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 from home, 我想是从2020年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最常用的几个词汇之一。小朋友放假在家了,可是我们工作却不能停。几乎是一夜之间,全世界的白领都转入了远程网络办公的模式。刚开始之初,再一次十分惊叹互联网的存在的意义。这个分布式去中心巨大的网络终端接入系统,当年的发明目的就是在大灾难,比如说核战争的时候,仍然能够保存通讯的可能。这应该是第一次在这样“核战”级别的灾难下,的确互联网挑起了“拯救”这个世界的重担。在西方主要靠知识创造价值的经济中,经济居然能够正常运转,而且有的效率还有所提高。而且这个网络非常的坚固, 居然没有崩溃掉,真是让人开了眼。
我的工作是在能源部的国家实验室里。部门是一个大科学用户装置,职能就是帮助大学或者是机构的研究者,在巨贵无比的仪器上做实验。一年上亿的经费支撑起了美国科研中最尖端关键的设备。几年前我们就开始加入了远程控制的设置,但是只能内部的人员使用。2020年初,我们刚完成了几项重大的升级:更可靠的硬件,更容易使用的软件,当然也更方便的能够远程控制。刚重新开放接客,现在却随着疫情整个用户项目按下暂停键。用户不能来了,顿时让我们感到了存在还是消失的压力。
能源部的这个实验室当年就是为了解决造原子弹的问题而设立的,所以遇到危机的时候,有着光荣传统的使命感就出来了。实验室中研究材料的部分立即联合正好住在当地的N95口罩的发明者蔡炳炎炎先生力图解决口罩的快速的生产问题。做计算的部门也投入到一些巨大数据的整合当中。而我们这个大科学装置的部门,也在能源部的一声令下,暂停了其他的工作,专门做跟covid相关的工作。
我认为很可惜的是,在2003年SARS过去后,美国在这个病毒方面的研究资金就慢慢的停掉了。比如当时有做相关疫苗研究的PI在Galveston UTMB做了一半就没有钱了。中国在SARS上的基础研究工作就一直没有停过。后来不断有跟SARS比较相似的MERS之类的出现也没有改变美国相关的资金状况。2020年时,我翻看过NIH刚写的strategic plan,也是他们第一次试图写这样的计划。里面对SARS这样高风险的病毒没有任何提及。所以当这个covid事情出来以后。同在HHS下面的CDC和NIH那么多研究人员和研究经费却对此极缺乏了解,全靠从中国那边传来的,亦真亦假,不可信的说法行事。之后,也居然没有人为这样的错过而负责。这要是放到能 “指哪打哪”的能源部的实验室来说,真是不可能的事情。
幸运的是在中国关闭之前SARS -Cov-2的基因序列传了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研究这个病毒的不少蛋白结构。通过对这些分子的了解,来得到这个病毒的一些特性,也许还能筛选出治疗的药物分子。后来所用的mRNA疫苗也是因为这个能够很快的设计出来。
于是像我一样做生化相关的研究人员就变成了essential worker可以特许进入实验室工作。美国这边比中国慢半拍,除了几个比较容易的蛋白能够迅速的表达出来,得到了结构一些更有趣更难的部分却并不是那么容易上手的。于是我想到了咱们是从哪来的了。
联系到国内的一个组正好需要用同样的手段来解决一个问题。他们有样品,我们有仪器。跨国的合作就这样开始了。先是我通过了这边专门为covid设置的“快速通道”,安排好设备时间。然后中国那一组生产了大量的样品通过FedEx发了出来。那一段时间,美国的网上办公虽然可以,但实际上的物流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顺利清关,早日到达。我们部门的法务帮忙写信,打电话,于是海关,FedEx和实验室一路绿灯。迅速的把样品送达到这里。一般实验只是给两三天的时间,可是非常的时期非常的实验,我们需要多少天就是多少天。最后我们用了十几天的,就在这单单一个样品上。创了纪录了。几乎是无上限的使用这里的资源。数据出来以后,又使用正好在实验室里,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来模拟结构拟合实验数据,分析解释分子现象。
渐渐地。中美的关系也越来越糟糕。我也感觉国内的研究重心开始转换了,转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方向。比如如何在冷链运输中筛查病毒。我想任何一个有科学训练的人都知道病毒靠这样的传播可能性,微乎其微。可是在国内受到也许是受到上级指令居然有不少研究组开始了这样的研究。
中国政府在也在国内外到处散播谣言,什么“千里投毒”之类的。任何一个稍微关心时事的人,经常看新闻的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它地方,只要不是健忘,都能知道这个事儿就是从中国起的。可是中国政府胡言乱语,胡搅蛮缠,让人觉得十分的恶心。人身在海外,和国内的合作虽然有利于科学,却是在两头都不讨好,便无心再继续。
值得一提的是,covid进入美国半年后,我们的用户也可以正式远程实验了。想一想,并不是那么熟练的用户就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远程登入我们的设备,直接操控价值上千万美元的设备,在一个核设施里面做实验。想一想也很佩服我们自己的创造力和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