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拳乱联军占领北京后对皇城和紫禁城的处理和交涉过程

随意涂鸦,记录人生的点滴琐碎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由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出逃,北京城内群龙无首陷入混乱。对如何处置皇城和紫禁城列强各国存在分歧,部分激进势力建议彻底摧毁紫禁城,以示对清政府的惩罚,但这一建议遭到反对。由于紫禁城作为清朝皇权象征,其完整性具有政治意义,列强并未希望彻底毁坏清廷政权,因为他们仍需要清政府作为一个傀儡政权。最终通过协商决定以有限破坏的方式对待皇城和紫禁城。经过协商,各国达成以下共识:联军象征性地占领紫禁城,但并未摧毁皇室的基础权力,进而为之后的“两宫回銮”及“辛丑和约”之签订奠定了基础。这一过程展现了列强在军事胜利后的政治平衡策略。

人大清史研究所“庚子北京城陷后的失序与重建”一文中的第三章中,跟据史料记载对此过程作了详尽的介绍。

“接待联军游紫禁城”

       八国联军在解救使馆区和北堂后,下一目标对准了皇城和紫禁城。七月二十一日晨,美军于前门架设火炮,次第攻入大清门、天安门、端门,进至午门。各国司令官为防止一国独占或首先占领皇宫,遂达成协议,让美军“暂时停止一切行动”。联军由此占领皇城,并控制了紫禁城,美军守南门(午门),日军则守东、北、西三门(东华门、神武门、西华门)。其后,围绕处置紫禁城的问题,各国公使和联军司令官多次磋商,意见不一。美军第十四步兵团团长达格特上校(A.S.Daggett)记录了这一论争:

       关于如何处置紫禁城的问题,举行了一次外国公使与将军的会议。有人主张,如果紫禁城真的一点未受骚扰,中国人就会相信有神明护佑,不让圣地被可恶的洋人践踏玷污。因而认为最好是占领紫禁城,至少也要进一下城,为的是粉碎中国人的迷信,并且教训一下中国人,他们处于联军的掌握之中了。

       另一方面,据说从来没有白人进过紫禁城,洋人不能攻入紫禁城的说法虽然是一种迷信,但却为中国人深信不疑,因而粉碎、动摇这种信念就会使中国人精神崩溃,并且永远不能从这个打击中恢复过来。他们就不会与列强谈判和平条件,不会偿付赔款了。中国就会被瓜分。前一种意见占优势。于是决定不占领紫禁城,但是应当派一个纵队从南门到北门的大街上通过一下。(67)

       几经辩论,列强最终决定在紫禁城内举行盛大的阅兵游行,以此彰显各国军队之胜利,并表示对大清帝国的羞辱。这也就是何伟亚特别致意的“有序惩罚”,他引用英国将军斯塔利·史密斯(Stanley Smith)的话,评论这意味深长的一幕:“对深拒固闭的中国最深处的圣地的武装占领,现在彻底完成了,联军以这样的方式,补上了对北京进行惩罚的最后一笔。”(68)

       对当时清朝官员来说,此举的确戳中软肋。早在七月廿七日(8月21日),崑冈在高井庙与赫德见面,后者询及“中堂大人有何意见,尚望示下以便商酌”时,崑冈就坚持:

重大事件我们一时亦不敢擅定。惟目前最急者,保护宗庙社稷、东西两陵、以及禁城以里大内各地方,均为最要。其次,则百万生民性命,全仗赫大人旋转乾坤之力,向各国大臣设法婉商,俾得保全一切。(69)

       在崑冈看来,维系宗社为“目前最急者”,尚还在保全民命之前。这并非他个人的见解,庆亲王奕劻回京与各使接洽,其预想善后事务的次序,与崑冈之言若合符节:“奴才到京,自应先晤赫德,再与各国使臣订晤,俾得接洽。发议之始,先以保护宗庙、社稷、东西陵寝、大内宫殿等处,以及绥辑官民、弹压地面均为目前要义。”(70)但此种论调不能得到外国人的同情。赫德直接答称“外洋向以百姓为第一,宗社尚在其次”,已给出一个软钉子。至八月初二日(8月26日),崑冈正式收到公使团领袖、西班牙公使葛络干(M.B.J.de Cologan)的通知:“各国统兵各员及公使人等,定于初四日辰刻,俱入大内,瞻仰宫廷,以资保护,请约一二大员先行进内,通知宫内人等。”(71)

