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暗示
暗示,顾名思义,就是在升华作品的时候,不直接道明作品的主题思想,而是采用暗示的办法,引发读者自己去揣摩作品的主旨。要用好暗示的创作手法,在具化诗歌的叙述对象时,就要事先埋下需要读者思考到的东西。暗示是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这个暗示是否能够触发读者思考到预先埋设的创作意图。
例1.
美国自由女神像
做女人不易
做全世界向往的女人谈何容易?
我注意到了她的脚,未被缠过
(天端)
这首三行诗的创作意图,是要揭示美国自由女神像所象征的“自由”这个含义。“自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比较难以表达,为解决这个问题,作品采用了暗示的创作手法,在具化它的叙述对象自由女神像时,就进行了铺垫,把有关“自由”的思想埋设在其中,说“做女人不易/做全世界向往的女人谈何容易”(全世界的女人向往她什么?当然是自由)。等这个铺垫埋设完成后,作品接着升华它说,“我注意到了她的脚,未被缠过”。女人的脚未被缠过,虽然含有“自由”的因素,但并不明确,它也可以被理解成其它含义,比如自然的脚更美,自然的脚便于行走等等。但有了埋设在铺垫里的“自由”之含义,这个暗示就会被读者理所当然地理解成自由的意思。
例2.
粽子
飘的是香
还是“乡”
我有时真地分不清
(徐英才)
这首三行诗,言简意赅,没有几个字,但却表达了一种由粽子引起的乡愁。粽子引起乡愁是一件很自然因此也很平常的事,但作品值得被欣赏的地方是,它不落俗套,没有直抒粽子如何引起乡愁,而是在具化诗歌的叙述对象时,把这种乡愁感埋设在一个谐音里,由粽子的“香”带出乡愁的“乡”。埋设完成后,作品开始使用暗示的手法升华主题,说“我有时真地分不清”。好一个“真地分不清”!它把那种吃着粽子感觉到的到底是“香”还是“乡”混合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那种从心底涌起的乡愁感。
思考题:
阅读下列三行诗,指出诗内哪个部分采用了暗示的创作手法:
1. 夏日山村
绿肥,也遮挡不住秘密
颗颗青果已暴露
该如何商议,压弯秋天的腰
(老厚)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芦苇
顶戴花翎
高高地仰着头
水在它脚下默不作声
(徐英才)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春意萌动
柳蒿芽,不再遮遮掩掩
集聚田间地头
酝酿,如何在三月发起攻势
(老厚)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中国银行
钱是一部法典
存钱的 不是父亲
欠钱的 才是
(徐英才)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黄河
蜿蜒 奔腾 金灿灿
它到底是条江还是龙
地质学家这样说 历史学家那样说
(徐英才)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微笑
对视。你的翠池
翻卷花浪,我一不小心
深深陷入那漩起的酒涡
(王传顺)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衣板
母亲搓塌的木棱
去了哪里
――她的那根拐棍?
(徐英才)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