙策赶走的原来的扬州牧刘繇占据。刘繇死后,他的军师华歆继承了豫章太守的职位,是个独立的小势力。

而其它三郡:吴郡,会稽郡,建业郡,就是在孙策手里面。

袁术死后,手下的人分成了两派,一派以谋士杨弘,大将军张勋为首,要去投奔孙策。

毕竟孙策的地盘离开曹操远,比较安全。投奔孙策也比较有前途。

而另外一派,则是袁术的侄儿和儿子,他们要去投奔刘勋。

结果,刘勋果断出手,截击了杨弘张勋,俘虏了全部要去投靠孙策的袁术士兵。

孙策和刘勋较量的第一场,刘勋胜出,刘勋获得了袁术的全部遗产,包括传国玉玺。

得到袁术的淮南精兵几万人。实力极度膨胀。

进入第二场。扬州争夺战。

这个时候孙策担心了。于是就用了一个诡计。

他致信刘勋,称海昏县有“宗民万余家”,劝刘勋自取。

(刘)勋新得(袁)术众,时豫章上缭宗民万馀家在江东,(孙)策劝(刘)勋攻取之。--《吴书 孙讨逆传》

刘勋被孙策轻易煽动,出兵讨伐海昏县民,其实不是史书上说的,刘勋贪图土地人口那么简单。

按照我的分析,是有三个原因:

1. 为了把华歆的豫章郡收入手下。为和孙策决战做准备。如果豫章郡收入刘勋手下,这样就是三郡对三郡。而刘勋得到袁术的精兵后,士兵更多,实力更强。

海昏县虽然隶属豫章郡,却不受太守华歆控制。

该县的强宗大族,不仅不肯承认华歆的太守地位,还自筑坞堡,与华歆做对,乃至“太守发召一人遂不可得”。

海昏有上缭壁(指坞堡),有五六千家相结聚作宗伍,惟输租布于(豫章)郡耳,发召一人遂不可得。子鱼(华歆字子鱼)亦睹视之而已。--《江表传》

刘勋曾遣堂弟刘偕赴豫章向华歆求米,结果华歆与刘偕下基层,做工作,在海昏县忙活了一个多月,“才得数千斛”,闹得十分不快。

(刘)勋粮食少,无以相振,乃遣从弟(刘)偕告籴于豫章太守华歆。歆郡(指豫章郡)素少谷,遣吏将(刘)偕就海昏上缭,使诸宗帅共出三万斛米以与偕。(刘)偕往历月,才得数千斛。--《江表传》

拿下海昏,基本上刘勋就控制了豫章郡。

2. 粮食原因。

刘勋突然得到了袁术精兵几万人,这些人要吃饭,而寿春城已经被曹操打烂,刘勋庐江一个郡的粮食不够长期消耗,而海昏的坞堡囤积了大量的粮食。打下来之后,可以解决刘勋的军粮问题,同时还能俘虏大量的坞堡士兵。解决了燃眉之急。

3. 人员控制的原因

这些新得到的袁术精兵,对刘勋并不熟悉,可能随时会叛变或者离开。要收陇人心,就必须给这些精兵带来好处。

只有能够给手下人带来好处的领导,才能得人心。

而当时能给手下人带来好处的唯一办法,就是打仗。打弱者,掠夺土地财富美女,然后分配给手下的人,手下的人才会忠心。

所以,当孙策怂恿刘勋去打海昏,虽然刘勋的军师刘哗劝阻,刘勋还是去了。

因为他不能不去。直接和孙策开战,他怕粮食不够。也怕这些本来要投降孙策,被自己截胡的士兵反叛。不建立起和以前袁术士兵之间互相的信任,也不敢和孙策开战。而北边是曹操,更惹不起。只能先拿海昏开刀练兵。

结果,刘勋的主力到了海昏,就被孙策偷了家,偷袭了庐江。走投无路的刘勋只能投降了曹操。

这个争夺战的第二场,孙策完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