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12:4】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羅得也和他同去。
這裡有一個特殊的字。
那就是這個“就”字。中文聖經翻譯的非常傳神貼切。
當亞伯蘭聽到耶和華神的呼召後,他沒有問神:你究竟是哪個神?和我父家拜的神有什麼不一樣?你要帶我去哪裡?帶我去幹什麼?我家的兄弟眾多,你為什麼只是要帶我去?如果這樣問的話,問題會是沒完沒了的。
在出埃及記中,摩西曾經對耶和華說:“主啊,我素來不是能說話的,從你對僕人說話以來,我口才笨拙,舌頭也結巴。”亞伯拉罕卻並不是那樣,他是一個很會說話的人。當神和天使要去滅所多瑪的時候,他持續地懇求:他問神:「若城中有五十個義人,祢還要剿滅那地方嗎?」(創18:24)神回答說,如果有五十個義人,祂就不毀滅那城。他逐漸將數字從五十減到四十五、四十、三十、二十,直到最後的十人(創18:28-32)。 每一次神都答應他的請求,如果找到那麼多義人,就不毀滅那城。遺憾的是,那城裡真的連十個連五個義人都沒有。聖經只是告訴我們羅得是一個義人。
但聖經在這裡卻告訴我們,當神呼召的時候,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當年宇航員Armstrong 在登月的時候,說過一句話:這是個人的一小步,但是人類的一大跳躍。四千多年前,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而正是從亞伯拉罕這樣一個信心的行動,孕育出了以撒到雅各的一個家族;這個家族又成為一個國家,成為“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而彌賽亞基督耶穌正是從這以色列這個國家降生。從此,基督的福音也臨到萬國萬民。
在教會歷史上,有數不清的這樣的這樣的小小的行動成為救贖歷史的里程碑。五百年前,马丁·路德将《九十五条论纲》钉在一個教堂的门上,这一行动开启了著名的宗教改革,导致了新教的兴起; 18世纪,英國的约翰·衛斯理开始推动个人圣洁生活,推动了个人悔改与圣洁生活的重视,也促使了社会的道德觉醒。卫理公会在全球发展壮大,成为一个有着数千万信徒的教派,影响了整个基督教和社会道德观; 一八○四年,倫敦傳道會差派羅伯特.馬禮遜往中國宣教,開啟了英國對華傳教的歷史,當時中國人約佔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馬禮遜在上船之前,面對著來送行的親友,他身旁的船長問道:「你真的以為自己能夠影響中國人棄絕拜偶像的傳統嗎?」馬禮遜堅定地回答說:「船長先生,我不能,但我相信神能。」他的先驅性的行動,導致了後來一批又一批的宣教士的來華。
所有的華人信徒們,這群蒙福的人,幾乎可以肯定地說,是和馬禮遜當年毫不猶豫的行動,有直接關係的。
今天是聖誕節,2024年即將結束,新年很快來臨。
我盼望圣灵向信徒們说话。
无论我们的年龄多大,身处何种环境,从事何种职业,或即使已经退休。让我们振作起来,举起那下垂的手,挺直那发酸的腿。
我們无法确切知道神对每个人是什麼樣的呼召,但我们可以随时预备好自己,用一颗倾听的心回应神的声音。當神的呼召來到時,愿我们像當年的亚伯兰一样,怀着信心,用行动回应神的召唤,顺服祂的带领,迎接新年的挑战与机遇,邁向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