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才新作《中国三行诗理论与技巧》技巧篇 ——— 三十七、活用典故

三十七、活用典故
 
  诗,贵在创立新意,忌讳陈词滥调。三行诗短小精悍,更是避忌典故成语之类的熟语。但这并不等于说三行诗里就不可以使用它们。三行诗本来就需要精致灵巧,如果一个典故可以给作品省却很多字,增加很多凝练性,带来新意,为何不用呢?三行诗里典故用得好,反而能增加作品的新意。
  
例1. 活用成语
 
 
拍岸
(唐淑婷)
 
这首三行诗,全部作品由一个成语组成:“拍案叫绝”。作品巧妙地把成语“拍案叫绝”里的“案”改成谐音词“岸”,从而把一个拍着桌子叫好,形容极为赞赏的成语改成了浪拍海岸,雄浑叫绝的场景描写,不由地不使人联想到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能引起读者做这样的联想,本身就说明这首三行诗的成功。
 
例2. 活用词牌
 
浪淘沙
 
(徐英才)
 
这首三行诗,作品的标题部分由中国古诗词的词牌名“浪淘沙”组成,内容部分只有三个字:“人物史”,用以解释标题,意思是“浪淘沙”就像一部有关重要人物的史书。这层含义来自中国古诗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它由明代诗人杨慎写成,全诗如下: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同理,能引起读者这样的联想,本身就说明这首三行诗的成功。这首诗通篇的意思是说,历史的潮流像大江之水,淘尽历史人物,你看那江山依在,而那些历史人物呢?一个个都已经作古仙去了。因此,这首三行诗的标题“浪淘沙”就如内容部分所说的那样“人物史”。在它的荡涤下,多少历史人物已经远去。
 
 
思考题:
 
阅读下列三行诗,指出诗内哪个部分采用了活用典故的创作手法:
 
1. 云之两面性
 
翻云
(赵希斌)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夜雨来访
 
干渴的麦田
喜出
望外
(老厚)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红尘
 
一只沙漏
里面熙熙攘攘你推我搡
其实哪个不是走向漏口
(徐英才)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思乡
 
(盛坤)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发小重逢
 
(徐英才)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鱼满仓
 
(徐英才)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村妇集地
 
(徐英才)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忆江南
 
(徐英才)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录后才可评论.