       随着帝后出逃,皇城已失主宰,但并不意味这是一座空城。当时有不少皇室成员留守未走,多为年老或地位边缘的后宫嫔妃,其中以同治帝妃惠妃身份最高,而太监、宫女、护军等各色人等加起来,也有数百人。吏部主事胡思敬记:

       日本初入城,即分兵防守宫禁,宫中死亡逃逸外,食指尚千人,皆日军供给之。太后出巡时,珍妃死,瑾妃从,唯惠妃留宫。惠妃者,穆宗妃也。素饶机智,太后甚重之。时宫人无所禀承,共推妃为主妃,保守国玺,约束阉官,并遣使致谢日将柴五郎,措置皆有法度。(72)

       日本军负责守卫东华、神武、西华三门,为禁城秩序的直接责任人,与宫中联系密切,现存日军资料留有不少记录,胡思敬言“日军供给”确有所本。据参谋本部文件:“列队通过紫禁城与最初的守卫紫禁城精神不符,为了使最初之苦心免于化为泡影,努力争取使其顺利通过紫禁城之事,最终落在我军的肩上。”(73)先是七月三十日(8月24日),守卫神武门的日军步哨听到门内人声,透过门缝发现有两三清国人,“其状甚切,如同乞食”,经问答知为皇城守兵,“目前在城内无显贵之人,仅留有此等禁军二百余人,因缺乏食物,限于窘境”。日军司令官山口素臣得报后,决定将清兵放出解散,但考虑到在联军指挥官会议上规定诸门决不可自外部打开,遂命令“让彼等注意从内部打开城门,且明日可安全撤离”。后几经周折,次日中午时分,东华门终被打开:

       74名清兵自城内逃出,从中选出稍通事理者10人,其中5人移交公使馆内的师团司令部,另外5人交与英军。经过对这5人审讯,详细了解了城内状况,又将其送入城内,诱出他人。结果于26日清晨,再度打开东华门,从中走出260人。此中宦官为数不少,另外还有护卫军官(护军营尉官)文连及特登额。通过此二人得知,城内企图自杀者为数不少,缺乏粮食,处境极为艰难。(74)

       经此,日军与宫内护军搭上线,并相互熟悉。公使团通知中方大内阅兵后,还是日本人率先做了疏通工作。那桐八月初三日(8月27日)记:“接日斯巴尼亚公使来信,知明日各国兵拟进大内,嘱先达知勿恐。当会同崑、敬、裕、阿、世伯轩、文立甫辰刻到东华门候日本福岛大人并通译川岛、和田两君共九人,进内见内监及该班护军校特登额、文连等四人,言明洋兵明日进内,万勿惊恐,令其转达宫内主位,酉刻散归。”(75)崑冈等名义属“外廷人员”,故须约总管内务府大臣世续、文廉先行入内,晓谕各处所值班人员,并传集太监告知原委,俾免内宫惊惶。特登额、文连皆皇城护军营校尉,即此前主动出宫与日军取得联系者。

       初四日(8月28日)晨七时,俄军(800人)、日军(800人)、英军(400人)、美军(400人)、法军(400人)、德军(250人)、意军(60人)、奥军(60人)八国军队由大清门鱼贯进入,沿中轴线,入天安门、端门、午门,穿越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出神武门,整个过程奏乐鸣炮,前后历时一个小时。各公使及官员随军穿行,并检视大内各殿室。当天一早,崑冈、敬信、裕德、阿克丹、世续、文续、那桐等入大内,于乾清门外如约等候各国兵队。游行结束后,各公使、军官由神武门折回,各大臣在御花园陪坐,至下午一时始散。(76)



       初五日,各国公使至崑冈宅邸“问候起居”。次日崑冈偕敬信、裕德、阿克丹、世续等,“至各使馆答拜,惟法、意两公使未见,余皆留点,并有留餐者”。(77)至此,围绕禁城阅兵而展开的中外首回合交际,似得到圆满结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