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小将大串联过后,我们开始回校复课。一年级还没有读完的我们也在文革的进行中被高看。在引领我们读红宝书批判那些之前学过的语文课文的反动性的同时,又要求我们关心国家大事。为此,还跟我们讲解了什么叫“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这部分我听得半懂不懂。心里想,离我家往三角邮局公园方向不远的工学院——之前革命小将集结的地方,建筑高大但仅就二层楼高,肯定高大不过离我家反过来往派出所公园方向不远的斯大林广场那儿的三座气派宏伟的建筑。那儿被主干线马路一分为二的广场北半部,耸立着面向一起的、高宽壮观的公安、市府、和法院三大建筑。
有一天,远远就能听到广场那边传来滚滚的人潮声音。广场北半部那三座建筑围满了人。广场南半部中部是一座高高立起的苏军铜人雕像,雕像方块的东西两端各连接一座方型小公园。靠近我家那座是平时我晨跑之地。当我到了那里,马路对面的公安大楼已是房上房下人群拥挤,连围墙都站上了人。大楼前还专门有一辆宣传车在那儿高声地广播着。喇叭操着“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修正主义路线”、“砸烂公检法”、…….之类词句,口号震天动地。墙外人行道上的人群,有的要看贴在墙上的大字报,有的想挤到墙角爬上墙,拥挤在一起,进退失据。看到这番混乱的景象,我便没有跨过马路。不少人和我一样隔着马路观望。这是文革期间我看到的最大的一个造反场面。也是从那之后,工学院那边便渐渐地回归到以往的平静。
市内开始出现打倒大连一号人物胡明、二号人物许西、和其他高官的标语。我家门洞旁边的那栋二层小洋楼住着的公安高官家被抄。我们班那位父亲是广播电台高官的家人也在这个时候倒霉。市里二号人物许西母亲的墓,在我们上学路过的操场侧边独占有一小块地,墓穴被造反派扒毁。放学路过时借同学们的胆上前看到穴内棺木内散乱着的仍旧还没腿色的衣物碎布。这次我可是一点热闹感也没有了。
夺权中造反的群众形成三大派。以之前活跃在工学院的革命小将为主体形成一派。因为辩论中他们使用大棒子,被我们孩子们戏称为“大棒子总部”。他们不久后搬回到郊区的主校园区,市内几无存在感,被公认为文革的“逍遥派”。剩下两个势均力敌的死对头分别为:“工总司”和“革联”。
大连的工总司和上海的工总司同名不同命。上海工总司通过“海港会战”搞出个闻名全国造反夺权的“一月风暴”。那次看到我爸他们从海港劳动回来,活动本身就是大连工总司想复制人家上海工总司的“海港会战”,也想搞出个名堂。只是人家上海的工总司有中央文革的支持,出了个王洪文,还衍生出一台革命样板戏《海港》。大连工总司的命运就没那么顺了。当时大连和旅顺被统称作“旅大”。大连工总司在旅顺能获得当地“支左”的海军的支持,在大连市区的则和当地“支左”的陆军关系紧张。工总司在我们这一带的科教文单位中占有人多的绝对优势,这些单位的领导权基本上被他们造反夺去。市区内的军队支持革联一派。革联在不少厂矿单位占有较大的优势。小朋友们在一起谈天说地,讲革联中有许多复员军人,让革联在武斗中占有优势。
七、八岁的我们并不懂各造反派诉求的不同,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会讲讲一些武斗的事儿,关心一点国家大事,但从来没人提出过派性意愿的问题。派性对我们这些还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
不同於红卫兵的大游行,造反派的游行轮流每天进行一派,同一事件会有三天的游行。人们拿不准这些造反派自我吹嘘拥有的人数,这时可以通过各派游行时间的长短来评估。家里人从家中二楼窗上观视游行,爸爸有时会拿个钟表记录时间。造反派好像也懂得这个门道,初期革联会采用走三步停一步的行进方式和工总司在游行时间上扯平。两大派的游行规模都大大超过当年红卫兵的规模。
游行的方式也与红卫兵的大不相同。除了像“三忠於四无限”的游行以载满着手工创造品的花车为主,向领袖表忠心,让人感到轻松外,其他的多是气势汹汹的武装游行。游行由一辆敞篷吉普车架着一挺枪口朝天的机关枪缓慢前行开路,后面成“品”字型跟随两辆武装卡车,载着持着大小枪械的头戴工人安全帽的武装人员,有的车顶上甚至也同样架着一挺机枪。左右车门处的上车踏板上各站着一名武装人员,一只手握住车门把,一只脚踏在车前轮上端的护板上,另一只手端持着大号手枪,有如那时还能上映的一部电影中的李向阳,上身前倾作随时战斗状。由汽车改装成的简易装甲车夹在游行队伍中,装甲车上部钢板内会架着一台土炮什么的。少不了宣传车也夹在举着红旗、抬着标语、有着扩音器呼喊口号的队伍中。游行的气氛完全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